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燕


【摘要】梳理農旅一體化背景下富泉村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路徑和模式,重點從環境美、產業美、景觀美、設施美和運營美等五個方面來構建美麗鄉村體系。從而系統解決富泉村的“三農”問題,將富泉村打造成生態優良、資源協調、美麗與經濟兼備的自然村落,成為蒙山地區乃至齊魯大地的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和樣板。
【關鍵詞】美麗鄉村;環境美;產業美;景觀美;設施美;運營美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2.048
引言:
“美麗鄉村”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由于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遭遇規劃、建設、運營、資金、人才等等方面重重阻力。
以富泉村為載體,挖掘村莊特色資源,通過保護、融入和培育等產業手段,將鄉村資源轉化為鄉村經濟;同時提升環境和景觀、提升鄉村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構建四位一體的鄉村運營模式。探索一條環境美;產業美;景觀美;設施美;運營美的富泉村美麗鄉村建設路徑。
1、項目概述
臨沂市柏林鎮的富泉村,村域面積約為12000畝;由兩個自然村組成,分別為池家寨村和城泉村;全村共有318戶,946人。其中池家寨共153戶,454人;城泉村共165戶,492人;村莊內70%面積為山地;30%為耕地和居民建設用地,屬于沂蒙山區普通的村莊;富泉村途經大洼,是蒙山大洼景區門戶,百花峪、大洼、鉆石小鎮和云蒙小鎮一同構成了蒙山旅游區內的重要旅游節點。
2、村莊現狀及問題
富泉村的自然、人文、物產、氣候等資源均處于未開發狀態,導致可用資源無端浪費、有用資源過度開發。富泉村存在典型的“三農”問題。首先,村莊老齡化嚴重,屬于空心村,就業以外出打工為主,經濟對外依賴性強,自主發展力不足。由于青壯年外流嚴重,導致村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隱性失業問題明顯。其次,受產業調整、規模經濟、集約經濟等影響,產業結構失衡,小規模粗放型生產緊缺,產量低、價格低等現象明顯,同時旅游產業聚焦程度不足,存在零星旅游接待現象。最后,受農民綜合素養影響,由于留存人口老齡化嚴重,住宅擴建、危房加固、風貌改造、人畜不分、糞污處理等能力均不足;道路崎嶇泥濘、排水設施不健全、垃圾回收處理系統緊缺、生活排污隨意等常見農村問題富泉村同樣存在。
3、規劃理念
規劃整體以自然生態、產業融合、人本宜居、特色休閑為理念對富泉村進行統籌規劃;通過政府主導、村民參與,以富泉村整體山、水、林、田等自然資源保護為前提,依托綠色、人文、品牌、鏈條化發展等手段打造精致特色農業產業;并通過農旅一體化的產業融合思維,實現農業與旅游產業的契合;通過特色文化的主題化、生態環境的自然化、鄉村設施完善化,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通過特色化、差異化、休閑化的旅游產品,構建新型鄉村休閑生活方式;最終將富泉村打造成為環境美、景觀美、經濟美、設施美、運營美的“五美”鄉村,成為美麗鄉村的齊魯樣板和典范(圖1)。
4、農旅一體化視角下富泉村美麗鄉村規劃措施
4.1 富泉村環境美的規劃措施
4.1.1自然環境的保護和開發
通過對富泉村790公頃村域范圍內山、水、林、田、村等資源的梳理,明確各個自然資源要素的保護和開發界限;通過相關上位國土規劃、村莊規劃及自然資源的開發適應性綜合分析,將村域分為適建區、限建區和禁建區的三大管制空間;對于坡度大、生態比較脆弱的山體林區、基本農田等區域設為禁止建設區;對于滿足村莊產業發展需求和村民生活需求且沒有環境污染、坡度小的區域設為適合建設區。
4.1.2村莊環境整治措施
村莊環境整治是通過采用蒙山地區當地的建筑材料、本土的農業植物和采用新能源(比如沼氣、太陽能等)來提升村莊環境;并融入富泉村的歷史文化于建筑外立面和景觀小品中,來凸顯和提升富泉村的氣質(見圖1)。
主要環境整治措施如下:村莊入戶道路利用當地石材,不規則鋪砌;擋土墻延續傳統風格、毛石干叉式砌筑;排水渠用干插式毛石自然堆砌,周邊種植水草、植被,體現生態自然;在村莊公共空間增加茅草亭、石凳座椅等符合鄉村環境的休憩設施;村莊水系采用自然生態駁岸護坡,周邊種植水草、花灌木等;以本土果木樹種為主,結合花灌木,營造有花有果的鄉村自然環境;村莊集中區設置垃圾收集點,嚴禁村民垃圾私倒亂排,環境衛生設置專員清掃。
4.2 富泉村經濟美規劃措施
通過對李家石屋、大洼、百花峪等周邊村莊的調研和發展模式比較,認為產業是富泉村發展的突破口;需要與周邊村莊進行差異化發展,走農旅一體化的發展之路,構建富泉村由“輸血體系”向“造血體系”的轉變產業體系,實現富泉村產業升級。
結合富泉村實際情況和人口現狀,制定“產村一體,一區一業”的產業發展戰略。并結合村民聚集區的空間分布情況形成“兩軸四組團”的產業空間體系。
4.2.1四大產業組團:通過組團化發展,實現一區一業
(1)池家寨北組團: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示范組團,以一產養殖業和二產加工業,和凸顯沂蒙當地的民俗文化旅游業的三產為主;
(2)池家寨南組團:耕地比較集中,一產以花生等特色有機種植為主,并結合林果業開展農業采摘旅游;
(3)城泉東組團:村莊比較集中,而且民居保護良好,適合開展家庭農莊和沂蒙山區特色的農業手工坊業;
(4)城泉西組團:靠近大洼,可以服務于藝術寫生的游客,形成藝術寫生群落,發展鄉村文創產業。
4.2.2產業發展軸:通過兩軸串聯,實現組團互動
(1)特色產業發展軸;
(2)特色旅游發展軸。
4.3富泉村景觀美規劃措施
4.3.1 自然景觀整治規劃
富泉村自然景觀的規劃和提升主要通過對山景、水景、林地、農田、村莊和風景道等六個方面進行。最終將富泉村打造成為山水相依,林田相映,綠廊相連,村景相融,彰顯蒙山特色的生態、自然和美麗的山村。
(1)山景:以自然山體為背景,保護山體自然風貌,通過由近及遠的景觀手段,將農田、村莊、森林、山體,形成層層遞進和錯落有致的景觀,凸顯山的偉岸景觀;
(2)水景:富泉村的水景主要是農業的渠道景觀和小型坑塘的點綴式布置為主,通過將農業生產和旅游景觀融合的理念來利用、提升水景,形成山水相依的富泉特色;
(3)風景道:規劃中通過將農業生產道、綠色景觀道、生態廊道三位一體,形成綠廊相連的廊道景觀;
(4)田景:富泉村的田以斑塊狀分布,是彰顯鄉村特色的重要景觀載體,通過種植不同花期的經濟作物,打造四季分明,花果飄香的農業景觀;
(5)林景:林地占富泉村總村莊面積的70%,且以落葉林為主,在保護林地中,可以適當的改變林相,形成常綠點綴,林田相映的景觀。
村景:以蒙山元素為核心,以富泉村歷史文化為特色,以自然為基底,以便于村民生活生產為主要功能,將村莊打造成自然與人文相輝,村景相融的沂蒙山村。
4.3.2 風貌特色保護規劃
為滿足富泉村的旅游,形成農旅一體化,對富泉村的風貌需要進行整體保護和規劃。根據不同空間的景觀風貌進行梳理,并通過與文化主題、功能相結合,形成六大風貌區:山林生態涵養區、綜合旅游服務區、池家寨南農田景觀區、城泉東手工坊區、城泉西傳統村落風貌區和遺址旅游區。
對各大風貌區的不同模塊采用針對性提升手段。限于篇幅,此處僅列示綜合旅游服務區保護措施。對地域文化分析研究加以提煉,使用生態材料,建筑高度不宜過高,控制在四層12米以內,采用組團式布局。在設計手法上應尊重地域特色、體現自然生態。綠化部分利用游步道開敞空間營造綠色生態環境與綠化景觀,主要以果木為主要綠化樹種,臨近水面區域游步道要加強濕地景觀營造。水系空間景觀建筑應不高于2層6米以內,景觀應保護水環境,適當設計休閑節點或凸出水面的平臺,以供游人欣賞和攝影,注重河道生態環境保護。行車路和步行路要兼顧外部道路交通快速通行需求與游覽需求,優先選擇當地生態材質作為路面鋪裝材質。設施采用天然木材結合石材,注重功能與環保并重,造型簡潔美觀,禁止使用不銹鋼、鋁合金、亞克力等新型材料。
4.3.3 民居景觀化提升規劃
傳統民居它既保留了村莊的傳統特色及歷史脈絡更留住了生活的記憶,為旅游接待提供休閑體驗農耕文化的場所。富泉村除了自然風貌以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民居,從原生態的干插式民居到六七十年代的半磚半石到現代簡約風格民居,構成了富泉村獨特的民居景觀;因此本次民居景觀化提升是重點內容之一,并堅持如下原則:
其一,對富泉村整體保護、就地改造,民居改造堅持保護優先,杜絕大拆大建,結合建筑現狀特性進行就地改造。
其二,局部保留、功能置換,劃定傳統村莊范圍,保留傳統建筑形式,進行修繕加固,內部功能植入旅游業態。
其三,重點修繕,點線相連,沿著主要的風景道、綠道和廊道,對利于凸顯景觀特色的民居進行重點修繕,統一風貌。
通過對富泉村民居的實際分布情況和實際風貌特點,提出了六大提升路徑:
(1)保護路徑:對于具有藝術價值的傳統村落,以保護為主,只對房屋結構加固,內部微改,外部保留的原貌;
(2)保留路徑:干插式建筑是富泉村的特色,房屋結構穩定,以保留特色,彰顯藝術為主;
(3)重建路徑:對于沒有修繕價值的少部分民居,以拆除重建為好;
(4)改善路徑:對于仍有村民居住的八十年代左右房屋,以屋面換色,庭院景觀提升為主;
(5)整飭路徑:九十年代房屋為本次修繕的重點,由于結構性好,可塑性強,可以形成特色的風貌;
(6)拆除路徑:對于影響富泉村景觀的,且不影響居民生產生活的小型牲口棚和旱廁等臨建予以拆除。
通過對村莊民居系統的梳理,本次民居提升主要工作內容是,擴建功能用房,增加洗浴、衛生間等設施,同時利用糞便及生活垃圾作為沼氣原料以及太陽能熱水器開發清潔能源,解決民居旅游接待的需要。
村民可將改造后的民居(圖2)出租給從事藝術創作和養生度假的人士,房屋作為從事旅游服務的資本,以休閑接待為主要功能。既解決了村民的生活品質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4.4富泉村設施美規劃措施
4.4.1基礎設施規劃
富泉村通過組團布局、重點集中的方式來布局基礎設施。
重點對給水、污水、雨水、電力、電信、能源和熱力等七大基礎設施工程進行了系統化提升。
4.4.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公共服務設施也是制約富泉村建設美麗鄉村的因素之一;本次規劃充分考慮村民生活的服務設施訴求,對幼兒園、村委會、文化活動中心、郵局等村民日常生活設施進行了提升;同時也考慮游客的旅游訴求,按照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訴求,對游客服務中心、醫務室、公共廁所、停車場等設施進行了設計。
5、農旅一體化視角下富泉村美麗鄉村運營措施
美麗鄉村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鄉村運營,本次規劃構建了政府政策扶持、綠維智力支持、社會資金支持、村民積極參與的鄉村運營模型;構建蒙山富泉山居旅游有限公司平臺,處理好政府、村民、投資者和智庫四方利益,實現富泉村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本文以富泉村為例,立足農旅一體化背景,梳理美麗鄉村規劃編制要點及實施方案。在鄉村規劃和實施中,需因地制宜地結合當地特色及優勢資源,以產業發展為鄉村經濟突破口,以環境、景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為提升重點,以鄉村運營為核心,探索一條富泉村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格更娜.鄉村振興視域下西部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策略研究[J].智庫時代,2020(12):2.
[2]周龍娟."三生融合"視角下的上海市閔行區趙家村美麗鄉村設計策略研究[J].廣東園林,2021,43(2):6.
[3]李仕東,王春芳.美麗鄉村建設的問題與策略研究——以山西省美麗鄉村建設為例[J].城市建筑,2020,17(27):2.
[4]賈博雅,張玉坤,李嚴.淺析美麗鄉村背景下的傳統村落拆改規劃設計策略——以福建省長樂區塘嶼村為例[A].2020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20.
[5]李帆淼,張俊杰,李金恒.鄉村振興戰略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以額敏縣域美麗鄉村規劃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0(7):2.
[6]伍先祿.鄉村振興戰略下美麗鄉村建設的優化策略——以湖南省為例[J].科技資訊,2020,18(3):2.
[7]陳英姿.鄉村振興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實踐研究——以福州市漳港街道龍峰村為例[J].綠色科技,2021,23(5):64-66.
[8]李曼琦.鄉村振興背景下美麗鄉村規劃路徑研究——以江海村為例[J].科教導刊:電子版,2020(18):2.
[9]杜璐,劉嚴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美麗鄉村景觀設計重構——以漁村為例[J].現代園藝,2021,44(8):2.
[10]王亞楠,李秋旻,楊瓊.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景觀生態設計研究——以浙江省臺州市蒲田村為例[J].美術文獻,2021(6):2.
[11]蒲小梅.新型城鎮化與美麗鄉村建設協同發展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22(5):3.
[12]王玉霞,時紅蕾.生態文明視角下美麗鄉村建設路徑探析——以山東省東營市H村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1(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