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飛
(黑河市愛輝區西崗子鎮鄉村振興發展服務中心,黑龍江黑河 164322)
黑河市愛輝區屬第四、第五積溫帶,區域內玉米種植面積已達到85%以上,選擇抗倒性超強、抗逆性強、脫水快、糧質好、產量高的玉米品種是玉米高產的第一步。第四積溫帶選擇益農玉14號玉米品種種植,第五積溫帶選擇益農玉18號種植。益農玉14號、益農玉18號都具有高抗倒、耐密、抗病、脫水快、糧質好、產量高特點。品種的選擇應保證玉米種子選取的合理性,與玉米產量息息相關。應選取顆粒較為飽滿且從外觀上來看沒有顯著缺陷的玉米種子,同時應保證玉米品種具有較強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選擇包衣處理過的種子,保證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減少病害和蟲害的發生。玉米的種植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具體種植期間,一般采用直播的種植方法。
玉米的播種應選取合適的時間,在進行種子播種的過程中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通常狀況下,在當地氣溫保持穩定,土壤溫度穩定在10℃以上,便可開始播種。玉米產量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植株密植便是其中之一,若是玉米過于密集,之間便會和的爭奪,相互之間有所制約,若是玉米植株密度過小,便會導致土地資源浪費。玉米密度的確立需要結合的品種,種植人員應遵照相關技術工作者的指導,科學確立玉米種植密度。可以在田間種植一些大豆,采用配套種植方法。
玉米是一種喜歡陽光和水分的農作物,根系較為發達,比較高大,產量比較高,需要較大的肥料施加量,比較繁茂,對于水分與肥料都比較敏感,在確立玉米肥料施加量與灌水量的過程中,需要予以全面考慮。
處于不同生長階段玉米,對于營養成分的吸收有所不同,氮素是玉米實際生長中需求量較大的元素。平均來看,100 kg玉米籽的生產需要2~4 kg的氮,1.5~4.0 kg的和0.7~1.5 kg的。在玉米苗期,因為植株比較小,生長相對較慢,對于營養成分的吸收相對較少,玉米苗期需要肥料的量占據全生育期肥料量的20%。從拔節孕穗期開始,至抽穗開花期,玉米生長的速度有所變快,在全生育期中養分的實際需求量占據85%。在開花授粉之后,相應的吸收量會有所降低,這一時期占據總體肥料需求量的13%。
應重視基肥的施加,玉米基肥的施加主要是有機肥料,輔之以化學肥料,基肥的使用應對磷肥和鉀肥的施加予以高度關注。種肥施加可以起到壯苗的作用,如果土壤肥料較低,基肥不足或是并未使用基肥的情況下,種肥的施加具有比較顯著的效果,應用的過程中采用穴施或是條施的方式,需要予以關注的是,應和種子之間隔開,或是和土壤進行混合,避免出現燒苗情況。
玉米施肥應做到平衡施肥,保障玉米生長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在玉米生長過程中,任何元素供應不足都會給其生長帶來不利影響。例如,玉米在缺氮的情況會導致其植株生長緩慢,莖稈細弱,同時葉片發黃,玉米植株下部的葉片容易出現早衰等現象,從植株底部向上逐漸出現老葉和落葉現象。缺點不僅會導致玉米生長發育緩慢,而且還會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如果玉米生長過程中缺磷,則主要會影響到玉米根系的發育,導致玉米幼苗生長速度放緩,同時玉米植株高度降低。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如果缺磷,會導致玉米的穗出現缺粒現象,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如果玉米生長過程中缺鉀,不僅會導致玉米幼苗生長速度放緩,而且還會使玉米葉尖和葉片的邊緣位置出現壞死現象。不僅如此,玉米缺鉀還會影響到玉米根系的生長發育,導致玉米容易出現倒伏現象。同時也會影響到玉米籽粒的淀粉含量,導致玉米的產品和品質降低。由此可見,任何元素的缺失都會給玉米生長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應做好平衡施肥,調整好氮磷鉀之間的比例,同時合理施加微量元素肥,為玉米的健康生長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在平衡施肥過程中還要采用合理的施肥方法,這樣才能保障平衡施肥的作用和效果。玉米常用的施肥方法主要由種肥正位分施法以及測土配方施肥法等。
種肥正位分施技術是指在施肥過程中將肥料施加在種子的下端,并且用土層將二者隔離開來,肥料在土壤中溶解,進而為玉米的生長提供養分。這種方式有助于提升肥料的利用率,由于肥料處于種子的正下端,能夠促進玉米根系向下發展,可以避免玉米幼苗出現倒伏。應用種肥正位分施技術,種子與肥料之間的間隔應控制在3~5 cm左右的厚度,這樣施肥深度也會隨之提升。通常情況下,施肥過程中的開溝深度應控制在10 cm左右,才能保證施肥效果。
利用測土配方技術進行施肥,可以充分按照土壤肥力情況和玉米生長的需求,利用平衡施肥法,保證養分能夠均衡供給,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實現平衡施肥的有效措施,能夠為平衡施肥提供參考和依據,有助于提升施肥的科學性。在施肥過程中,應先施加基肥,后施加種肥,最后追肥,按照上述步驟保證施肥有序進行,對于土壤肥力進行培養,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測土配方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主要是按照各生長時期玉米對于養分的不同需求,根據地力差減方法以及肥料效應函數方法對肥料進行科學匹配,保證土壤內部養分的協調性,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運用測土配方技術,可以對土壤養分進行宏觀調控,促進玉米的健康生長,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首先要對土壤進行取樣化驗,掌握土壤的養分含量情況,并以此為依據確定施肥類型以及肥料的施加量。其次,在春季起壟之前可以將有機肥施加在壟溝之內,還可以選擇條施基肥的方式完成。如果經過測定,土壤肥力相對較低,或者因為基肥的用量不足,可以利用口肥進行壯苗。
3.1.1 癥狀。整體生長期間露出的部分都會受到一定的傷害,其中抽雄起是癥狀表現最為明顯的階段。的每一部分會出現大小各不同的,其中比較大的直徑高達15 cm,比較小的病瘤直徑為1~2 cm。發展階段會出現一層外包的,呈現,經后續逐漸變為灰色,在后有從中散出。上常會出現般大小的。上會出現一些囊狀的,其余部分通常也都是較大型的。
3.1.2 發生條件與傳播方式。在的環境條件下,施加量較多,比較容易出現這種病害問題。相應的會在土壤中或是、堆放的中越冬。越冬的會經萌發階段生成較小的,通過雨水、與氣流完成的傳播。由植株中的組織、蟲傷位置和幼嫩組織進行侵害。
3.1.3 防治技術。首先,采用農業防治方式。可以采用輪作的種植方法,對于重病區,可以進行相關抗病品種的栽植。做好玉米栽植的管理工作,有效規避氮肥的施加量過多,抽雄以前應確保水分供應充足。田間種植早期階段,若觀察到病瘤需要在第一時間內予以刈除處理,且執行深埋操作,在秋收以后對病殘體進行徹底清除,執行深翻操作,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初侵染源的入侵。其次,采用藥物防治方式。玉米種植播種過程中,種子量0.4%和20%濃度的進行拌種處理,并使用相關針對及其予以處理。
3.2.1 癥狀。玉米大斑病會導致玉米葉片出現水漬形狀的青灰色斑點,并且會逐步向葉片兩側擴展,導致玉米葉片兩側邊緣位置呈現暗褐色,同時在葉片中間會出現青灰色的大斑。隨著病情的加重,會導致葉片枯死。玉米大斑病通常會先出現在玉米下部葉片上,然后逐漸向上擴展
3.2.2 發生條件與傳播方式。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為分生孢子后者菌絲為主,病原附著在發病秸稈或者葉片部位越冬,進而會下茬玉米造成感染。除此之外,病原也會附著于玉米種子上,進而對玉米造成感染。病原菌感染玉米植株后,會在2周左右時間內在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新產生的分生孢子會隨著氣流傳播,造成更大的范圍的感染。因此玉米大斑病具有較強的傳染能力。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會受玉米品種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受環境的影響。對于玉米大斑病而言,通常在90%以上濕度情況下,環境溫度在20~25℃的情況最容易發生,如果溫度不適宜,并且濕度小于60%的情況下,則可以有效抑制大斑病的發展與擴散。
3.2.3 防治技術。這對玉米大斑病的方式,首先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玉米品種,這是最主要的防治措施。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適時早播的方式。科學施肥以及田間管理也是有效的防治手段。如果采用藥劑防治,則可以噴施25%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40~ 50 g/667m2,連續噴施2~3次即可,每次間隔10天左右。
3.3.1 癥狀。玉米螟以沒有展開的心葉或是葉肉為食,導致花葉現象的出現。在完成抽穗以后,會鉆蛀莖干中,這樣玉米雌穗的發育便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導致減產情況的出現。蛀孔位置在遇風的情況下比較容易斷裂,進一步加嚴重減產。幼蟲會直接蛀食雌穗的嫩粒,導致籽粒發生變質和霉變。
3.3.2 發生條件與傳播方式。通常越冬比較大的年份,田間一代與被害株率較高。越冬通常具有比較強的抵抗嚴寒能力,即便是動冬季氣候比較寒冷的情況下,也不會對其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越冬便會開始。濕度是在數量上發生變化的主要。咬食比較的,或是對和進行吸食,在獲取充分的水分以后便會、,開始正常的產卵。低濕的環境對其化蛹、以及的成活都是十分不利的。其中的在寄主植物的、根花中完成越冬,開春之時便進行化蛹和羽化,會將產在葉面的背部位置,經孵化變成幼蟲,對玉米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危害。
3.3.3 防治技術。首先,進行的消滅。在完成之前,把存在的當作燃料,對進行封存,并。對越冬幼蟲進行消滅處理,是降低比較合理的措施。其次,的防治。在玉米生長至大口期,應用“”的方式將1.5%濃度的或3%濃度的劑,根據1.5~2 kg/667m2的施加量進行處理,可以收獲比較顯著的效果。最后,生物防治。在心葉中期進行白僵菌粒劑的撒施,也就是把含菌量是50~500億/g的500 g和過篩的5kg進行拌勻處理,在玉米中進行撒施。也可以應用玉米螟的天敵赤眼蜂進行防治。也就是在蟲相應的率在20%左右的情況下,每畝地設置5~10個,為15 000~30 000頭。
3.4.1 癥狀。粘蟲具有較雜的食性特點,特別比較喜歡禾本科植物。其會對玉米葉組織進行咬食,在蟲害范圍較大時,會把葉片全部吃光,只剩下光桿,抽出的玉米穗和也會被咬斷。在食料比較缺少的情況下,會成群進行遷移,粘蟲在逐漸老熟后,便暫停取食。
3.4.2 發生條件和傳播方式。粘蟲喜歡生存在高濕且溫暖的環境下,在初代粘蟲遷入期的5月下旬到6月降水較多的時節,便會出現二代粘蟲。低濕和高溫環境下對于粘蟲的生存較為不利,粘蟲屬于遠距離型遷飛蟲害。
3.4.3 防治技術。首先,采用方式。為了避免幼蟲向遷移發生蟲害,在的玉米田附近施用2.5%濃度的,撒成四寸的寬藥帶予以處理。玉米田在三齡之前,使用20%濃度的,15~45 g/667m2,加入50 kg的水進行噴施,或是使用滅掃劑(濃度:5%,稀釋比1 000~1 500倍液)。其次,生物防治。對于低齡幼蟲期的粘蟲,使用1~3號的200PPM對粘蟲幼蟲進行防治,這種藥劑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而且不會殺傷天敵,藥物使用較安全,在用量較少的情況下不會導致受到污染。
提高玉米種植產量,對國家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提高農民收入。但玉米在實際生長過程中,很多因素會導致玉米產量受到影響,種植人員應采用先進的玉米種植技術,并且應做好玉米種植肥料的施加工作及病蟲害防治工作,降低病蟲害的不利影響,提高玉米產量,促進我國農業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