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姝威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公號文章《拯救柔宇》。劉姝威建議各級政府積極幫助柔宇科技解決資金短缺,幫助柔宇科技引進戰略投資者。劉姝威表示:“拯救柔宇,保持我國在柔性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
如果柔宇技術如此優秀,良品率如此之高,那么是不是所有其他市場主體存在“視力”問題,看不到柔宇科技的好呢?個人認為,劉姝威在柔宇這件事上,表態和站位并不妥當,存在如下幾點問題:
其一,獨立董事應該為企業融資代言嗎?
獨立董事作為公司監管和制衡力量,應該從整體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東利益出發來監督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履職狀況。一家企業經營不善,其首先要做的是找到這家企業的問題,包括管理層是否存在經營決策不當行為,或者提出經營優化的建議。而向政府和市場伸手要融資,并非獨立董事職責。又或者說,獨立董事職責多為內部監督,而不是外部宣傳。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獨立董事這種宣傳行為,很容易讓中小投資人認為其依附于管理層,并認為這是其缺乏獨立性的表現。
其二,其他市場主體真的是“視力”不好,沒有看到柔宇這家優秀的公司?
實際上柔宇科技的問題也明擺著。一方面,柔宇當前的柔性屏技術尚未得到市場認可,折疊屏當前尚在概念期,且并非手機類產品的必要改進,當年老款的模擬手機從直板、翻蓋到滑蓋等,也在形態上有過多元改進,但這些設計并非觸屏那樣具備革命性,只是一種營銷上的加分項。而柔宇選擇的技術方向也并非獨一無二,諸如柔宇獨有技術“超低溫非硅技術”和成熟技術“低溫多晶硅技術”的優劣尚未有定論。實際上至今,柔宇科技依然沒有找到很好的柔性屏產業化模式,即使它的良品率真的超過80%,但其產能遠遠不及同類產品競爭對手京東方,而產能差距主要因素是客戶不認可。
那么,政府應該幫助柔宇解決資金難題嗎?我們不能說絕對能或者不能,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個角度是市場的角度。為什么投資人摒棄了柔宇科技?市場是怎么想的?
實際上過去有一家公司很順利地通過政府援助獲得了改善,那就是蔚來汽車,通過合肥地方政府的挽救,實現了逆襲。但當年蔚來汽車遭遇的質疑和柔宇科技遭遇的質疑并不相同。當年蔚來汽車賣一輛虧兩輛,而國內能夠支持其流動性消耗速度的民間投資人很少,很顯然,蔚來汽車不是技術不行,也不是沒有需求。它只是缺乏有實力的投資者,或者說有實力的信用背書者。
而柔宇科技情況并不相同,其主要問題在于產品和技術沒有獲得市場認可。所以,政府支持企業的時候要慎重,要考慮市場冷落企業的原因是什么,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對于柔宇科技,即使要救,也不是一個融資的問題,諸如合肥當年將江淮汽車和蔚來汽車做整合,拉動本地企業,也引入外部企業。對于柔宇,找到其柔性屏產業化出路比獲得外部融資更加重要。
另一個角度是政府的角度。政府是否可以對一家困境中的企業大包大攬。
張三今天遇到困難政府救了,那么李四明天也遇到困難怎么辦?我們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規制走向競爭,本身就是為了提升效率。政府在促進市場競爭的時候,既要關注企業間的公平競爭,也要考慮政府參與到企業競爭當中可能會造成企業競爭天平失衡。要防止無效供給尾大不掉,有效供給被排擠出市場,要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換句話說,當政府分不清劣幣和良幣的時候,就讓市場競爭去區分。良品率高不高,技術好不好,市場都可以一并檢驗,而不需要政府去做判斷。
綜上,政府的支持,要么不出手,一旦出手必須要考慮市場整體效益,而不應該局限于一家企業的得失。而在政府對企業定點幫扶過程中,政府需要對企業的競爭力做綜合評估。供給側改革,說白了就是要提供更多有效供給,淘汰更多無效供給。所以對企業是否屬于有效供給和先進產能,需要做出客觀的評價。而作為獨立董事,個人認為獨立董事應該更加專注于企業的經營策略和內部管理。獨立董事和外部董事概念有交叉,所謂外部,就是盯著企業內部,而不是給企業做宣傳。所謂獨立,就是不能和企業實控人從同一個角度看問題。4AB23247-607D-40CA-BF76-62F0E29BF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