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林 劉祥治 劉禮鴻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CSOM)屬于臨床發病頻次較高的耳科疾病之一,如病情長期蔓延發展未得到有效治療,可引起耳痛、膿腫和骨質磨損等癥狀,情況嚴重者,甚至可引發顱內感染,導致周圍神經和血管病變,臨床治療本病多采取手術方式。而在實施術中聽力重建時,聽骨鏈的狀態是否完好對手術能否順利施展的意義重大,因此,臨床上在開展重建聽骨前,通常需要先明確聽骨鏈的狀態,以此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然而傳統的CT掃描和如圖X線攝片成像效果較差,無法準確顯示患處病變,特別是病變情況較重時,傳統CT無法準確顯示病變結構[1]。而隨著MSCT后處理技術的出現,在不增加采集量和照射的情況下,利用工作站配合容積重建、多平面重組和最大密度投影技術開展多種圖像后處理,提供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解剖結構和病理改變數據,提升耳部病變的確診率?,F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入組對象為我院2019~2021年期間收治的65例CSOM患者,男35例,女30例,年齡23~79歲,平均年齡(45.29±5.62)歲,左耳病變34例,右耳病變31例。納入標準:(1)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愿意參與研究。(2)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傳導性、混合性聽力下降。(3)合并有鼓膜穿孔的癥狀。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耳鼻喉科疾病。(2)合并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1.2方法 在手術前實施CT常規軸位掃描,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以西門子64排128層螺旋CT進行顳骨高分辨力掃描,設置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 350mAs,掃描層厚1mm,視野(FOV)150mm×150mm),采取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將CT 掃描數據傳輸至西門子后處理工作站,應用容積重建(Volumrerndering,VR)、平面重組(MuIti-planar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術觀察各聽小骨解剖結構。VR重建方法:進入Volmue Viewer界面,選擇Oblique進入VR三維重建模式,選擇3DTools中的Autoselect,點擊Add Structure并清除已經重建的三維圖像,在二維圖像中找到聽小骨,調整DFOV至6,進行圖像放大,重建聽小骨,直至二維圖像中的聽小骨全部染為綠色。隨后對聽小骨上下層面進行瀏覽,確認3個聽小骨添加完畢。如三維圖像顯示不理想,則放大三維圖像,可在三維圖像上添加聽小骨結構,重建完畢后,從不同角度對聽骨鏈的骨質破壞情況進行觀察。MPR重建方法:把掃描到的數據輸入工作站后,直接進入Volmue Viewer界面,多平面重組觀察模式,通過調整和旋轉不同角度就可以得到不同切面的圖像。錘骨、砧骨觀察窗寬3000~4000HU,窗位500~700HU,鐙骨觀察窗寬3500HU,窗位100HU。MIP重建方法:同樣的方法先進入多平面觀察模式,調整Thickness,設為2~3mm,找出最佳圖像保存記錄。由2名高年資放射科診斷醫師,通過反復調整觀察角度,選取耳科醫師感興趣層面的圖像,共同評估聽骨鏈狀態。如果兩位醫師評估結果有分歧,則請第三位醫師協助評估,所得評估結果分為完全破壞、部分破壞、完整,記錄并比較 MPR對聽骨鏈各部位評估結果,將評估結果與手術結果相對比[2]。

2.1130耳聽骨鏈骨質破壞MSCT診斷與手術結果對比 篩查結果發現MSCT的三種后處理技術,VR/MPR/MIP在聽骨鏈各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無顯著差異,與手術病理診斷無差異,P>0.05,說明MSCT結果與手術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在砧鐙關節和鐙骨的診斷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兩者MSCT診斷與手術中所見一致性較差。見表1:

表1 130耳聽骨鏈骨質破壞MSCT診斷與手術結果對比
2.2130耳聽骨鏈的骨質破壞率 經篩查統計,本組篩查患者中,錘骨頭破壞率為31.25%,錘骨柄破壞率為24.24%,砧骨長腳破壞率為33.33%,砧骨短腳破壞率為50.00%,鐙骨破壞率為28.57%,錘砧關節破壞率為40.00%,砧鐙關節破壞率為42.86%。見表2:

表2 130耳聽骨鏈各部位的骨質破壞率
2.3各期聽骨破壞患者的聽力損失數據 由數據篩查得知,不同聽骨鏈破壞程度的患者的平均聽力受損程度各有差異,且隨著聽骨鏈受損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存在正關聯性。見表3:
CSOM是臨床上頻發的耳鼻喉科疾病之一。治療COSM,需對癥施治,但無論是什么類型的COSM,都需要基于提高聽力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清除病灶和重建聽力功能,而聽骨鏈的狀態對于重建聽骨和恢復聽力功能尤為重要,而傳統的CT掃描和乳突X線攝片成像質量差,無法對患耳病變細節進行準確顯示,特別是病變嚴重時,傳統CT無法顯示患側聽力骨的結構形態。故而臨床上迫切需要一種具有高成像質量的影像學方式[3-4]。
本組研究中,我院篩查結果發現MSCT的三種后處理技術,VR/MPR/MIP在聽骨鏈各部位的影像學診斷結果無顯著差異,與手術病理的各項影像學診斷結果同樣無顯著差異,說明MSCT結果與手術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考慮原因在于:
聽小骨是聽覺系統的中樞,也是最微小的骨骼結構,傳統CT和乳突X線攝片成像水平較為單一和薄弱,而聽骨鏈解剖結構復雜,難以通過單一圖像對聽小骨結構進行完整顯示,再加上聽骨鏈周圍常伴有肉芽或膽脂瘤等異常組織,導致CT漏診率較高[5-6]。而隨著CT技術的升級,MSCT的三種后處理技術被廣泛用于病理篩查中,掃描層厚逐漸變薄,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多平面重建圖像,有著媲美直接掃描圖像的成像質量,借助多平面重建技術,可在不增加X射線輻射量的情況下,設計出最佳的三個顯示層面,大大提高了臨床診斷的確診率。具體優勢如下:(1)MPR通過運用多層螺旋CT的各向同性掃描技術,在獲得容積數據的基礎上,經工作站后期圖像處理,還可獲得水平位、冠狀位、矢狀位和斜冠狀位等二維圖像并進行顯示,其技術優勢有:只需一次掃描就能得到高質量的影像學資料,在減少篩查步驟的同時,大大減少了輻射量,且不容易會受到體位干擾,具有較高的空間和密度分辨率,可有效解析聽小骨與周圍軟組織的關系。(2)VR技術通過收集螺旋CT容積掃描后得到的數據,使用虛光顯示掃描體積中所有像素的和的優點是掃描場中的體積數據可以100%地被充分利用,從而可在單獨重建聽骨鏈時,解剖聽骨鏈形態和結構關系,當聽骨鏈被肉芽或膽脂瘤組織包裹,可通過使用不同閾值的去除技術,最打限度地去除聽小骨表面軟組織,從而暴露聽骨鏈狀態,觀察角度較多較廣,立體感較強。(3)MIP技術通過壓縮螺旋CT掃描容積數據,通過統計和計算原始圖像最大密度像素,以透視法將數據在二維平面形成重建圖像,剔除密度較小的像素,保留高密度的影像學資料,可幫助檢驗醫師獲得最高密度的病變影像學資料,其優勢在于容易鑒別病變聽骨鏈周圍的軟組織,可清晰動態的暴露內耳結構,結合原始圖像,可大幅提升病理檢出率。
MSCT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影像醫師可快速準確地采集顳部容積數據,同時可進行多方位和多視角的重建和后期處理,在耳部觀察方面,特別是聽骨的微小部位解剖,有著極高的精確度,可構成極為準確直觀的立體圖像,從而給手術醫師提供更多的手術細節信息,例如正常解剖變異和病灶范圍等,這對于臨床診治和術前設計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7-8]。而且有本組篩查患者的聽小骨破壞率來看:錘骨頭破壞率為31.25%,錘骨柄破壞率為24.24%,砧骨長腳破壞率為33.33%,砧骨短腳破壞率為50.00%,鐙骨破壞率為28.57%,錘砧關節破壞率為40.00%,砧鐙關節破壞率為42.86%,可根據不同聽骨鏈破壞患者的平均聽力受損程度發現:平均聽力受損程度隨著聽骨鏈受損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兩者間存在正關聯性。
綜上所述,MSCT三種后處理技術(VR、MPR、MIP)在不增加額外數據采集量和照射劑量的前提下,利用工作站內存儲圖像實施清晰化處理,可充分顯示出聽小骨的整體形態和結構,在臨床醫師判斷患耳聽骨鏈病變狀態方面,具有良好的術前評估指導價值,同時研究發現,隨著聽骨鏈受損程度的加重,聽力受損情況相應增高,兩者存在正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