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琴
摘 要: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也日新月異,基于此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于閱讀的方式也有了重大的歷史變革,現在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對于閱讀,更多的是采用手機、電視、平板等科技化的手段,出現了閱讀內容的冗雜,閱讀出發點更趨向娛樂性等特點,七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對新鮮事物倍感好奇,對于社會和人生的認知尚未完全形成的初級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正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階段,本文章就初中七年級學生如何進行語文閱讀,并培養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進行初步的探究,并給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方式;初中語文;七年級;閱讀習慣
引言
新課程改革理念下對于學生培養的定義,由過去簡單的對于所學知識點的掌握轉變成為現今的培養適合時代發展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閱讀,作為一個學生獲取書本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初中學習是學生進一步進行學習能力培養、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關鍵階段,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增強有事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對閱讀內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適時的進行運用。因此,在對于七年級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現行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1.1閱讀內容娛樂性強
七年級學生作為一個剛剛進入初中進行學習的群體,在很多方面還延續著小學生松散的學習作風,尚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對閱讀內容的選擇上,偏向于閱讀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文章、漫畫等,閱讀的目的在于在進行課堂學習勞累過后,適當的放松自己的心情。
1.2閱讀方式偏向于智能產品
現代社會人類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對于孩子的要求也是盡可能的滿足,孩子在此年齡層段對于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因此在于科技產品的大肆宣傳下,學生普遍進行了如手機等高科技產品的購買,利用這些高科技產品通過互聯網絡,閱讀的多是一些動畫類、故事類題材的閱讀作品,而不是傳統的使用書籍類的閱讀手段,在閱讀過程中容易產生興趣的偏差,從而影響閱讀效果。
二、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策略
2.1布置課前預習,初讀培養閱讀習慣
七年級學生所處的年齡層級決定它們已經有了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并能對學習內容進行一定的自主選擇,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針對性的引導,促進學生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教材作為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教材,在對教材進行學習之前,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初步的閱讀,基礎是讓學生對內容做到基本的掌握,因而,教師在布置作業之時,應適當性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即初讀課文。
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預習,最基本的要求是對課文內容進行通順的朗誦,在進行閱讀的過程當中,提出自己在閱讀中不甚了解的對應問題,教師布置學生預習任務的目的就是為了引發學生進一步對文章進行學習的興趣,掌握一些最基礎的閱讀方法,從而提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閱讀能力。譬如:在準備教授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時,布置學生提前預習,并提出一定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并進行深度的思考,比如“文章中對于春天進行了怎樣的描寫?”“我們平時所面對的春天是什么樣的?”“作者在妙雪春天的時候運用了什么樣的些許哦手法和修辭手法”,就閱讀過程中自己不了解的地方提出反問,譬如:“作者為什么要對春天進行特別的描寫,意義是什么?”與老師和同學在課上進行交流。在預習的過程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初步的提升,對于文章知識點也做到了初步掌握,提升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做到了知識的有效積累。
2.2閱讀之中投入情感,深刻體會作品內涵
在對課文做到基礎的了解上,就需要學生對文章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每篇文章后的第一項基本要求,通過對課文有感情的朗讀,可以讓學生生出一種異樣的美的情感。在閱讀的過程中,同樣的詞句在不同的語調演繹下可以產生不同的情感,輕松歡快,悠遠沉郁。過去教師對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觀念認識不清晰,學生往往就是單純的大聲朗讀,缺乏對于文章創作意境以及創作背景的探索,不能深層次的了解作者在創作這篇文章時內心的初衷,體會文章更深層次的含義,因而,加強對文章有感情朗誦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投入情感。譬如:在對曹操的《觀滄海》進行學習時,首先應讓學生查找與滄海相關的圖片讓學生體會一下當時面對滄海時曹操的內心情感,然后讓學生收聽一些關于這首詩的音頻、視頻不同風格的作品,體會不同閱讀語調下,文章給人帶來的情感認識,最后再結合曹操個人的生平事跡簡介,自己對于文章的基本了解親自進行有感情的閱讀,讓同學對不同學生之間的閱讀情況進行對比,這樣做既加深了學生對于這首詩的掌握程度,更培養了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
2.3拓展閱讀內容,培養筆記習慣
閱讀能力,不僅僅是對文章簡單地進行閱讀,更需要的是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有著更深層次的探究,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閱讀為學生在社會中與人為伴,在日常寫作中提供素材積累,因此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對于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應記錄相應的筆記;在閱讀過程中面對好的文章或者描述較好的語句進行摘錄,然后在與其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進行相互分享,長時間的堅持下來,學生從中可以得到大量的文學積累,文筆寫作能力、與人交往中的說話能力都會得到增強。譬如:學生準備已摘抄本,在閱讀過程中將紙和筆準備出來,碰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就抄錄下來,平時多讀讀摘抄本在寫作的時候對于同類型文章的描寫首先就可以想到自己債超過的語句。在讀書的過程中用筆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想也是對于學生的一種督促,七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段的特點,對一件事情缺少足夠的耐心,通過記錄筆記可以讓學生堅持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結語
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閱讀能力的養成需要的是長時間積累,萬丈高樓平地起,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貫穿教育的始終,才是新課程改革對于教育目標。七年級學生正處在人生養成的關鍵階段,教師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藍觀錦.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培養[J]. 新課程(中學), 2017(2).
[2]潘建興. 激趣,成就精彩的“悅讀”課堂——例談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興趣培養策略[J].? 學苑教育, 2017(6):34-35.
[3]楊利.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D].河北師范大學,2017.
[3]曾宣偉.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