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靜
摘 要:幼兒正處于成長與學習的初級階段,此時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工作尤為關鍵,特別是班級管理策略的落實,對幼兒的發展會有重要作用。當前,教育理念出現明顯的轉變,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也應適當地改變模式,強調以兒童的立場開展相應的教育以及教學工作,引領幼兒在親身體驗與實踐中實現自身素養的發展。文章圍繞在兒童立場下具體的班級管理實施策略展開探究,以期有效落實對幼兒的教育工作,讓幼兒健康成長。
關鍵詞:兒童立場;班級管理;幼兒園
引 言
在幼兒園班級管理中,教師需要認真分析幼兒的年齡、喜好、經驗等不同方面的實際需要,以針對性地開展對幼兒的管理工作,實現幼兒園、家庭以及社會等各方面資源的協調利用,促使幼兒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推動幼兒多種素養的發展。
一、教師在兒童立場下管理班級的對策
(一)開展班級規劃
在班級管理中,開展班級規劃是首要步驟,其可為有效落實班級管理工作打下基礎。班級規劃包含對幼兒編組、幼兒活動空間、物品擺放等的規劃[1]。只有對人、空間以及物品等進行科學規劃,才能為幼兒構建活躍且有序的環境空間,更高效地落實班級管理工作。在班級規劃的設計中,一定要保證其可推動本班幼兒的發展。教師只有對本階段幼兒的最近發展、之前發展中存在的不足等進行全面分析,才可制訂出最符合本階段幼兒的成長目標以及班級規劃。
在實際的班級規劃中,教師應聯系幼兒成長的規律進行思考,分析每位幼兒的性格、喜好等,結合幼兒的真實情況將其劃分小組,讓幼兒有效規劃活動空間,按照一定的規則實現物品的擺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級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幼兒放在首要位置。以中班幼兒為例,對中班幼兒進行分組的過程中,因為此階段的幼兒已經形成較為初級的自我以及集體認知,所以可鼓勵幼兒自己選擇伙伴。同時,也要將小組組長的選舉權交給幼兒,讓幼兒在交流、協商中選擇共同認可的組長,或者是輪流擔任組長。用這種模式分組,可以鍛煉幼兒的自主能力,并以此為基礎逐漸提高幼兒的主人翁意識,使幼兒成為班級真正的管理者。
(二)制定班級公約
班級公約是以班級為根本,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制定的。制定班級公約的目的是解決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其可分為基礎性班級公約與階段性班級公約[2]。前一種班級公約大多與幼兒平時的生活相聯系,后一種則是基于項目活動而制定的。在班級管理中,實現公約的制定,有利于幼兒的發展。若想要引領幼兒由原本的他律向自律不斷邁進,就一定要引導幼兒學會正確辨別對錯,學會主動地處理問題,進而達成良性循環。而班級公約制定的過程,就是引領幼兒由他律過渡到自律的過程。公約并不只是書面化、表面化的產物,不能使其流于形式,而要將其當作幼兒活動的重要依據,使其為構建班級文化以及促進幼兒成長提供助力。
班級管理并不是憑借教師自己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與幼兒協同合作,形成雙向作用力。所以,教師應引領幼兒參與班級管理的全過程[3]。特別是在制訂計劃以及規則時,需要以透明化的方式引領幼兒明確方向,以圖譜等方式強化相應規則,使幼兒體會秩序的建立過程,促進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強幼兒的心理適應力。在班級公約的制定過程中,教師要將幼兒當成與自己平等的群體,尊重幼兒的想法,同時站在幼兒的角度進行思考。而班級公約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其來自幼兒,也最終由幼兒落實。制定班級公約的可操作方式有源自幼兒、圖譜表征、內容精煉以及動態發展等。
源自幼兒。班級公約的內容來自教師在平時生活以及教育工作中對幼兒的詳細觀察,來自幼兒的現實生活。班級公約的目的是明確在當前班級管理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如在小班階段,幼兒吃飯是通過勺子,而當幼兒升入中班后,都是用筷子吃飯,這也成了班中的大問題——不僅吃飯的速度變慢,也不夠衛生。結合此情況,教師可以引領幼兒共同制定用餐公約,如規定用餐時間、用餐禮儀、取放方式等,將此類問題徹底解決。
圖譜表征。在班級公約的制定中,也要對幼兒的認知情況進行分析,而圖譜表征的模式會讓幼兒更容易接受。教師可以讓幼兒繪制需要共同遵守的班級約定,提升幼兒的參與度,還可以請幼兒自己設計記錄表,以此讓幼兒在不自覺中實現對規則的深入理解。
內容精煉。班級公約需要解決的是班級當前的問題。但是,教師不能將所有的問題都放進班級公約里,應找到最主要、最迫切的問題。因此,班級公約要精煉,也要有可操作性,如此才能確保公約的有效落實。
動態發展。班級公約不能一直保持不變,需要結合幼兒的發展適當地更改。同一個班級在不一樣的發展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特征,存在差異化的情況。因此,就算是聯系班級實際情況制定的公約,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經常性地對班級進行觀察,對班級的情況進行合理評估,確定當前班級需要處理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調整意見,確保公約始終與班級的真實情況相契合。
(三)科學統籌管理
在班級管理的過渡環節,受時間安排、幼兒發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幼兒存在消極等待的情況。教師應深入探究此問題,發現問題的根本,再應用合理的分工模式,實現科學統籌管理。具體來講,幼兒園需要合理地劃分工作,幼兒園教師也需要相互合作。以“兩教一?!迸浜夏J綖槔?,在送幼兒離園這一環節中,可以讓配班老師和阿姨負責整理衣服等離園前的工作,主班老師組織幼兒開展一些活動范圍不大的活動。這樣的合作模式可以避免幼兒長時間的等待。另外,幼兒園還要對幼兒一天的作息時間進行有效安排,確保作息時間的科學性。作息時間不能依據成人的情況來安排,而是需要結合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具體情況來設計,將時間合理運用。
教師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并且要注重不同環節的有效銜接,盡量避免時間的大量浪費。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很容易使幼兒出現消極等待的情況,而這也是一日活動中最需要重視的細節問題。筆者結合幼兒課間混亂這一情況分析,發現幼兒課間混亂的原因就是消極等待,因為幼兒在等待的過程中不知道做什么。基于此,教師可通過教幼兒簡單的游戲等方式,讓幼兒在課間忙碌起來,如此便可將課間混亂的問題解決。B8BA4E1B-13E7-4E67-8F90-51B88794A7F4
(四)利用多元模式
在班級管理中,良好常規是基礎。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特征,應用正面教育、情景演示、行為練習、榜樣示范以及個別指導等措施,使幼兒在多元教育模式的引領下形成良好常規,更高效地完成班級管理工作。
正面教育。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教授幼兒正確的技能、行為等,對幼兒規范的行為要及時地給出自己的肯定態度。長期作用下幼兒的規范行為便能得到鞏固,進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如幼兒剛進入幼兒園,教師應為幼兒示范正確的用餐方式、正確的排隊方法等,并輔以適當的鼓勵,使幼兒將這些常規牢牢記住。
情景演示。幼兒對事物的認知更傾向于形象,換句話說,就是更傾向于從事物的表面進行辨別。情景演示這一方式直觀性強,能實現對幼兒感官的刺激,有助于提高幼兒辨別對錯的能力。
行為練習??茖W研究表明,一種行為要經過21天的練習才能變成一種習慣。所以,良好的常規并不是短時間的引導就能夠形成的,而是需要引領幼兒不斷練習,如此才可培養幼兒的好習慣。例如,為了保證幼兒在學習的同時還具備良好的身體狀況,從而促進成長發育,幼兒園需要組織幼兒午睡。部分幼兒因缺乏午睡習慣,所以在午睡時間可能存在打擾其他小朋友的行為。對此,教師需要重視這部分幼兒,對其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要求其按時上床,閉眼,進入睡眠,從而在21天的時間里幫助幼兒養成午睡的習慣。
榜樣示范。幼兒相互之間的影響力較強,而這對幼兒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作用。教師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抓住進行幼兒教育的良好契機,使幼兒相互學習。另外,教師以及家長等成人也要為幼兒進行行為的正確示范。例如,當某幼兒有拾金不昧的行為或者幫助他人的行為時,教師需要立即將其樹立為榜樣,通過公開為其發放小紅花以及口頭表揚等方式,使幼兒感到自豪,并引導其他小朋友向其學習。
個別指導。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教師要清楚地認識不同幼兒之間的差異,將幼兒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展開教育工作。
(五)善用不同資源
在班級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而且這些資源不僅僅只是環境、物質等內容,還有幼兒之間的不同、矛盾等。這些資源來自幼兒的真實生活,教師將其靈活運用,更有利于幼兒的發展。以幼兒之間常常出現的矛盾為例,教師需要形成正確理念,認識到矛盾是幼兒在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矛盾的教育價值進行有效分析,將其作為引領幼兒發展的資源。教師也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并運用相應的引導手段,與幼兒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教師也要給予幼兒自查自糾的機會。教師要充分相信幼兒,讓幼兒在自查自糾中轉變行為。只有善于利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培養幼兒的主人翁意識,才能引領幼兒更加自律。
二、教師在兒童立場下的角色定位
兒童立場下,幼兒園教師應該擔任“助產師”角色,履行相應的義務。為完成好“助產師”工作,教師應遵守下列規則。
(一)立足幼兒發展,建設正確兒童觀
對啟發式教學而言,正確的兒童觀是其根基。幼兒園應該做好呵護教育工作,完成好“胚芽使命”。啟發工作應該具有差異性,能夠因人而異。舉例來說,如果幼兒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教師就只需要進行適度點撥,幫助幼兒找出問題;如果幼兒的學習能力不強,為幫助幼兒找出問題,教師就應該進行多次引導。所以,幼兒園教師應該具有正確的兒童觀,對所有幼兒進行細心觀察,了解他們在學習上的特征,依據他們在學習特點方面的差異性,設置有針對性的啟發情境。
(二)打破教師和幼兒的邊界,創設平等溝通環境
從某種程度上說,班級公約等同于班級常規,班級公約包含基礎性班級公約及階段性班級公約,基礎常規應該和日常常規相關聯,而階段常規應該和項目活動相關聯。為使幼兒完成由他律至自律的轉變,應該讓幼兒擁有判斷是非的能力,并學會發現問題和對問題進行改進,達到良性循環的狀態。教師在對班級公約進行制定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幼兒找出問題、辨別是非、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能力。建設平等課堂和民主課堂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民主且平等的溝通氛圍可以使幼兒在溝通中變得主動和自信,如能鼓起勇氣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及將發現告訴教師等。為了能更好地擔任“助產師”角色,教師應該逐漸摒棄教師本位的教育模式,淡化教師和幼兒的界限,以減輕幼兒的心理壓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分析和解決矛盾沖突
幼兒園教師應該完成的任務是觀察和發現問題,幫助幼兒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指引幼兒。教育即對話,持續對話的方式可以幫幼兒優化思維方式,使其執行力得到提高。就幼兒教師來說,應該使自己所創設的情境可以引發幼兒認知方面的沖突,指引幼兒找出問題,然后想出解決的辦法。問題應該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因為幼兒年齡不同,找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師要對此有所掌握。問題情境除了發生于預設課堂,還會出現在生活當中,因此,教師應該具備發現問題的眼光,并擁有良好的隨機教育意識。
(四)注重教育的細節,通過呵護完成任務
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啟發式教育,除了充分考慮活動材料與內容,還需對幼兒的活動環境進行考慮。在啟發式教育中,幼兒在思路、探索方式與解決問題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區別,教師應該指引幼兒進行思考和合作,指導幼兒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使用更多思維方法。對啟發式教育來說,教師需要通過對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來實現生成思維路徑的目標。
結 語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幼兒階段對幼兒未來成長的重要作用,要在教育教學中有效彰顯幼兒的主體地位,同時教會幼兒自主管理。在幼兒班級管理的實踐中,教師應展開全面調查,對幼兒年齡、經驗等不同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基于兒童立場落實相應的班級管理工作,并讓幼兒親自參與和體會,在實踐過程中達成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斷強化,為幼兒的終身成長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錢玉萍.新環境下幼兒園班級管理中的精細化管理思路[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85.
吳翻凡.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必要性及策略[J].科技資訊,2020,18(27):114-115,118.
榮瑩.教師地位凸顯與幼兒園班級管理的融合[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1):95-96.
楊婧.兒童立場下小學高年段班級生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B8BA4E1B-13E7-4E67-8F90-51B88794A7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