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臻
(臨沂市農業學校,山東臨沂 276600)
由于小麥是加工面粉的主要原料,而每年對小麥的原料需求也是日益提升,所以,需要大幅度提升臨沂市的小麥產量及質量,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購買需求。為此,作為小麥種植地也應積極加大對于小麥種植技術的升級與優化,加大研發力度,確保小麥的生產種植達到理想產量,且提升質量。
小麥正常生長中所需要的土壤特性,營養成分、光照條件等因素都需要進行綜合性考慮,臨沂市作為種植小麥的主產區,其地理氣候特征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臨沂市屬中緯北亞熱暖溫帶東北濕潤季風大陸性濕潤氣候,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度適宜且雨量充沛,適合小麥天然生長,同時這種天然自然條件也是促進小麥實現高產的重要保障。
在小麥自然生長的過程中,保持水分充足是重要一環,所以保證小麥生長所需的水分是決定小麥長勢如何的關鍵。據統計,臨沂地區的湖區地表水處理資源蘊藏量豐富,擁有近52億m3,而地下水處理資源也有近24億m3,水資源的蘊藏總量達到約60億m3,這種天然的水資源優渥條件是促成小麥增產豐收的核心要素。
臨沂市土壤類型較為多樣,土壤類型多以潮土為主,包括水稻土、褐土、砂姜土、棕壤土5個主要土類以及11個土壤亞類。主要分布區域包括沂河、祊河周邊的柳青、棗園、義堂等鎮(街道)以及城區。水稻土遍布白沙埠鎮的不同區域,占比較大。褐土類為李官、蘭山等鎮(街道)的主要土壤構成類型。棕壤土類遍布李官、半程等鎮的不同區域。這幾個地區生態條件好,生物資源豐富,土壤肥力強,適宜小麥健康生長。
一直以來,臨沂市優質小麥種植區域存在著優良品種多且雜亂的現象,導致優質良種專用與新品種產業推廣用地面積較小,而良種種植區域也不同程度的出現了產業化推廣程度低等突出性矛盾。要實現小麥的優質高產,就要積極以推廣種植綠色、優質高效的小麥種為前提,切實以小麥的優質綠色種植為主要種植工作的出發點,同時還需積極探索小麥優良品種的高效示范效應,確保及時對小麥的創新性科學種植與培育方法進行持續有效的推廣。
例如,自2018年開始近三年來,臨沂市已累計成功引進國家試種新型小麥品種68例,同時先后篩選培育出近200萬m2具有新品種的小麥種植技術示范田,并從中不斷探索汲取小麥種植技術經驗,積累了與種植小麥相關的先進技術方法,篩選培育出一批適合臨沂小麥種植的高產量、抗病強、抗逆性強、品質好的優良新型小麥種植品種。其中包括:濟麥22號、魯原502、煙農19、山農28、臨麥4號、臨麥9號等多個品種。這些小麥品種中,濟麥44、煙農19號為中性強筋優質小麥,臨麥4號、臨麥28、臨麥4號、臨麥9號、煙農19號等煙農19號。強筋型、中筋型小麥與單一品種相比,輻射區表現出較好的抗病性,其抗病性較好。
選出顆粒飽滿、健康的種子,盡可能提高出苗率,從而增加產量。但是,在高產、優質農業發展方向上,提高小麥產量,保證小麥品質,是目前臨沂市小麥種植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小麥要獲得高質量、高產量,必須選用濟麥22號、魯原502等優質小麥品種。
對于小麥種子的一些量化指標,通過數值化形式進行考量,稱之為定量指標。定性指標包括先進性、適宜性以及經濟性等。分別就幾種指標細化,對定性指標進行展開與分類,在選擇小麥種子時,應從以下方面綜合考量(圖1)。
麥類高產、優質、抗災能力強是其三大優勢。對于小麥種子的選擇,通過增產潛力等七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圖1)。對先進性指標而言,需要考慮小麥種子的營養品質、加工品質、抗旱能力等因素。對適宜性指標進行考量,需要考慮小麥種子的適應能力,不僅表現為對單一因素的適應能力,主要包括對區域土壤、溫度、濕度等多種因素;對經濟性而言,需要考慮小麥種子的單位成本,這往往會影響到整體小麥種植產能。對于這三類指標而言,不同種類的小麥種子具有不同的特點,需結合數據指標,綜合考量不同品種小麥種子在臨沂地區的種植價值。

圖1 小麥種子選擇指標體系
關于小麥種子的科學處理,需要在播種前將其放入20℃~25℃的溫水中進行浸泡,時間以24 h為宜,時間節點過后需及時撈出種子。這時種子已經吸足了水分,可將其制作成約30 cm厚的種子堆,至播種前,需要每天對種子堆進行翻動,當種子的胚部露白時就可平鋪進行晾干,如果種子處于這個狀態就可以進行播種,那么可提早5~7天出苗。
關于小麥種子的氯化鈣、磷酸二氫鉀等進行浸種,小麥種子還可使用氯化鈣、磷酸二氫鉀等進行浸泡,這樣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具體來說,氯化鈣溶液能夠提高小麥種子中的鈣離子濃度,這對加強小麥根部的物質與能量具有轉化能力,不僅能促進小麥的根部生長,還可提高小麥的出苗率與存活率。這主要是因為在播種前要使用藥劑對小麥進行拌種,可有效防控小麥的根腐病、莖基腐病、紋枯病等病害,以減輕小麥秋苗的發病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使用敵畏丹、拌種丹等殺蟲藥劑拌種,也可有效提高小麥的抗病性,控制苗期地下害蟲危害,提高幼苗的存活率。
可影響小麥生長的因素主要來自于墑情情況、播種期的把握、播種量的大小,這幾個要素是決定小麥質量的關鍵,因此,要因地制宜,積極把好小麥種子的質量關。首先要保證足墑播種。因為小麥出苗的理想土壤濕度約為70%~80%。其次,要進行科學擇時,由于溫度是決定小麥是否可進行播種的重要因素。所以,播種時間要盡量選擇在日平均氣溫可基本穩定在14℃~18℃之間,而如果是在冬季前進行壯苗,那么對積溫要求要保證在570℃~650℃。小麥的適宜播種量會因小麥的品種、適播期及土壤肥力水平等條件而決定。最后,對于小麥的播種要盡量做到精播。
播種注意事項。播種時應采用機器播種與人工播種相結合的方式。在機器播種提高效率、控制播種密度的同時,使用人工播種進行補苗,最大可能提高出苗率,增加產量。播種時,也應選擇適宜的天氣。氣溫穩定在0℃以上時進行播種,盡可能提高出苗率[1]。
播種前準備工作。在進行土壤處理時,要把握深耕細作的力度,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操作。由于我國大部分麥田的耕層較淺,通常情況下不會超過15 cm深,這種深度對于土壤來說不太友好,導致土壤板結的情況嚴重,一旦出現板結就會影響小麥的根系發育,進而影響小麥的產量。所以,要適當增加耕翻的深度,進行蓄水保墑。
選用深耕機械進行深耕的這種方式,可以進行污水處理。深耕過程中,對深度控制必須非常嚴格,否則會影響到土壤吸肥效果。一般情況下,深度需控制在18~22 cm為宜。另一方面,這兩種灌溉方式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充分保證當地農田土壤的連續保墑蓄水,還有保墑利用功能。在進行多次整地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持使用整地種植土壤的局部基層區域表面平整,避免出現凹凸和虛空的土壤基層區域。如果有凹凸和虛空區域,則需要填實處理。
1)小麥苗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施肥質量必不可少,應嚴格做好播種小麥基地施肥質量管理工作,施用小麥草渣和雜草肥、豬糞、牛糞、草木和石灰等有機肥料,為小麥提供營養,改善土壤。為保證小麥高產,應加大有機肥的施用量,且前期秸稈還田尤其重要。為了改善稻草的還田率,可采用噴施腐熟劑或尿素,再將稻草粉碎倒到地里。對于缺少水分的地塊,及時澆灌造墑,也有利于稻草腐化。與此同時,麥秸殘茬高度不超過8 cm,在收割麥秸后,用旋耙機械打碎麥秸,然后進行旋耕整地壓實,保證下茬作物正常出苗。施用磷鉀肥料時,要多施磷鉀,這樣更有利于根系生長,壯苗,減少病蟲害。同時,觀察小麥長勢,根據小麥的實際情況適當增施化肥,以確保小麥獲得較為穩定和持續的生長發育條件[2]。如果是高產田可施有機肥3 000~4 000 kg/667m2,如果是產田較低的要施2 500~3 000 kg/667m2為宜。高產田主要是控制氮肥的施入量、磷肥的施入量以穩為主、鉀肥量適量增加,標準情況下氮磷鉀肥的配比一般是以 1:0.6:0.5~0.7比例進行。
2)增施肥料時,應結合當地水土條件,采用有機肥、無機肥相結合的方式,具體還可結合種植地塊的土壤營養結構,再適當補充硫、硅、鈣、鋅、硼、錳等微量元素。并參考當地農業局所給出的建議,因地制宜,使土壤肥力達到最適宜小麥的情況。為了保護作物根系,減少土地流失,應結合當地水資源、地形情況,選擇滴灌、井灌、滴灌的高效、節水的灌溉方式,進一步為小麥生長提供適宜環境。地形的選擇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盡量選擇地質疏松、地形平坦、利于排水的地形。因地制宜選擇整地方式,深耕、深松或旋耕。保證地面平整、壓實土壤,起到減少蒸發、抗旱保墑、播種深度達到一致等作用。
3)依據小麥不同時期的特性施肥。由于氣候、土壤、品種等方面的不同,小麥在不同時期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比例及作用部位是不同的,出苗后到返青前,吸收的養分和積累的干物質較少,返青以后吸收速度大幅增加,拔節到抽穗是吸收養分和積累干物質最快的時期,開花以后對養分的吸收率逐漸下降。因此,應根據小麥不同時期的生長特性施不同比例、不同量的肥料。
根據小麥品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基苗播種時間十分必要。通常而言,冬小麥的播種期一般不超過10月,弱春小麥品種的播種時間一般從秋季開始。播種時,要時刻控制播量大小,防止超出預估播量,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小后期收獲壓力。根據區域環境因素嚴格把控播種行距,通常行距22~25 cm為宜。
1)當小麥處于出苗階段時,這時的土壤濕度應為田間含水量的70%~80%左右,不可對小麥進行快速灌溉,快速排水。快速灌溉會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只有在足墑的情況下進行播種才會是小麥實現苗全、苗出得平均且苗出得壯實的情況,所以要力爭對小麥進行一播全苗。
2)如果晚茬小麥是前年種植的,那么在進入冬季前則不適合進行施肥澆水,如果進行施肥澆水會降低地溫,這對小麥的生長發育是不利的。所以,處于返青期的晚茬小麥的生長特點是不需澆水,這樣才能確保地溫的上升,小麥苗也可早日發出來。種植的晚茬小麥生長起來后,其營養元素與生長元素需要適時跟進,這也是確保晚茬小麥可實現促蘗增穗的關鍵期。
3)加強水肥管理。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是晚茬小麥那么在春季澆水時就不能進行的太早,一般可按5 cm的地溫要穩定在5℃。另外,如果是晚茬小麥在抽穗開花時還需要比正常播種的小麥晚3~4天為宜,小麥處于生長后期時,正常情況下是不需要施肥,這主要是避免小麥貪青而影響了熟的進度,這時期只要澆好孕穗、灌漿水即可。對孕穗期的小麥澆水,對保花增粒具有顯著作用。
4)由于水是小麥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要保證小麥生長所需的水分具有重要意義。小麥播種完成以后,要做好麥苗澆水的工作,特別是當麥苗正處于長勢階段,要確保麥苗生長所需的水分。在麥田里,如果土壤太干,應該提前幾天澆水。夏季,因為天氣干燥,要及時對小麥進行水灌,以保證小麥生長需要的水分。
選擇正確的拌種殺蟲劑,綜合使用多種藥劑拌種,如可配比混合使用立克秀與萎丹種衣劑,確保小麥安全出苗。拔節期會出現小麥紋枯病、白粉病等一系列混合病癥,應根據疾病情況,使用復方藥物、關鍵藥物進行組合治療,控制病害指數來進行病蟲害防治。穗期應根據病蟲害的嚴重情況,及時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使用,抑制病蟲害發生,減少損失。
小麥的生產、種植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為臨沂市的特色農業,在種植上具有獨特的優勢。本文以當地小麥種植為主要研究對象,分別就其種植優勢及技術細節進行闡述,從小麥種子選擇以及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方面展開討論,旨在通過對小麥種植技術的深入研究,完成區域性技術轉型,使小麥產業真正成為臨沂市的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