宣冉



內容提要:科舉圖像是徽州建筑雕刻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本文將科舉圖像的雕刻圖式進行細分,從具體的以線造型、散點透視、平疊空間出發,著重分析科舉圖式的價值和藝術特色?;罩萁ㄖ窨炭婆e圖像是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也是古代歷史、文化和生活的縮影?;罩萁ㄖ窨炭婆e圖像的工匠們寓情于景,加強了藝術的感染力與教化功能。
關鍵詞:徽州;建筑;科舉圖像;圖式
一、以線造型
徽州建筑雕刻上的科舉圖像格外重視畫面的造型美,這種造型美最先體現在線條上。刻工們在創造科舉圖像時雖多使用透雕、浮雕或圓雕等雕刻技藝,營造出豐富的程式語言和巧妙的光影變化,但線條的應用在圖像中仍處于核心地位。無論是在簡易的構圖還是在繁復的構圖中,總能清晰地看見長短、曲直、疏密不同的線條所表現出的變化。科舉圖像雕刻的圖稿,采用工筆粉本或墨線勾勒。這種以線造型的方法嚴格遵守繪畫準則,融會傳統的白描技術,二者互為表里,使科舉圖像呈現出井然有序的布局、鬼斧神工的雕刻技法及內涵豐富的審美格調。
科舉圖像取法中國傳統繪畫圖式,具有線描藝術虛實、粗細、輕重、緩急的藝術效果,同時還能傳達出匠人們的構思,涉及形體構造。是實出抑或虛出,是實入抑或虛入,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根據人物不同的年歲、性情、衣著,要相應選用不同的線條。如《詩書傳家》(圖1)中左邊老者身著的長衫質地柔軟,連綿彎曲,不用折線;胸前的長髯絲絲垂落,線條提按沒有粗細的突變,但又不失力量感。寥寥數筆便刻畫出了一位飽讀詩書的賢士模樣。而《買臣負薪》(圖2)中老者上衣、褲腿部分的線條方中有圓,刻畫出的衣紋方棱遒勁、曲折往復;右袖口半攏,層層堆疊間,露出一只扛著柴火的手臂,給人以剛勁、銳利之感,反襯出朱買臣樵夫的身份。兩幅畫面通過線條的律動,分別了刻畫了不同身份的讀書之人,雖然表現臉部的線條不多,但一樣傳神地表現出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契合了中國畫傳統的審美法則—以形寫神、氣韻生動。
“除了線本身所傳達的感覺之外,線條之間的相互襯托對比也是表現物象質感的手段之一,這種對比與襯托更加強了線條之間的相互對立性,引起視覺對線條的差異感覺。”[1]80為了區分物象的質感,體現物象的不同特征,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線條處理。以婺源曉起村繼序堂的《報喜》(圖3)為例,拾級而上的臺階和凸起的石板路,用線粗而堅挺;高過人頭的松柏樹干挺拔、枝葉繁密,用線剛勁有力;幾處古木枝干迂曲、樹皮粗疏,用線蹇澀柔鈍;華蓋迎風飄蕩,卷曲如云,用線婉轉圓潤;庭院深深,回廊相照,用線輕盈柔韌。因線之勢,種種物象巧妙連綴,處處成畫。
“作為外形式,線條是構成畫面的符號;作為內形式,線條是一種力的綜合體。”[1]81通過以線為主的方式刻畫圖像的形體,再利用形體塑造畫面的體積感和空間感,點、線、面結合得恰到好處,體現出雕工變化無窮、層次鮮明的創作理念。這便是徽州建筑雕刻科舉圖像以線造型的藝術手法,徽派造型藝術的精髓也在線的節奏感與韻律感中得以充分體現。
二、散點透視
批評家赫伯特·里德曾言:“凡是含有技術與思慮的活動及其制作,謂之藝術?!辈⒄J為,“技術”在藝術史中的影響力不可小覷。他同時也認識到,藝術的創造之物帶給觀者的愉悅感是以技術作為渠道,達到最終的美學境界的[2]??婆e圖像還融入了傳統的散點透視構圖法,通過移動的視角觀察自然景物,注重“移步換景”,也稱“活點法”??坦ぴ诘窨虉D像時,只須根據構圖形式和物體造型,選擇活動的視點進行觀察,將從不同視點看到的物象,鋪陳到畫面中,并處理成齊平排列、等同大小的景致。運用散點透視法,使得畫面空間迂回連貫,跳出了眼前環境的束縛,具有多視域、時間轉移、橫跨空間的特點。
如《漁樵耕讀》(圖4)就是典型范例。畫面借助散點透視的雕刻圖式,將中國傳統農耕社會里的漁人、樵夫、農夫、書生四個極為重要的職業生動而傳神地記錄下來。畫面構圖一氣呵成,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屋舍里面,坐著一位埋頭苦讀的學子;有人聞雞起舞,苦練武藝;牧童背著短笛,坐在牛背上,閑暇仍不忘手中的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正盤腿坐在大石之上,似乎在默背手中的經文;遠處一位樵夫,行走途中仍手捧書卷;夕陽西下,晚歸的漁人挑著一天的收獲,正欲歸家。畫面情感真摯,光影變化豐富,亭臺樓閣的細節清晰可見,足見刻工精湛的工藝,充分體現了徽州濃郁的民俗風情。
在焦點透視中,人的雙眸僅可連續且同時注視著一個物象,并符合近大遠小的法則,雕刻出的物象應是“丈人、尺馬、寸樹、分山”。而徽州刻工在雕刻此幅作品時,不斷移動自己的視點,對物象進行觀察,將學子苦讀、樵夫趕路、牧童農作、漁人晚歸四個不同的場景融于統一的畫面中。四個畫面平等分布,使畫面超越了時空的局限,突出了畫面中不同人物的精神內涵。
三、平疊空間
科舉圖像雖師法造化,卻不墨守成規,不拘泥于客觀物象的常規形式,在畫面中既善于表現對自然物象的提煉、加工,同時又別出心裁,在物體塑造、章法布局等方面融入個人情感。科舉圖像強調百煉成鋼的雕刻技藝。作為民居雕飾,科舉圖像是鬼斧神工的佳作。在造型藝術中,它是平面藝術與立體藝術的結合。在雕刻圖式中,它又構成了豐富的平面裝飾性與疊層效果,呈現出科舉圖像的多元形式。
平面裝飾性主要表現在布局簡潔洗練、藝術語言生動夸張??婆e圖像圖式簡明扼要、法度嚴謹,為了突出人物及特定的主題,常以生動具體的藝術手法對煩瑣紛亂的事物進行提煉,以條理化、整齊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這種概括形式的創作手段,刻工們掇菁擷華、取精用宏,使冗繁瑣碎的客觀物象得到藝術的重構,推陳出新,形成純粹質樸的美學效果。早期的科舉圖像在裝飾上頗具漢魏風格,構圖上氣勢恢宏,如館藏于歙縣博物館的元代石雕《狀元及第》(圖5),帶有明顯的漢魏平面造型特點。人物的周圍都設置不規則的抽象圖像或道具,如小廝各執華蓋、旗幡、斧鉞等器物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因畫面較平,前景的人物全部站立,而樓下的女眷只刻畫出半身,分出前后關系,還利用大小不一的駿馬表現遠近關系。畫面是典型的二維空間,圖式上疏而不散,表現出質樸古拙的平面程式性。
除此之外,科舉圖像還有豐富的立體疊層空間。在科舉圖像的疊層圖式中,平面裝飾性中夸張、意象性的元素基本被擯棄,刻工力圖重塑真實空間,再現客觀自然。這時,具備鮮明漢風唐韻特性的“疊加”式鐫刻技法被科舉圖像借鑒并靈活處理。“要想運用重疊產生立體效果,只有運用這種重疊,使整體式樣變得更加簡單化時才有可能。”[3]徽州工匠利用層次分明的前、中、后三景的重復疊加來如實表現現實景物的前后位置變化,圖像內容也重點呈現真實環境的三維空間和秩序排列。應用這種手段,可展現出如傳統長卷式山水畫中景隨人移、視野寬闊的空間圖式藝術效果,使人如身臨其境,視覺得到震撼,心靈得到洗禮。疊層空間憑借著整個畫面構造,巧妙運用景物與景物之間在邊緣相疊的部分進行穿插,并借助多層雕鏤的明暗關系,彰顯多維的空間美學。如婺源《報喜》(圖3)磚雕,雖然圖像材質粗狂古拙,但圖像情節跌宕起伏,空間層次豐富,從前景、中景到遠景,敲鑼打鼓的隊伍、兩邊騎于馬上的文武狀元、建造精美的亭臺樓閣、倚門回首的年邁雙親、花草樹木等被反復疊加,錯落有致,有條不紊。通過疊層空間的遮蔽阻擋,前后空間相互堆疊;通過對極具自然情境的景物的刻畫,上下左右空間延伸重組;通過科舉圖像營造出的立體疊層空間,使得畫面縱深感和空間感加強。科舉圖像中的各個組成部分疏散而不零碎、周密而不雍塞,層巒疊嶂虛實結合,從而顯得雕刻形象生動具體,形成璀璨綺麗、絢爛無比的畫面效果??婆e圖像中的疊層空間圖式是客觀物象的主觀表現。工匠們寓情于景,加強了藝術的感染力與教化功能。
四、結語
徽州建筑雕刻中的科舉圖像,不是純粹的畫面構成,而是結合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工匠們“刀下生花”,巧妙地將線條的疏密變化,以及物象的虛實、明暗光影融入雕刻作品,在平面與多層立體空間中進行交互式創作。還可根據不同的場景,在如實描摹自然的基礎上采取夸張、對稱、散點等藝術手法,使得科舉圖像造型精巧靈動,畫面巧奪天工、清新自然,有漢唐時自信、生機勃勃的氣度。
科舉圖像中所采用的雕刻圖式反映出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它結合了雕塑與繪畫的藝術特色,發揮了雕刻藝術在畫面布局、空間營造等方面的優勢,獨創出一幅幅傳神寫照、氣韻生動、蘊藏著豐富精神內涵的雕刻藝術品,彰顯出技法上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同時還表現出科舉敘事情節的連貫與突破、繁蕪多樣物象的交錯和重合、不同時空視角的自由切換等。
參考文獻
[1]吳憲生.素描教學新論[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1.
[2]曹建兵.論“散點透視”與中國藝術的契合[J].大家,2011(19):61.
[3]魯道夫·阿恩海姆.圖形設計教程[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33.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