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肇慶閱江樓;葉挺獨立團;紅色文化;保護傳承
打卡肇慶閱江樓會令人不由自主地去追思緬懷那些模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鐵軍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等具有崇高革命風范的先輩們,從中領悟“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所張揚的是堅定的信仰、執著的理想以及對光明的向往,革命英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勇于奉獻、敢于犧牲等崇高精神品質,而這正是許多當代人心靈深處所缺失的東西。
廣東省地級市肇慶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是“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別于南京等地的閱江樓,肇慶閱江樓又名崧臺書院,歷史上曾為鵠奔亭,崇禎十四年(1641年)命名為閱江樓。閱江樓歷來為書院和文人墨客的吟詠之所,又曾為軍事重地。南明永歷帝,中法戰爭主戰派彭玉麟、大革命時期的高要農民自衛軍以及葉挺獨立團等都曾在此指揮軍事,訓練隊伍。現為肇慶市博物館和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所在地,館內設端硯春秋陳列和鐵軍獨立一雄團陳列。1962年被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2月8日,江澤民同志來到閱江樓,參觀了鐵軍獨立一雄團陳列后,欣然題詞“北伐先鋒,永垂青史”。
肇慶閱江樓雖小有名氣,但大多數學生對它卻不太了解。曾隨機在幾個班做了一次關于紅色文化傳承的調查,從調查的數據顯示,53%的人聽說過關于閱江樓紅色文化的知識,而34%的人是一般了解,非常了解的人只占3%左右。可見學生對這一重要紅色文化基地的了解程度并不深。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到學生是通過網上、課堂上、長輩口述、參加活動等途徑去了解閱江樓的,其中長輩口述方面所占比重最大。多數同學認為對于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才導致知之甚少。調查問卷反映了下述問題:
(一)了解閱江樓紅色文化并對相關知識感興趣的人群多為肇慶籍或珠三角區域居住的在校學生,即便如此,其感知也存在著局部化、局限化等問題。
(二)學生對打卡紅色文化基地的重視程度不高,只有三成左右的學生認為紅色旅游景點在當代社會有著重要價值,大多數同學不重視思政課社會實踐,認為較流于形式,更不了解紅色文化在當今社會存在的時代意義。
(三)大多數學生參加紅色文化普及活動及紅色教育活動較少,一則因疫情影響較少組織動員,二則可能經費限制或安全問題。
在保護和傳承當地紅色文化方面,有關部門建立博物館,保護紀念碑,復古戰壕,建設雕像。展館里陳列著葉挺獨立團的一些生活用品,包括茶杯、燈、碗等用具,還有獨立團遺留下的武器。說起武器,也不過是一些簡單的大刀和匕首。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葉挺的房間。房間大概只有三平米大,一張床,一張茶幾,兩把椅子,僅此而已。作為一個獨立團的首領,葉挺堅持自己的原則,艱苦作戰,一心為國。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睹物思人,不由得回憶起當年革命情景,紅色文化浸潤下大家思英雄惜幸福,“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從紅色基因里汲取政治營養和精神力量。葉挺獨立團1925年11月21日在肇慶成立,全團共2100多人,葉挺擔任團長,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第一支正規部隊。擔任北伐先鋒,被譽為“鐵軍”;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新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后來廣州起義時葉挺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他本人雖未有機會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但在紅軍長征中,其締造的獨立團始終擔任開路先鋒,奮不顧身所向披靡,其革命精神同紅軍長征精神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
新時代我們須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深入挖掘廣東地方紅色資源的核心價值,創造性運用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去,讓“三全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茲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以供參考:
(一)充分發揮微博等網絡新媒體和大眾傳媒的作用。通過網絡將紅色文化傳播傳承;充分利用網絡受眾的特點,鼓勵開展紅色文化云宣講。
(二)利用電影電視多舉辦關于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宣傳活動。同時,讓紅色文化走進農村和社區,走進大眾的心中。紅色精神一旦融入人們的生活,也將豐富人們的生活。
(三)重視針對學生的紅色文化宣傳和教育工作。對于兒童,不妨制作易于為孩子接受的反映紅色精神的動畫片,多講一些適合他們聽的革命英雄小故事,讓紅色文化作品占據二次元空間。對于青年學生,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相關課程,用好這本生動鮮活的土教材,同時須重視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疫情消退后多組織學生去紅色景點。
(四)倡導學習紅色文化作品的良好風氣,推薦閱讀相關書目,撰寫心得體會,激勵學生自覺繼承革命傳統,通過紅色文化的熏陶,深刻領悟諸如鐵軍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典范中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在優良傳統、革命文化的熏陶下茁壯成長。
當前網絡上充斥著“崇洋媚外”濫調、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意義重大。加強革命文化教育,能夠體現多重價值的和多種功效,有利于社會,亦有益于青少年。新時代,我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繼續弘揚革命文化,振奮革命精神。
在這個物質資源較為豐富,相對和平的世紀里,青少年不像先輩那樣經歷艱苦的戰爭歲月,也不用再忍饑受凍,大家享受著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安定幸福生活,更應該傳承紅色文化傳統,用自己的力量去服務人民、回報國家。
(作者單位:廣州華夏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吳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