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鳳香
【摘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陸續出臺,強調堅持以生為本,注重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因而對教師課堂行為的評價,也應關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視、關注教師對學生成長的有效指導、關注教師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尊重,關注作業的設計與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課程標準;課堂行為;評價
《意見》提出,“堅持學生為本、回應關切,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利,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課程標準》也提到“進一步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價值的課程內容,減負提質。”如此看來,減輕學生負擔,是大勢所趨的事情。因此,對教師的課堂行為評價也必然發生改變,而關注學生學習活動,將是對教師課堂行為評價的重要依據。
一、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
我們評課的時候往往把關注點放在教師的課堂行為上,即使關注學生,也是從教師的理答水平方面考慮。其實,在“雙減”政策下,我們對教師課堂行為的評價關注點從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除了要關注學生回答問題準確性、課堂氣氛等,還應關注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整理筆記能力等。但現在“溫故知新”“整理歸納”“質疑問難”等環節多數放在課后完成,這就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課余負擔。因此,我們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時,應該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消化知識,掌握學習技巧,做筆記、訂正、質疑等情況。
1.課前知識反饋的環節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
現在的示范課一般不設置對上堂課知識反饋的環節,大概是考慮課堂的完整性。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知識反饋不是課堂一個必須的環節。但《課程標準》指出,“注意銜接,減緩坡度,減低難度。”同時,在“雙減”政策下,學生作業時間縮短,但語文知識需要日積月累,所以,新舊知識的銜接有必要納入教學環節。在課前,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回顧、鞏固舊知識,當然形式可以多樣,如,小測、小競賽、抽查等。
2.培養整理筆記的能力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
《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構建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使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培養學生做筆記的習慣,可以讓學生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積累、梳理、整合的語言實踐能力。但教師課堂行為的評價往往關注教師課堂上講授知識的方法與策略、應對水平,極少關注學生做筆記的意識、做筆記的時間、做筆記的水平。其實,這些都能很好地折射出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同時,做好筆記也能大大減輕學生完成作業的難度,提高作業的速度與質量。
3.引導掌握知識的過程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
據筆者觀察,現在常態課,大多數是有小測環節,但一般的處理辦法是一上課馬上就進行小測。課文背誦、生字詞音形義、古文翻譯等識記部分都要求學生課余自主完成。若課堂不舍得給學生時間消化知識,或者引導學生消化,就沒有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水平差異,無形中會拉大學生間的距離,也必然增加學生課余負擔。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充裕的時間消化知識。因為在“雙減”政策下要保證學生的睡眠時間,又要保證教學質量,勢必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和消化知識。
4.學生質疑與傾聽能力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體現
學必有疑,質疑應該是課堂的常態,學生質疑的習慣是長期培養的結果,是新型師生關系的表現。只有在課堂上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才可以真正弄清楚事情,解決問題,才可以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而對學生質疑能力與習慣的評價,能看出教師的日常教學水平與師生關系。同時,我們有時往往把關注點放在發言的學生身上,往往會忽略其他學生有沒有認真聆聽。《課程標準》在課堂評價中建議“關注學生的發言和傾聽”,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傾聽也是教師課堂行為評價的一個條件。
二、關注課后作業的設計
在評課議課中,教師一般對作業這個環節不夠重視,只要這個作業與課堂教學相適應就行,除非特別出彩,才能引起評課教師的關注。《意見》提出“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也就是說作業設計是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作業設計體現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性把握能力、知識儲備、國家教育法規的解讀與執行,以及對學生個體尊重。
1.增加作業的可選擇性
現在的課堂一般會犯這樣的錯誤:給每個學生布置的作業都是統一的。這種做法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意見》提出“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同時《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合理安排不同類型作業的比例,增強作業的可選擇性”。因此,要真正落實“雙減”政策,首先要求在作業方面要彈性,這樣就要求我們要深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從而布置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2.閱讀作業成為日常作業
《意見》提出“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放學回家后完成剩余書面作業,進行必要的課業學習,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縱觀所有的公開課,除了名著閱讀課外,作業布置多是沒有具體布置閱讀任務。閱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閱讀習慣形成需要堅持。筆者認為,閱讀任務是每天作業的一個部分,而且需要給學生明確閱讀方向及閱讀指導。《課程標準》提出“指導學生……合理規劃閱讀時間”。因此,評價一個教師的課堂行為有必要把布置個性閱讀任務作為的一個重要因素。
3.關注教師布置作業的策略
布置作業這個環節,大部分教師不太在意,作業布置的形式、技巧更是很少關注。一般在課堂結束之時展示課后作業,就完成任務了。在日常教學中,有不少教師下課后才布置作業,或者由科代表寫在黑板上就了事。《意見》要求,“作業必須在課內布置”“加強作業設計指導。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涵蓋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的基礎性作業”。由此可見,作業的設計水平要體現學科特點,尊重學生實際、體現育人需要;同時,作業布置形式、技巧可以激發學完成作業的興趣、信心,從而提高課業、道德水平。
以生為本,自然地,我們對課堂教學行為的評價的關注點也應放在學生身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2021-07-24.
[3]陳實.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基于教學行為三層次分析的視角[M].科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