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錫洋 趙生瑩 于文敬 任建華 馬克峰 代學峰日照市嵐山區人民醫院普外二科,日照 76800;日照市嵐山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日照 76800
通信作者:代學峰,Email:270918471@qq.com
直腸良性腫瘤為消化系統常見腫瘤,病變性質雖屬良性,但存在惡變風險。近年來,受人們生活方式與膳食習慣改變等因素影響,其發病率有逐年增高趨勢[1-2]。外科手術為治療直腸良性腫瘤的重要手段,傳統手術治療雖療效尚可,但對機體創傷較大,影響患者術后恢復,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3]。近年來,人們對手術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僅要求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且需要手術創傷小,能盡可能保留肛門直腸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為一種集顯微手術、內鏡、腹腔鏡3 種技術于一體的微創保肛術式,其術野清晰度高、深度大,手術效果良好,且具有微創優勢[4-6]。晚期氧化蛋白產物(AOPP)、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為重要氧化應激指標,其表達增高可反映機體處于氧化應激狀態,不利于術后機體恢復[7-8]。本研究分析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對其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及血清AOPP、GSH-Px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日照市嵐山區人民醫院直腸良性腫瘤患者73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顯微手術組(37 例)和傳統手術組(36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性別、體質量、腫瘤長徑、腫瘤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直腸良性腫瘤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本研究經日照市嵐山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準文號20170316)。
(1)納入標準:經電子結腸鏡、肛門指檢、病理組織檢查證實為直腸良性腫瘤;意識清晰,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治療;臨床資料完整;知曉本研究,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嚴重異常者;合并惡性直腸腫瘤與多發性腫瘤者;合并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精神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腦血管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術前準備:術前采取結腸鏡檢查,確定腫瘤大小、位置等,常規禁飲禁食,以生理鹽水進行清潔灌腸。(2)顯微手術組采取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采取椎管內麻醉,視腫瘤所在位置選取術中體位,使腫瘤處于視野正下方以獲取最佳操作視野;以擴張器擴肛,從肛門放入直腸鏡,病灶顯露后,以Martin 臂固定牢固直腸鏡,連接氣腹機與成像系統,充入CO2氣體,創建人工氣腹,使氣腹壓力維持在13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以充分擴張術野,于內鏡輔助下觀察病灶,采用針形電刀于預切除腫瘤邊緣進行點狀標記,注意切除區直徑應超過腫瘤長徑0.5~1.0 cm,視腫瘤浸潤深度決定切除范圍與深度,以超聲刀將腫瘤組織切除,取出,以3-0 可吸收線對創面進行連續縫合,并以銀夾固定縫線,而后撤除直腸鏡。(3)傳統手術組采取傳統手術:采取氣管插管全麻,以擴張器擴肛,仔細探查,明確腫瘤具體位置、數量、活動度等,確定切除范圍與深度,于腫瘤病灶附近縫合牽引線,而后以電刀距離腫物0.5~1.0 cm 環周切除腫物至黏膜下層或者肌層,切除病灶,取出已切除腫瘤組織,送檢;清洗直腸腔,充分止血,縫合創面,脫出擴張器。
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AOPP、GSH-Px、胃動素(MTL)、胃泌素(GAs)水平,檢測試劑盒均由杭州聯科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執行。
依照Kelly 評分法實施手術療效評估,包括括約肌松弛狀況、糞便污染程度、大便失禁頻率3 個項目,依據嚴重程度分為重、中、輕3 個等級,分別記3、2、1 分,總分范圍3~9 分,總分>7 分判定為無效,>4 分但≤7 分計為有效,≤4 分計為顯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9]。
(1)兩組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2)兩組手術療效。(3)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出血、大便失禁、直腸陰道瘺、肛周疼痛)。(4)兩組術前、術后第1 天、術后第3天血清氧化應激指標(AOPP、GSH-Px)水平。(5)兩組術前、術后第3天、術后1周血清胃腸激素指標(MTL、GAs)水平。
所得數據錄入SPSS 23.0 處理,計量資料經K-S 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t檢驗及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進行比較;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α=0.05 為檢驗水準,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顯微手術組患者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傳統手術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傳統手術組低,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直腸良性腫瘤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s)

表2 兩組直腸良性腫瘤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s)
注:顯微手術組采取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傳統手術組采取傳統手術
組別顯微手術組傳統手術組t值P值例數37 36手術時間(min)88.72±11.48 86.35±9.76 0.949 0.346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h)5.17±0.94 11.62±1.85 18.855<0.001首次肛門排氣時間(h)6.93±1.72 15.70±2.14 19.326<0.001進食時間(h)29.31±5.28 68.74±11.02 19.579<0.001住院時間(d)3.42±0.81 7.60±1.29 16.629<0.001術中出血量(ml)30.53±5.69 49.17±8.50 11.038<0.001
顯微手術組總有效率較傳統手術組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53,P=0.029),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直腸良性腫瘤患者手術療效比較[例(%)]
顯微手術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傳統手術組低(χ2=4.823,P=0.028),詳見表4。

表4 兩組直腸良性腫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兩組術前血清AOPP、GSH-Px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第1 天、第3 天,兩組血清AOPP 水平均較術前提高,但顯微手術組均低于傳統手術組(均P<0.05);兩組血清GSH-Px 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但顯微手術組均高于傳統手術組(均P<0.05)。具體見表5。
表5 兩組直腸良性腫瘤患者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s)

表5 兩組直腸良性腫瘤患者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s)
注:顯微手術組采取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傳統手術組采取傳統手術;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顯微手術組傳統手術組t值P值例數37 36晚期氧化蛋白產物(μmol∕L)術前34.59±5.46 35.27±5.31 0.539 0.591術后第1天65.11±8.24a 102.58±16.70a 12.208<0.001術后第3天52.48±6.61a 78.12±10.23a 12.754<0.001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U∕ml)術前174.76±21.82 179.04±23.75 0.802 0.425術后第1天126.27±18.59a 84.91±12.52a 11.118<0.001術后第3天141.10±22.73a 104.58±19.65a 7.335<0.001
兩組術前血清MTL、GAs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第3 天、術后1 周,兩組血清MTL、GAs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但顯微手術組均高于傳統手術組(均P<0.05)。具體見表6。
表6 兩組直腸良性腫瘤患者胃腸激素指標水平比較(± s)

表6 兩組直腸良性腫瘤患者胃腸激素指標水平比較(± s)
注:顯微手術組采取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傳統手術組采取傳統手術;與同組術前對比,aP<0.05
組別顯微手術組傳統手術組t值P值例數37 36胃動素(pg∕ml)術前303.15±26.82 306.34±24.76 0.528 0.599術后第3天228.17±19.53a 181.25±15.58a 11.328<0.001術后1周254.50±22.47a 203.56±20.52a 10.106<0.001胃泌素(μmol∕L)術前79.49±7.14 78.62±6.80 0.533 0.596術后第3天66.35±5.48a 61.43±4.91a 4.036<0.001術后1周71.41±6.34a 66.45±5.39a 3.597<0.001
手術切除為臨床治療直腸良性腫瘤的重要手段,應用傳統手術治療適應證廣、操作簡單、療效尚可,但其術中對軟組織剝離范圍較廣,手術創傷較大,影響患者術后恢復,且由于損害了肛門功能,易出現大便失禁、肛周疼痛等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10-14]。探尋一種療效確切且微創的治療術式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醫學技術不斷發展,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在直腸手術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姚遠等[15]研究稱,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應用于直腸腫瘤患者可顯著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徐向明等[16]研究指出,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應用于T1期直腸癌患者,手術切除效果確切,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對肛門功能影響小。本研究中,顯微手術組患者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傳統手術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傳統手術組,而手術總有效率高于傳統手術組。表明應用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治療直腸良性腫瘤可提升治療效果,減輕手術創傷,同時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分析其原因:(1)術中直腸經充氣后,可創建足夠手術操作空間,且顯微操作下可對術區進行局部放大,術野更清晰,辨認各種組織結構更為準確。同時,針形電刀、超聲刀的應用亦有助于更為精確地實施分離、止血及腫瘤切除等操作,從而減輕手術創傷,降低術中出血量;(2)手術范圍更廣,可到達傳統手術難以到達的直腸中上段,更為徹底地切除腫瘤病灶,防止腫瘤殘留,提高手術效果;(3)術中對肛門括約肌、肛提肌、盆底肌損傷小,肛門直腸功能影響小;(4)由于手術操作精確,術中對機體腸道組織與植物神經不良刺激小,且術后不需留置肛管引流,利于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5)手術創口小,且能合理控制手術切緣與切除深度,對肛周組織損傷輕,利于減少術后大便失禁、肛周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17-18]。
此外,臨床研究指出,氧化應激反應是患者術后常見現象,與機體炎癥應激程度、組織損傷等有關[19-22]。AOPP、GSH-Px 均是重要的氧化應激指標,機體受到損傷后,氧化應激反應激活,GSH-Px等體內抗氧化酶在清除活性氧的過程中會不斷被消耗,不斷產生的活性氧可與脂質、蛋白質相互作用進而生成大量AOPP 等氧化產物。故遭受手術創傷時,血清AOPP 水平可明顯升高,而血清GSH-Px 水平則明顯下降,且兩者異常程度同手術創傷程度密切相關[23-27]。本研究中,顯微手術組術后第1天、第3天血清AOPP水平均低于傳統手術組,血清GSH-Px 水平均高于傳統手術組,亦從側面提示應用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治療對組織損傷小,氧化應激反應輕。
MTL、GAs 均為重要的胃腸激素指標,其表達可靈敏反映患者胃腸功能狀況,在機體胃腸功能遭受損傷時其表達會顯著降低,功能恢復后水平可明顯回升[28-30]。本研究中,顯微手術組術后第3 天、術后1 周血清MTL、GAs 水平均高于傳統手術組,證實應用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治療對血清MTL、GAs 水平影響小,胃腸功能恢復快。但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下列事項:(1)視腫瘤所在位置選取合適規格的直腸鏡;(2)注意術中腫瘤切除深度,若腫瘤處于直腸前壁或直腸中上段腹膜內,切除深度不應過深,避免損傷尿道、陰道或切透腸壁進入腹腔;(3)于切除腫瘤前先以針形電刀在距腫瘤邊緣約0.5~1.0 cm 位置進行間斷電灼,以標出腫瘤切線,利于完整切除腫瘤。
綜上所訴,采用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治療直腸良性腫瘤能提高療效,降低手術創傷,加速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且對血清AOPP、GSH-Px 水平影響小,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輕,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