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多家上市公司獨董表示無法保證年報內容的真實性,有的是因為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有的是因為公司內控問題、收入確認、疫情影響等導致獨董無法現場了解核實報告。筆者認為,對存有疑問的年報表示“不保真”,是獨董勤勉盡責的最起碼作為,但要做到完全勤勉盡責,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證券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董監高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但對勤勉義務缺乏詳細規定。《證券法》第八十二條規定,董監高應當對證券發行文件和定期報告簽署書面確認意見,應當保證發行人及時、公平地披露信息,所披露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對此有異議的,應當在書面確認意見中發表意見并陳述理由。第八十二條的內容,包括董監高需保證發行人及時披露信息并確保其真實、準確、完整,理應屬于董監高勤勉義務的內容之一。
上市公司年報不保真,投資者一年到頭連上市公司實際經營情況都難以掌握,可以說此類情形董監高團隊已經失職、沒有完全履行勤勉義務。年報編制需要上市公司財務人員、編撰人員、主管領導等通力合作,年報不保真,主要問題或不是財務人員等素質不行,而是公司治理機制存在問題,相關董監高沒有履職盡責,沒有組織強有力的年報編制班子,或者董監高團隊之間沒有形成相互信任的共業環境,導致部分董監高不敢簽字。
對單個獨董而言,有時雖有確保年報真實準確之心,然而年報的編制難受其控制,對有疑問的年報不保真,并在審核年報時投反對票或者棄權票,這其實比較容易辦到,只要拒絕簽字,就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就可明哲保身。事實上,今年最高法院發布《關于審理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規定了獨董免責的五種情形,即使簽署了財務造假的年報,也有事后補救手段,比如:在揭露日或更正日之前,發現虛假陳述后及時向發行人提出異議并監督整改或者向證交所、監管部門書面報告的,法院可認定獨董沒有過錯。相比從前,獨董的法律責任似乎有所減輕。
不過,獨董若只是站位于自保,格局就太小了,也不符合法律法規賦予其職責定位。按今年《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規則》(下稱《規則》),獨董對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負有誠信與勤勉義務,其職責定位是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尤其要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面對中小投資者的殷切期望,獨董遠不能滿足于對可疑年報“不保真”,不應滿足于擺脫虛假陳述可能帶來的法律責任,而應站位更高,要堅決捍衛中小投資者的知情權、盡自己最大努力推動上市公司出爐合格年報。換言之,董監高(尤其獨董)真正完全到位的勤勉盡責,應是讓上市公司出爐完全合格、全體董監高簽字認同、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的年報。
筆者建議,應由獨董來負責組織上市公司年報編制工作。首先獨董不受主要股東和實控人影響、站位更為公正和獨立,其主導推出的年報,在真實性等方面相對更為可靠,獨董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這份年報上簽字確認,相信其他董監高也更敢于相信此類年報,并簽字確認。
其次,獨董可以行使特別職權。《規則》規定,上市公司應當賦予獨立董事特別職權,包括經半數以上獨董同意,向董事會提議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經全體獨董同意,可以獨立聘請外部審計機構和咨詢機構,對公司的具體事項進行審計和咨詢等。可以說,如果這些特別職權利用好了,就可擺脫大股東、實控人等對年報編制的不利影響,對于上市公司編制真實、合格年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在證券市場中,信息必須依法公開,這是一條基本規則。董監高尤其獨董對年報不保真,所謂的公開信息就毫無價值可言,嚴重影響中小投資者的知情權,并進而影響參與重大決策權等其它權利的行使。不管上市公司經營好壞,讓所有上市公司披露一份合格的、所有董監高都簽字確認、真實反映上市公司客觀現狀的年報,是當前A股市場必須攻克的難關,而獨董在這方面可發揮特殊作用。當然,也要進一步完善制度,要強化獨董獨立性,強化獨董的特別職權,提升其津貼待遇。4AB23247-607D-40CA-BF76-62F0E29BF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