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容,吳結英,鄧惠玲,梁燕嫦
中山市博愛醫院產科,廣東 中山 528400
產婦共同參與新生兒護理成為當下產科較常見的優質護理模式[1]。目前,首次分娩產婦所占比例大,對新生兒相關護理處于零經驗狀態,加上產婦不能接受角色轉換,易出現不良應激反應[2]。分娩過程中,新生兒體內茶酚胺以及相關皮質激素分泌通路激活,易產生應激反應,不利于新生兒生長發育。有研究[3-4]表明,充足睡眠可以改善新生兒應激狀態。本研究探討共同參與式護理對分娩后新生兒行為狀態及產婦應激狀態的改善,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6月中山市博愛醫院收治的98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8.33±12.16)歲,平均孕周(39.47±1.02)周。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9例。觀察組住院時間(4.33±1.12)d,Apger評分(9.62±2.13)分。對照組產婦住院時間(4.52±1.26)d,Apger評分(9.59±2.06)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產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了解并配合,無并發癥,精神正常,無交流障礙。(2)排除標準:不能正常交流,不配合。
1.3.1 對照組 新生兒出生后進行常規護理。護理過程由護士獨立完成。
1.3.2 觀察組 采用共同參與式護理,措施如下。(1)新生兒沐浴。調節室溫至22~24℃,評估新生兒精神狀態。過程中護士對步驟進行講解,沐浴時,強調如何扶住新生兒身體,避免水進入耳朵和嘴巴。沐浴后,對臍部消毒。(2)建立新生兒護理規范流程。包括新生兒日常護理過程中的操作規范,新生兒沐浴、尿片更換、喂養等具體步驟。
(1)產婦應激狀態[5-6]。焦慮自評量表(SAS)共20項,單項1~4分,總分≥50分,判定為焦慮,得分越高,表明焦慮情緒越重。抑郁自評量表(SDS)共20項,單項1~4分,總分≥53分,判定為抑郁,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情緒越重。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共10項,單項1~4分,總分≥9分,表示產后抑郁,總分≥12分,表示產后抑郁嚴重。(2)新生兒行為狀態。采用新生兒行為評分法[7],將新生兒狀態進行程度化分,包括深睡眠、淺睡眠、瞌睡、安靜覺醒、活動覺醒和啼哭,順序為1~6,編碼越低,表明狀態越安靜。(3)產婦護理能力。采用新生兒護理指南,觀察產婦實際操作,對產婦進行總體評分[8]。(4)產婦角色適應以及對護理滿意度。產婦自主評價母親角色適應情況,分為適應、比較適應和不太適應3個等級。最后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總分100分,90分以上為滿意,75~90分為比較滿意,50~75分為比較不滿意,50分以下為不滿意。(5)新生兒Apgar評分[9]:心率、皮膚顏色、反射、肌張力、呼吸共5項體征,每項0~2分,分值越高,表明新生兒身體狀況越好。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產后1 d比,兩組產婦產后5 d應激狀態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5 d,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以及EP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應激狀態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產婦應激狀態評分情況(±s) 分
組別產后1 d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值P值產后5 d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值P值SAS 47.10±15.71 46.82±15.23 0.090 0.929 44.02±16.15 37.15±12.38 2.363 0.020 SDS 44.12±5.56 43.81±6.78 0.247 0.805 40.01±6.12 31.12±4.46 8.218 0 EPDS 13.47±6.98 12.89±6.57 0.424 0.673 11.31±7.02 8.27±4.56 2.542 0.013
與出生1 d比,兩組新生兒出生后5 d行為狀態中1分得分率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生后5 d,觀察組新生兒行為狀態中1分得分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行為狀態評分情況 例(%)
觀察組產婦護理能力評估中更換尿不濕合格、臍部護理合格、喂養合格以及新生兒淋浴合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護理能力情況 例(%)
護理后,觀察組母親角色適應、比較適應、問卷評分以及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母親角色適應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是一種先進的母嬰護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滿足產婦學習新生兒護理需求,同時增強產婦對新生兒的責任感[10]。研究顯示,觀察組產后5 d應激狀態相關SAS評分、SDS評分以及EP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在于,在護士指導下產婦參與到新生兒護理過程之中,能夠安撫產婦焦慮情緒,增強對母親角色適應能力的同時,提高護理能力。一方面能發揮護士教育職能,另一方面也能夠滿足產婦對護理知識的需求,改善護患關系。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易引起相關應激反應,導致其長時間處于覺醒狀態[11]。已有報道[12]發現,覺醒狀態下新生兒更易啼哭。本研究中觀察組新生兒出生5 d后行為狀態中1分得分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在于,觀察組共同參與護理,特別是與母親進行長時間接觸,能夠對新生兒起到安慰作用。有研究[13]認為,嬰兒盡早進入睡眠,能夠有效調整分娩過程中應激狀態。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母親角色適應能力以及對新生兒護理能力得到提高,分析其原因在于,觀察組產婦在護士陪同下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掌握護理技能,且和寶寶長時間接觸,能夠增強對母親角色轉換適應能力。對照組產婦未能參與護理,導致產婦出院后沒有新生兒護理技能經驗,護理能力較差,同時產婦沒有和寶寶互動,對角色轉換不能適應。
綜上所述,共同參與式護理模式下的母嬰護理能夠顯著提高產婦對于新生兒的護理能力和角色適應能力,改善產婦產后應激狀態以及新生兒行為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