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屏


摘 ?要:文章嘗試借鑒心理學中態度理論,從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個維度來分析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心理過程。本研究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量表,以某高校為研究對象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實證研究發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由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傾向認同構成,同時驗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持續性、滿意度、針對性以及接受度均對其心理認同有正向顯著影響,并根據結論有針對性地提出開展“學習認知-情感認同-行為引導”的“三位一體”價值觀教育策略,以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
關鍵詞:態度理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5-0090-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from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intention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Theory in psychology. Through a sampl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demonstrate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their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then purposefully proposes a values education strategy of "learning cognition-emotional identification-behaviour guidance"(i.e. "trinity system")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Attitude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心理認同是指個人學習模仿他人或團體的態度和行為,逐漸內化為個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歷程。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向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如何遵循教育內化的心理機制,如何影響對學生的心理認同,對于當前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構建具有重要意義。盡管關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多數停留在認知層面,鮮有從心理學視角來進行探討社會主義價值觀心理認同的形成。然而“人”作為培育主體的心理認同的構成,人的價值觀形成是一個心理內化的過程,因此,心理層面是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檢驗標準。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多數使用的是哲學思辨的傳統研究,但是缺少實證性數據的支持[1]。然而,運用社會調查的研究方法開展實證研究,以支持理論研究的不足是非常有必要的[2],但由于調查本身的復雜性、繁瑣性、統計性等因素,這種實證研究還相對較少,且忽視了對人的心理層面的定量研究[3]。因此,本研究嘗試從心理層面來探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通過對抽樣調查的方法定量研究,探究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其心理認同的影響機制。
一、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設
(一)態度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
態度通常代表了一個人對某一對象、想法或機構的總體傾向[4]。態度理論認為人的態度形成這一過程是個體心理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從服從到同化再到內化的螺旋式吸收的動態過程[5]。趙雷和張平認為人的心理主要由態度呈現,要達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必須要做到態度上內隱認同和外顯認同[6]。國內外的研究學者普遍認為態度是個體在面對社會事件時,以其對該事件的認知和情感為心理基礎所表現的一種相當一致且持久的行為傾向,是由認知、情感、意向三個成分構成的一種內在心理結構[4-6]。由此可以界定,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意向認同[7]。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其心理認同之間
的關系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行動是由主體、行為、環境三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學生會模仿其在教育環境中觀察和學習到的內容來塑造自己的行為[8]。因此,把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因素,教育過程作為一種環境因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作為學習的行為結果,這三者相互影響。學生通過在教育環境中觀察和學習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來促進心理認同,進而影響行為。曾蘭認為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要從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方面綜合考察[9]。本研究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持續性、滿意度、針對性和接受度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考察內容。
由此,可以提出假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正向預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
二、研究方法
(一)問卷設計及預試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在參考國內成熟量表的基礎上,自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和價值觀教育的預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針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現狀的調查,主要包括關于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開展途徑、持續性、針對性、滿意度、接受度等,第三部分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的調查,主要包括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意向三個維度。問卷填答者按照認同程度進行打分,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分進行測量,其中 1 表示“非常不認同”,5 表示“非常認同”。
本研究邀請思政教育2位專家進行審議,確保量表的內容效度。選取浙江某綜合性大學150名本科生進行預試,并進行項目分析,采用極端組T檢定,各個題項的t值(CR值)為8.159~15.834,CR值均大于參考值3.0,所有題項均達到顯著水平,能清晰地鑒別出高低分組并表示所有題目具有高度的鑒別度。各題項與總分相關系數為0.753~0.907,大于0.4,且顯著(P<0.001),因此所有題項全部保留。最終得出量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量表(21個題項),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量表分認知認同度(7個題項),情感認同度(7個題項)和行為傾向認同度(7個題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量表(4個題項)。
(二)正式調查
1. 參與者與施測程序
研究以浙江省某大學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樣本,收回問卷310份,有效問卷300份,有效率96.77%。施測時,充分說明問卷調查的學術用途,強調問卷是匿名填寫并給予足夠的時間,要求填答者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作答。采用EXCEL對問卷數據進行錄入和預處理,采用SPSS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以及回歸分析,分析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的構成和影響因素,考察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狀及心理認同各維度之間的關系,檢驗水準α=0.05。
2. 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進行信度檢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量表Cronbach's α值為0.970。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情況量表的Cronbach's α值為0.793。兩個量表的Cronbach's α值高于0.7,量表信度良好,測量結果可靠。在結構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量表進行分析,其KMO值是0.933(P<0.001),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總方差解釋量為78.427%,三個維度的方差解釋量分別為34.158%、22.277%、21.992%。
三、研究結果
(一)基本情況
在本次調查中,本科生210人,研究生90人;學習積點分為正254人,積點分為負46人;政治身份中沒有申請入黨的108人,入黨申請人46人,入黨積極分子84人,黨員(含預備黨員)62人。家庭成員政治身份方面,父母至少一方是黨員的64人,有直系親屬是黨員的50人,無直系親屬是黨員的186人。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現狀
對于參加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的頻率,有65.3%的同學經常參加,25.3%的同學偶爾參加。有43.3%的同學對學校開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非常滿意,39.3%的同學比較滿意學校開展的核心價值觀宣傳活動。有82.7%的同學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效果評價較好,97.3%的同學認為學校是有必要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所在學校是采用何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堂教育方式,26.7%的學校采用課堂講授式,72%的學校采用互動活動式,14%的學校采用研討式。36.71%的學生認為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實際緊密結合,56.96%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反映時代要求。對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途徑,94%的同學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堂專題教育了解,33.3%的同學是通過廣播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了解,61.3%是通過專家專題講解、主題班會、宣講會了解,49.3%的同學通過微博、微信、BBS等新媒體了解,51.3%的同學通過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征文了解,51.3%通過黨團組織生活會了解。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現狀
1.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認知度
本部分所列的認知度指標均正向賦分。認知度指標有:你能準確地說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部內容;你了解國家層面價值觀所表示的內涵和意義;你了解社會層面價值觀所表示的內涵和意義;你了解個人層面價值觀所表示的內涵和意義;你認為踩踏學校草坪是不是文明的行為;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誠信的人;你認為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常重要。認知度相關題項的均值介于4.1~5.0之間,全部指標的平均得分為4.406,由此可見,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度總體較高。
2.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度
本部分所列的情感認同度指標均正向賦分。情感認同度指標有:你認為記住24字的核心價值觀是有必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你有很大的影響;你對國家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充滿信心;你對社會實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充滿信心;你對自己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充滿信心;你看到破壞文明的行為會心生反感;你會因身邊同學不誠信的行為為他/她感到羞恥。所有情感認同度指標的均值介于4.1~5.0之間,全部指標的均值為4.413,由此可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度總體較高。
3.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意向程度
行為意向程度指標均為正向賦分。行為意向度指標有:你常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你愿意為國家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而努力奮斗;你愿意用實際行為來維護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你在生活中常常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有關的內容;你看到不文明的行為會去制止;你從來不做不誠信的事情;你常常去參加志愿者活動。所有行為意向程度指標的均值介于4.0~5.0之間,全部指標的均值為4.275,由此可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意向度總體偏高,但相比認知和情感而言,略低。
綜上所述,研究結果顯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的三個維度的均值都在4.0~5.0,由此可見,心理認同程度總體偏高。
(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的影響
因素分析
1.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心理認同的相關性分析
見表1,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持續性、滿意度、針對性以及接受度與心理認同的各維度的相關系數在0.2~0.5之間,P<0.01;表明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與大學生社會主義心理認同存在顯著正相關,它們之間相互影響。
表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心理認同各維度的
相關性分析
2.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其心理認同的回歸分析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持續性、滿意度、針對性以及接受度四個題項,分別設為自變量,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分為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傾向認同三個維度,加總平均后設為因變量,運用線性回歸分析得出結果,見表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持續性(β=0.270,P<0.001)、滿意度(β=0.343,P<0.001)、針對性(β=0.345,P<0.001)和接受度(β=0.434,P<0.001)均正向預測其心理認同度。由以上可以得出,假設成立。
表2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心理認同的
回歸分析
四、結論與建議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同由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意向認同三個因素構成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相互影響,這與閆鵬和吳家華通過哲學思辨的方法得出的研究結果一致[10]。從態度的三因素理論分析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是遵循人的心理過程,且通過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從計劃行為理論分析來看,人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統一才能促進心理認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開展“三位一體”的心理認同教育策略。“三位”指的是心理認同的三個維度,“一體”則是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體。通過課堂教學增長學習認知,通過文化活動促進情感認同,通過社會實踐增強行為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接納到實踐運用有一個“外化—內化—外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一個不斷同化、順應、平衡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而目前的思政教育工作大多重視知識累積而忽視行為外化,從態度理論來看,這種方式不利于心理認同的形成,因此,需要從“學習認知-情感認同-行為引導”三個層面開展“三位一體”價值觀的教育,使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目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體心理認同程度較高,行為認同度相對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度略低
從研究結果來看,目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體認同程度較高。這與目前高校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思政課有著密切的關系。與此同時,在各大媒體報道宣傳中倡導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這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好的幫助。另外,從認知、情感和行為認同的均值比較來看,行為認同相較于認知、情感認同偏低,可能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因為“知易行難”的普遍現象,也就是說,盡管我們在認知和情感上都是認同的,但是從計劃到行為還有一定的距離,當中還包含著環境、時機的因素,這導致了大學生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第二,高校在價值觀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普遍采用思政理論課或者講座等方式方法,主要采用課堂講授、研討等方法來促進大學生認知和情感認同,實踐教育相對較少。因此,高校開展價值觀教育要著重落實到行為認同層面,減少出現“知易行難”的局面。高校可通過學生黨團生活、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活動載體,加強行為引導。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正向預測其心理認同度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持續性、滿意度、針對性和接受度均正向預測其心理認同度。這與隋芳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研究一致[11],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持續性越高,其心理認同程度越高;其滿意度越好,心理認同程度越高;其針對性越高,心理認同程度越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接受度越好,其心理認同程度越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質量可以從它的持續性、滿意度、針對性和接受度四個方面來提高。例如增加價值觀教育頻次,在開展教育活動中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實踐,以增強學生的滿意度和接受度。
參考文獻:
[1]程仕波.關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研究綜述[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4,24(4):55-58.
[2]邢鵬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與培育對策調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117-124.
[3]何美子,洪曉楠,方明豪.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實證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100-104+127.
[4]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5]劉俊麗,牛德.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策略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6):94-96.
[6]趙雷,張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心理學闡釋[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2):98-102.
[7]陳佳薇.心理認同機制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5(3):164-168.
[8]曾蘭.論內容優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J].思想教育研究,2016(2):96-99.
[9]BANDURA A.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44:1175-1184.
[10]閆鵬,吳家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轉化論析[J].江淮論壇,2020(6):92-98.
[11]隋芳莉.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評價存在問題及推進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