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拖

ESG是指將環境、社會的影響以及企業治理因素納入企業投資決策和經營的理念和方法。最近ESG研究圈里討論最熱烈的,莫過于特斯拉被標普ESG指數剔除以及馬斯克炮轟ESG。這個故事里一切戲劇化的要素都有,馬斯克、特斯拉、ESG,每一個都足以吸引公眾眼球,三花聚頂的輿論效應就更是非同凡響。
輿論場的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公眾急切地拋下一個瓜去追逐下一個瓜,但是特斯拉與ESG評級的恩怨糾結中,包含著一些長期性和發展性的裂痕。今天是特斯拉,明天可能會是某石油,后天會是某社交網絡或者互聯網平臺。實際上,ESG風險可以存在于任何企業中,這引出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ESG的紅旗還能打多久?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實際上還要問,為什么ESG這個紅旗能豎得起來?ESG被正式明確提出還不到20年,實現了從邊緣到主流、從理念變成約束性的規則以及具有強實操性的金融投資工具,這是一個華麗的蛻變,應該說是過去幾十年里最成功的理念之一。聯合國機構、國際性NGO組織、跨國企業在全球化時代是十分重要的觀念供給方,各家機構每年都炮制數不勝數的新名詞,可以說城頭變幻大王旗,但是真正在經歷時間后留存的并不多,ESG算是其中的異類。
ESG的成功大體上有兩方面的原因:內因是ESG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社會企業等理念以及實踐都有幾十年的發展,通過ESG這樣一個概念整合起來,作為企業決策中關鍵的非財務因素的集合,具有靈活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外因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存在一些迫切的挑戰需要解決,人們對企業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要求與需求也更高和更多元化,而不僅僅是一個收入機器。
但是ESG的成功背后也隱藏著自身的短板。首先,ESG有明顯的拼湊痕跡。盡管理論界人士也在推動三者之間的融合,試圖構建更具整體性的框架。但是除了在投資決策模型上有比較成熟的進展外,其他方面還缺乏實質性的成果,三者之間本身存在內在的張力,在有些情況下甚至存在矛盾。譬如,碳中和目標下保經濟還是保就業,就涉及E和S的內在沖突,現在只能通過所謂的“公正轉型”來一定程度上緩和與消解這種沖突。其次,ESG任何一個范圍和內容都非常廣泛,因此包容性有了,但是每個企業都只提供有限的產品和服務,不同行業和企業在E、S的任何一方面都有各自的側重,這導致了披露規則和評級標準設置的困難。如果要使ESG更具覆蓋性和公平性,那么披露要求要盡可能全面完整;但是因為企業業務的側重以及差異,全面的披露和審計在成本上就難以承受。如果充分考慮企業和行業的獨特性,那么ESG的相關標準又容易變得分散、瑣碎和復雜,缺乏使用上的經濟性,并且給企業的投機行為留下了空間。第三,ESG從理念到實踐的路徑本身就是實用主義的產物,而不是基于某個完美的理論和模型,這也注定了ESG在基礎構建和工具開發上存在先天不足。第四,ESG在金融投資領域的爆發式推廣,導致對政府、市場以及社會的教育不足,也為當前ESG應用的亂象埋下了伏筆。
綜合來看,ESG的成功并不是偶然,作為理念、標準和評價工具,有其內在的優點,并且是基于現實的需求。雖然ESG在實際應用中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仍可以在金融市場以及引導企業行為上發揮積極的作用。這么看,ESG的紅旗可以不斷地打下去。
但是,由于先天的不足以及實際應用中的差異,ESG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注意三種危險的做法:
一是極端化。我們今天所討論的ESG,默認是在企業經營和投資中考慮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企業治理(Governance)因素,因此經濟發展(E)是一種隱含的、不言自明的要求。但是,當一些激進的環保組織和國際組織在社會層面倡導ESG時候,常常有意無意忽略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本來是E(經濟)ESG平衡變成只有ESG才重要。把“可持續發展”變成了“可持續不發展”,導致某些行業和產業變成了原罪行業,這就矯枉過正。以碳中和為例子,本來煤炭行業提高效率、減少污染也應該是符合ESG原則的行為,現在不少人干脆主張拋棄傳統石化行業,忽略這些行業的多重功能和價值,也忽略了碳中和除了減量使用石化能源之外,還可以通過碳封存和捕獲機制等不同的技術路線,堅持一條路走到黑,那么實際上會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代價。
二是封建化。ESG披露標準和評級體系,有專業性,但是說復雜也不復雜,行業先入者以及有數據積累優勢的企業和機構就有可能占據領先位置。和任何市場一樣,評級市場也有先入者優勢并且力圖持續積累優勢,把標準和評級黑箱化,形成壁壘,阻止后來者,借此塑造自己的金融話語權,打造自己主導的金融生態圈。市場中有幾家這樣的機構,就可以變成某種程度的金融領域封建割據。但是,這種封建化有違現代經濟治理的原則,主導評級規則的機構缺乏與被評主體的平等溝通對話,這不僅有損公平與經濟民主,也使得ESG評級評價體系的科學性以及可完善性都變得挑戰重重。
三是武器化。金融標準和評級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基礎設施,是現代經濟體系所不可或缺的,但是主導這些戰略性基礎設施的又是來自少數發達國家的機構。表面上,這些機構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企業的目標是營利,但實際上嚴格地受本國政府意志以及政策法規主導。在地緣政治競爭復雜化的背景下,一旦發生某些事件,包括ESG在內的金融標準和評級很容易變成一種武器。掌握評級體系就掌握金融話語權和定價權,特斯拉被剔除ESG評價體系直接導致股價下跌7%,其威力可見一斑,但這顯然還遠不是我們所討論的那種極端情形。
如果這三種危險的做法得不到遏制和約束,那么ESG這桿大旗離倒下也不會太遠。CB01F5E6-8224-48DA-B2C0-8B4DC33D85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