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國
摘 要:在高中階段,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不僅能夠降低學生學習和探究生物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還可有效改變部分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刻板印象,讓學生的生物學習變得更加主動積極。鑒于此,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既要從學生生命觀念的養成入手,對學科教學思想做出一定的調整和改變,又要對傳統教學進行一定的創新和優化,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當然,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還需要高中生物教師優化學科教學的形式,正視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當中的價值和作用,巧妙借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學生
新課改尤為強調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之中,教師想要建構一個高質量的生物課堂,關鍵在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然而,在傳統學科教學思維的影響和作用下,部分教師并未能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1]。在學科教學期間,部分教師重視的依舊是培養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其教學思想觀念落后,無法滿足當前高中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高考的壓力下,一些教師為了跟上教學的進度,選擇忽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面對此種情況,本文從六個方面來進行舉例和論述,希望能夠為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一、更新教學思維,幫助學生樹立一定的生命觀念
在現階段的高中生物教學當中,教師要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關鍵在于幫助學生樹立一定的生命觀念,使之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和探究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2]。但就目前的學科教學情況來看,很少有教師將學生生命觀念的培養作為學科教學的核心要素,并將之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切實做到為學生設計相關教學實踐活動,導致學生生命觀念的養成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將生命觀念融入日常生物教學中呢?下面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例進行說明。
例如,在“細胞的增殖”一課的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一顆生根發芽的洋蔥,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研究,讓學生思考“一顆已經生根發芽的洋蔥,它在生根發芽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增加新的體細胞,那么,這些新的體細胞具體是怎么產生的呢?”這個問題,從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養成生命觀念。然后,教師使用信息技術課件,為學生播放細胞連續分裂的微課視頻,并要求學生去瀏覽教材內容,利用具體的圖形來幫助學生理解細胞周期的概念,讓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進行連續有絲分裂的細胞具有周期性”這個知識點。最后,為了切實幫助學生樹立起一定的生命觀念,教師就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開發和設計一次“快問快答”活動。在“快問快答”活動中,提出“植物在有絲分裂的過程中主動進行了哪些物質準備?”“植物在分裂期間又會分為幾個時期?”“分裂期具體分為哪幾個時期?”等問題,讓學生在瀏覽教材的過程中思考并解答。
二、豐富教學方式,激起學生探究學科知識的興趣
提高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的質量,實現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關鍵在于讓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3]。但是,在傳統的以“教師教、學生學”為主的授課方式的影響下,部分教師的授課方式固化,不懂得根據學生需求做出相應的改變。基于此,筆者以具體實例探討如何對生物學科的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和優化。
例如,在“細胞的分化”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向學生展示哺乳動物個體發育的過程圖,并指導學生對哺乳動物個體發育的過程圖進行了觀察和研究,讓學生思考和回答“生物體不同類型的細胞具體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健康人類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等問題,借此幫助學生初步學習和了解細胞的分化。然后,教師繼續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細胞分化模型,要求學生觀察和研究細胞模型,并進行交流和闡述,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最后,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學習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教師就本節課內容,為學生設計一次合作交流討論活動。在合作交流討論活動當中,教師給學生播放克隆羊多莉的產生過程,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集中交流和探討“克隆羊多莉產生的過程利用了什么原理?”“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形成一個完整的多細胞生物體嗎?”等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和探討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學習和探究生物知識的快樂。
三、優化教學方式,培養高中學生的理性思維
新課改特別強調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致力于尋求一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方式和方法來展開教學工作。而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當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固有的授課模式,打破了學生課堂的學習的局限,讓其有了更多的選擇[4]。為此,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應該從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入手,多利用信息技術來展開教學工作。
例如,在“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的教學中,首先,教師用微課給學生播放“某高中學校的一學生因為沒有吃早餐而昏厥”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該名學生因為沒有吃早餐而昏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回答,借此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生物思維。然后,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直觀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學習目標來集中學習和探究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通過帶領學生對糖類的種類和作用、脂質的種類和作用等內容進行學習和記憶,提高學生生物課堂學習的效果。最后,為了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理性思維,教師就本節課的內容,提出“糖類由哪些元素構成?糖類可以分為幾大類?每一種類型的糖類有哪些具體的糖?它們主要存在于哪種生物體上?”“為什么等量的脂肪比糖類所含的能量多,但是卻不是生物體能夠利用的主要物質?”以及“為什么人們對于脂肪類的食物比較排斥,脂肪真的有那么可怕嗎?”等問題,讓學生去閱讀教材上“細胞中的糖類”這部分內容,通過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歸納和整理,從而有所收獲和提升。2578C410-6FB7-4684-BC2F-344162CFBBE4
四、重視實踐探究,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門比較重視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學科。學生通過在生物課堂上對某些知識點的學習和探究,不僅降低了學習生物知識的難度,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果,同時也活躍了課堂的氛圍,在參與實踐探究活動當中鍛煉和提升了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5]。鑒于此,在學科教學期間,教師需要依照教材內容以及學生課堂學習的需要,為學生設計一些具體的生物探究活動。
例如,在“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的教學之中,為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就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為學生設計一次科學探究活動。在此次科學探究活動當中,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高倍顯微鏡去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的流動。學生通過分組對葉綠體和細胞質的流動展開觀察和研究,并做好相關實驗數據的記錄和分享,讓班級內的其他學生在積極參與此次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和提升,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一定的核心素養能力。當然,為了保證此次科學探究活動的效果,教師還需要積極參與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并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及時處理,進而有效地減少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出現同樣的問題,切實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
五、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樹立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為學生設計一些課后作業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學習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內容,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學習自信心。而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是培養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一個關鍵。為了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從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樹立入手,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一些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課后作業[6]。
例如,在“細胞的衰老和死亡”的教學之中,一方面,教師親自帶領學生學習和探究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并讓學生列舉生活當中經常見到的細胞衰老或死亡的實例,讓學生在閱讀教材文本之后去分析和研究這些實例,總結細胞衰老的特點。比如:細胞衰老之后水分會減少且體積會變小,細胞內的酶的活性也會變得很低,尤其對一些機體必需的物質,其運輸能力會顯著下降。另一方面,為了幫助學生樹立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讓更多的學生意識到細胞研究的重要性,教師應就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向學生分享我國在生物科技方面所開展的研究,并讓學生在了解生物科技發展與進步的同時,對一些對社會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研究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在拓寬自己眼界的基礎上樹立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六、注重教學反思,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
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當中,要想實現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需要創新學科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選擇適合當前學生學習需要的方式來指導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還需要在課后對整個教學環節進行系統化的反思和總結,以便在反思總結的過程中發現并找出學科教學上的不足,及時地對教學的方法進行優化,真正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
例如,為了將學生生物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一方面,教師需巧妙地借助微課,將整個學科教學的過程錄制和保存下來,并在課后對所錄制和保存的錄像進行反復的觀看和研究,在反復觀看和研究的過程中找出自己在生物課堂教學上的不足,及時地對學科教學的方法做出調整,從而讓反思的作用得以發揮出來。比如,在“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的教學中,一些學生在學習和探究本節課知識的過程中可能對氨基酸和蛋白質之間的關系認知不足。因此,在接下來的學科教學期間,教師需要詳細地向學生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記憶。另一方面,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利用自我評價、每節一評、每課一評等評價方式來對自己在生物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從而在評價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課堂學習上的不足,并在接下來的生物課堂上進行強化性學習,以實現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總的來說,在現階段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當中,將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落到實處,融入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不僅滿足了素質教育對于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為后續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研究依據。對此,在學科教學期間,教師既要從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入手,重視學生實踐方面的教學,多為學生設計一些具體的生物實踐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和提升,又要關注和重視課后作業的設計,為學生設計與布置一些與社會有著密切關聯的課后作業,幫助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此外,教師還應該在整個教學環節結束之后,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系統化的反思,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核心素養能力。
[參考文獻]
吳春月.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279.
辛莉.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182.
涂錦華.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培養中“生命觀念”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157.
瑪依拉·胡爾曼汗.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生本課堂的構建[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7):194.
肖安慶,顏培輝. 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6):60-62.
張雪,申靜敏,陳國梁. 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以“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9):79,81.2578C410-6FB7-4684-BC2F-344162CFBB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