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燕 張鄖樊 李麗羽 陳瓊 黎巧茹
中山市人民醫(yī)院兒科,中山 528400
通信作者:黎巧茹,Email:qiaoru0422@163.com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自身免疫機制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的疾病[1-3]。臨床上表現(xiàn)為有出血傾向[4-6]。本病是兒童期最常見的出血癥,常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自發(fā)性出血,嚴重時可出現(xiàn)消化道、肺等內(nèi)臟出血或顱內(nèi)出血等,嚴重威脅到生命安全[7-9]。隨著出血時間的長短,臨床采取的治療方式也有一定差異[10-12]。本研究主要分析潑尼松聯(lián)合長春新堿治療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效果及對凝血功能、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中山市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收治的136 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等分為兩組,各68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35 例,年齡0~16(11.13±2.83)歲;研究組中,男34 例,女34 例,年齡0~16(11.12±2.28)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1)納入標準:①患兒經(jīng)診斷確診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13],且病例資料完整;②患者同意簽署相關研究協(xié)議。(2)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②對本次研究所涉及藥物過敏。
對照組采用潑尼松(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規(guī)格:5 mg×100 片∕瓶)治療,2 mg∕(kg·d)。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長春新堿注射液(深圳萬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772,規(guī)格:1 mg×10 瓶∕盒)治療,1.5 mg∕m2,1次∕周。均持續(xù)治療2個月。
3.1、檢測 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患兒治療前后全血中CD3+、CD4+、CD8+T淋巴細胞比例,并計算CD4+∕CD8+。
3.2、治療效果[14]顯效:癥狀消失,細胞免疫功能恢復正常,血小板>100×109∕L;有效:癥狀消失,細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血小板(30~100)×109∕L,并且至少比患兒基礎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2 倍;無效:未達到顯效和有效的臨床標準,血小板為<30×109∕L,或者血小板數(shù)增加不到患兒基礎血小板計數(shù)2倍或者出血。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3、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足趾麻木、消化性潰瘍、腹痛、便秘等不良反應情況。
使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CD3+、CD4+、CD8+T淋巴細胞及CD4+∕CD8+比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對照組CD3+、CD4+變化不顯著,CD8+、CD4+∕CD8+比值明顯降低,研究組CD3+、CD4+明顯升高,CD8+明顯降低,CD4+∕CD8+出現(xiàn)升高。組間對比,治療后研究組CD3+、CD4+、CD4+∕CD8+比例高于對照組,CD8+T 淋巴細胞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兒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對比(± s)

表1 兩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兒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對比(± s)
注:對照組采取潑尼松治療,研究組在潑尼松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長春新堿治療;a 為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b 為研究組治療前后比較,c 為兩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 例數(shù)對照組 6 8研究組 6 8 t/P值a t/P值b t/P值c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 D 3+(%)5 0.3 1±5.1 2 5 2.3 5±5.2 4 5 0.3 5±5.6 2 5 4.8 7±4.5 9 2.2 9 6∕0.0 2 3 5.1 3 7∕<0.0 0 1 2.9 8 3∕0.0 0 3 C D 4+(%)2 9.8 1±3.7 2 3 1.0 3±3.4 0 2 9.1 5±3.6 6 3 3.9 7±3.8 5 1.9 9 6∕0.0 4 8 7.4 8 2∕<0.0 0 1 4.7 2 0∕<0.0 0 1 C D 8+(%)2 6.8 1±2.3 8 2 5.3 2±2.4 3 2 6.6 5±2.1 6 2 3.7 8±2.3 8 3.6 1 2∕<0.0 0 1 7.7 3 4∕<0.0 0 1 3.7 3 3∕<0.0 0 1 C D 4+∕C D 8+1.6 4±0.2 3 1.7 2±0.2 1 1.6 1±0.1 8 1.8 5±0.3 6 2.1 1 8∕0.0 3 6 4.9 1 7∕<0.0 0 1 2.5 7 2∕0.0 1 1
研究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χ2=6.403,P=0.011),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兒治療有效率對比[例(%)]
對照組患兒出現(xiàn)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為7.35%(5∕68),研究組為5.88%(4∕68),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19,P=0.730)。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是由于體內(nèi)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15-18],攻擊自身血小板造成大量破壞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該病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皮下或黏膜出血[19-21]。會累及皮膚黏膜、鼻、口腔、傷口處、消化道等[22-24]。臨床中采取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有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藥物、免疫抑制劑等[25-27],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細胞免疫系統(tǒng)及凝血功能。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CD3+、CD4+、CD4+∕CD8+分別為(54.87±4.59)%、(33.97±3.85)%、(1.85±0.36),均高于對照組的(52.35±5.24)%、(31.03±3.40)%、(1.72±0.21),而CD8+為(23.78±2.38)%,低于對照組的(25.32±2.43)%,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此外,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為79.41%,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最后,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足趾麻木、消化性潰瘍、腹痛、便秘等不良反應的概率為13.33%,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為6.67%,二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數(shù)據(jù)認為:潑尼松與長春新堿在治療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療效,不過隨著用藥方式的差異,二者的臨床效果也具有明顯不同。單藥潑尼松治療后,患兒的細胞免疫功能指標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但效果不如潑尼松聯(lián)合長春新堿的用藥方式。另外聯(lián)合用藥并不會顯著增加患兒機體的不良情況[28-29]。
綜上所述,對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兒采用潑尼松聯(lián)合長春新堿,對于改善患兒的細胞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具有積極影響,且治療效果更優(yōu),值得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