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君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技術、產品以及思維的綜合應用下出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并且逐漸被應用于各個行業,偵查領域也逐漸開展應用。但是人工智能在偵查領域的應用仍然受到較多限制,需要從多方面采取手段推動人工智能的應用。該文對人工智能偵查的內涵及特征進行總結,列出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人工智能技術,并且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偵查活動中的應用提出幾點保障對策,為實現科技興警、科技偵查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人工智能偵查工作關鍵技術保障對策
中圖分類號:TP18;D9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5(a)-0000-00
1人工智能偵查概念及特征
1.1人工智能偵查概述
人工智能偵查是應用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偵查方式及路徑,對原有的人工偵查分析判斷工作進行輔助,同時結合人工智能相關范圍內的信息采集設備、無人機平臺等智能設備,推動偵查工作的有序開展的輔助工具。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優化,從最開始的弱人工智能朝著強人工智能方向發展,甚至不斷突破人工智能技術局限,逐漸加強人工智能在偵查工作中的應用范圍。人工智能技術具有擬人化與周密化特點,充分發揮了計算機系統的優勢,工作張力及強度都較強,有效地推動了偵查工作的結構性提升。如何更好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成為推動偵查工作進一步發展的熱點內容。
1.2人工智能偵查特征
1.2.1多元化的渠道
傳統信息技術在偵查工作中的應用往往都處于靜態,僅僅是將計算機或者大數據應用于收集與分析情報數據,其豐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會收到固定信息接收終端的限制,與人工智能技術下的“虛實交錯、陸空一體”的全方位獲取渠道有明顯的差異[1]。人工智能下的信息獲取渠道更為豐富,不僅能夠通過搜索網絡上的各項信息,同時也能通過自有檢測裝置收集信息。
1.2.2數據精確
人工智能所應用的計算機深度學習技術能夠實現對數據的精準收集與整合,有效提升偵查數據的準確性。同時人工智能偵查還能夠突破人類思維的寬度與深度,模擬人類思維方式,從而有效彌補人類在偵查過程中猶豫經驗主義而遺漏的問題,實現信息更為全面且深層次的加工與整理,排除偵查中的人為失誤與思維盲區,從而更好的提升偵查效果。
1.2.3高度證明性
在偵查活動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實現了對海量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分析之后,所產生的結果數據及相關關聯數據對于傳統偵查活動的雙向證明格局能夠產生新的突破。在傳統的偵查技術中,在收集證據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主觀性,并且在同時遇到多個事件時就無法進行關聯,導致多個信息之間的證明活動無法有序開展,但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所驗證及關聯相關的數據能夠有效突破人為分析數據的局限[2],使得更多沒有數據關聯的事實能夠相互關聯,讓毫無關聯的內容為偵破案件提供數據基礎,為偵查工作負責人產生更多的聯想。另外人工智能偵查不僅包括智能機器的分析,同時還有智能化設備,與傳統的偵查審核工作相比,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數據與打擊精度都有明顯提升,使得案件的偵查的取證能力及實證能力都有所提升。
2人工智能技術在偵查工作中的應用概況
人工智能最初應用于偵查活動可以追溯到六十年前,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出現了更多的發展理念,研究方向也更為豐富多樣,實現了號稱專家系統的符號代表,以神經網絡為主要技術的聯結主義,以控制理論為觀點的行為主義,對于提升偵查效率與強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前,偵查活動中所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主要包括指紋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機器視覺、虹膜識別技術、掌紋識別技術、智能搜索技術、自動規劃技術、定理證明與博弈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機器人學、遺傳編程等領域。總結來說,人工智能技術在刑事偵查中的應用主要可以歸結于以下幾項。
2.1智能識別技術
智能識別技術是當前在偵查活動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主要包括圖片、視頻內容識別、人臉、虹膜識別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視頻偵查技術被稱之為行動技術、刑事科學技術、網絡偵查技術之后的第四項偵查技術。其中最為有效的識別技術為“天網工程”的應用,使得視頻監控成為偵查工作中最為有效的偵查手段[3],充分利用視頻圖像技術實現犯罪嫌疑人身份的鎖定及追蹤。經過多年的發展,視頻與圖片識別技術已經實現了以智能技術為主要手段,人為識別為輔助的偵查模式,先進的視頻偵查技術及相關設備已經被廣泛應用。當前,隨著技術的發展,視頻與圖像識別已經實現了對運動目標的檢測與監控、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等方向,對于偵查工作的開展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與智能識別技術的融合應用,實現了對全國所有資源的聯網,同時還實現了對視頻錄像文件的智能分析、視頻的壓縮、以圖搜圖、模擬分析以及人臉識別等綜合性的檢索服務。例如上海地鐵站在春運期間運用人臉識別技術,幫助公安部門抓獲在逃嫌犯,結合最為先進的天眼系統有效實現了預警與盤查工作,協助公安部高效抓獲嫌疑人[4]。
2.2情報快速檢索技術
隨著社會整體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信息化技術對于各行各業都產生了直接影響,其中是作為公安系統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的基礎工作,“金盾工程”的歷經了兩年的建設之后,幫助公安系統建立了一個全面的快速查詢綜合信息系統,該系統收錄了所有公民的違法犯罪記錄,包括犯罪在逃人員、不明身份或者失蹤人員、被盜搶及丟失車輛信息、通緝通報信息等等,最大限度的實現了信息的全面收集、儲存、管理以及利用,為公安部門開展偵查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數據基礎,幫助公安部門快速準確的掌握相關信息,有效提升了公安機關偵查工作的效率、決策準確性以及管理水平。在此基礎上,各類公安信息實現了高度整合,為實現快速的信息檢索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這也成為公安機關推動信息化辦公的必要內容,為此情報檢索系統應運而生。當前,情報快速檢索系統在公安數據平臺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專門的智能查詢與搜索引擎,能夠幫助偵查主體對各種相關的信息內容進行快速檢索,并且自動與平臺中的海量信息進行匹配,從而配合搜尋出最終的偵查結果。
2.3智能人臉組合技術
智能人臉組合技術就是通過計算機及相關軟件實現模擬畫像,傳統的模擬畫像是由人手動進行,也就是根據犯罪現場目擊證人對嫌煩的描述,結合繪畫的基礎能力,在目擊證人口述的基礎上對面部特征進行組合,或者利用現有相似的人臉作為模板畫出犯罪嫌疑人的畫像。之后再由目擊者進行辨認與核實,對畫像進行局部調整與細節修改等多次修改之后得到的與犯罪嫌疑人面部特征非常相似的畫像。傳統人工畫像往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多次修改,而智能人臉組合技術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更為準確與細致的刻畫出與犯罪嫌疑人非常相似的畫像。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便開始應用人像組合系統,當時為GA計算機人像組合系統,在獲得專家鑒定與評審之后應用于公安系統,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逐漸出現中國刑警學院警星 CCKⅡ型人像模擬組合系統、重慶創新人像組合系統(西南人計算機人像組合系統)、清華 GA人像組合系統等高水平的人像組合系統,該系統也逐漸在公安部門推廣,當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應用[5]。
2.4犯罪數據挖掘技術
犯罪數據挖掘是指在海量的信息中深入挖掘,得到隱藏的、具有潛在偵查價值的信息。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偵查活動已經無法脫離信息化技術手段,在線取證或者獲取線索所面臨的電子數據規模也越來越龐大。電子數據除了能夠表達其字面含義之外,其背后往往還會隱藏著與違法犯罪相關的可被利用的偵查信息。人工智能系統的應用,在對電子數據信息深度挖掘的基礎上,結合智能化信息綜合分析系統,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模式進行自動分析,自動檢索出各類犯罪嫌疑人之間的隱性關系,從而為案件偵查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2.5協助緝捕犯罪嫌疑人
人工智能技術下的偵查四維世界、地圖分析技術等模塊[6],能夠將平面的偵查活動推向立體化,實現空中與陸地力量的相互配合,構建立體化作戰系統,為偵查活動提供了更為高效快捷的搜索能力。當前在刑事偵查活動中,可以利用無人機與公安機關配合控制犯罪分子,例如當偵查人員無法進入到特定的區域對犯罪嫌疑人是否會發生通風報信的情況進行控制時,可以利用數臺搭載著電磁干擾設備的無人機系統,對現場開展電磁干擾,從而避免犯罪嫌疑人通風報信。另外還可以在無人機上搭載輕型攻擊武器,與地面偵查人員進行配合控制犯罪嫌疑人,最快速度地完成逮捕工作。
2.6建立一體化作戰平臺,提升打擊效果
各級公安機關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一體化作戰平臺,形成從省、市到縣級以及以一線公安部門、民警的作戰平臺,結合一體化作戰平臺實現指揮中心與情報中心、互聯網監控中心、新聞中心以及相關警務部門協助作戰的平臺。在該作戰平臺上能夠分享各級公安部門所發布的信息,對110接處警系統所接報的警報、警情以及各地公安機關所上報的突發事件等進行關聯,設置相應的關鍵詞,若是匹配到相應的關鍵詞就會彈出彈窗,對公安系統進行全面預警,并且通過自動查詢功能為事件處置提供情報數據支撐。其次,還可以在移動警務終端上與網上指揮部搭建連接,將所有工作人員拉進指揮部,對警報、警情及時公布,并且上傳各種動態信息、背景資料等,系統自動調用的類似突發情況,從而有效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信息的高度共享。避免遭遇突發事件時,需要相關領導現場指揮但是受到信息不足、資料不全等問題而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進而錯過最佳的行動時機。
另外,一體化作戰平臺還能夠實現人工智能形式的調動指揮,在現場實時上傳圖片。例如2019年在茂名端午節的龍舟邀請賽上,茂名警方就首次使用高載重長續航的無人機在空中進行24h的巡航,實現對交通、治安的監控與高點拍攝,并且實現4G無線圖像的傳輸,將信息及時傳遞到實景指揮平臺,實現多方面的視頻調度。分散在場區內的各個警務人員也可以借助無人機傳輸過來的視頻及圖片進行實時采集,將現場的人流情況傳送到后臺指揮中心。借助城市熱力圖還能夠根據現場重點區域人流量情況來實現現場的有效管控,對突發事件進行及時處理,從而為大型的群體性活動提供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警力的投入,有效控制刑事、治安事故的發生。
3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偵查活動中的應用對策
當前對于人工智能在偵查活動中的應用很多情況主要包括技術、法律及人才方面的問題,想要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偵查活動中的進一步應用,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3.1完善人工智能技術在偵查工作中的研發與應用
要想實現人工智能深層次與廣泛的應用,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設備的智能信息處理、技術運用主體以及數據分析對接裝置的研究,實現多維度與集成化的應用運行模式。另外,及時更換偵查部門的老舊設備,開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教學,升級網絡條件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突破當前的局限,在電子取證、偵查實驗等各個環節都能有更好的應用,最大化地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推動偵查工作更為高效的開展。
3.2加強偵查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的數據互通
為了實現數據最大限度的整合,要突破偵查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包括與交通部門、銀行部門等,這對于掌握犯罪嫌疑人的活動路線、交易情況有著重大意義,幫助偵查工作獲取更多的信息。另外,加強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建設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數據信息支撐是人工智能有效開展的基礎,為此加強數據整合尤為關鍵,首先要建設信息收集的軟硬件環境,之后整合各個警種與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將各類數據收納入數據庫,從而實現多渠道獲取信息,改變當前偵查活動的局限性,實現偵查工作從實體轉變為虛擬網絡領域。
3.3加強偵查部門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興警、智能提效是偵查系統努力的方向,想要實現科技提供更多的展戰斗力,就必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從文化程度、科技素養以及年齡結構都要具備能打贏違法犯罪的能力,但是當前公安系統人才隊伍水平整體較差,未來很長時間內推行科技興警勢在必得。公安部門可以與高校或者科技企業合作,創建人才培養制度,舉辦大數據應用技術培訓、人工智能技術培訓等活動,重點培養科技人才,建立傳、幫、帶培養制度,從而形成技術與業務、老中青結合的人才隊伍,為公安機關輸送更多的人才,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起到積極作用。
3.4建立人工智能應用的法律體系
人工智能應用于偵查工作需要海量信息作為支撐,大量的數據信息可能會與公民個人隱私相關,包括監聽技術、語音識別技術、面部識別技術等都可能會關系到公民的肖像權、隱私權。信息化時代公民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逐漸加強,為此公安部門也需要衡量人工智能技術與公眾個人權益之間的關系,如何做到盡可能保護公民隱私的基礎上實現人工智能化偵查,政府也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首先,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時要做到嚴格的審批與備案制度,嚴謹非偵查目的的侵犯公民隱私權;其次,建立法律責任追究機制,對于越權侵犯公民隱私的情況做好界限說明,并且進行法律追究。
參考文獻
[1]翟海,江平.大數據時代的智慧偵查:維度分析及實現路徑[J].中國刑警學院報,2018(3):58-63.
[2]陳純柱,黎盛夏.大數據偵查在司法活動中的應用與制度構建[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9-36.
[3]劉弘胤.視頻大數據在公安涉案視頻圖像研判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信息科技,2019,3(13):88-90.
[4]胡志軍,徐勇.基于內容的視頻檢索綜述[J].計算機科學,2020,47(1):117-123.
[5]陰文佳.基于深度學習的暴力行為檢測系統研究與應用[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20.
[6]洪漪妮.人工智能時代的視頻偵查困境與突圍——以人體圖像智能合成技術為例[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20(4):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