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鴻
【摘要】綜合素質評價是以核心素養為引領的教育評價體系,旨在檢測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過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多維度的評價視角,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有效的依據。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實施建議,因此需要分析目前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明確界定綜合素質范疇,指定有效可行的實踐方法。
【關鍵詞】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問題與對策
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是指通過描述普通高中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行為、社會公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和日常表現,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全面、客觀、公平的評價。
一、高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綜合素質評價設計的初衷是通過全面、豐富、真實的記錄反映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歷程,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個性化發展。根據筆者對農村落后地區學校的調查,在實施過程中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實施建議,具體問題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對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重視不夠,主要表現為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期末時突擊填表的問題,未能貫穿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
(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細則不明,主要表現為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很多學校評價內容籠統、指標重疊、表述不清。
(三)綜合素質評價的保障不力,主要表現為在綜合素質評價中,最關注的就是真實性和公平性,評價過程更多是依靠評價主體的自律和自覺。
(四)綜合素質評價的教師專業不足,主要表現為綜合素質評價是一個專業和系統的工作,需要針對本地、本校的情況進行專業的實地考察、制定量表、設計日常的評價方案和統計方法,為教師的執行和學生的素質評價提供便捷的服務。但是,目前一些學校負責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是兼職教師,基本工作是在期末安排和督促學生、教師、家長進行網絡平臺的自我填報。另外,班主任、任課教師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也是靠平時與學生接觸的印象來打分,缺乏具體的教育評價培訓。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育評價量表基本來源于課堂和作業情況統計單。這使得綜合素質評價平臺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二、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特征和功能
(一)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特征
綜合素質評價更多的是評價學生學習之外的其它素質。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評價是來自多角度的,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和家長。
(二)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功能
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全面狀況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是發現和培養學生良好個性的重要手段。轉變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參考,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和落實,避免了“高分低能”的現象,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完善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措施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內外關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較為成熟的做法,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進行了一些嘗試性的措施。
(一)堅持培養兼有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時代新人
“人是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體,人的本質就是人的個性。”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僅在于人的全面發展,更在于人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中小學生應在德智體美勞等基礎性發展之上,進行選擇性、差異性發展,成為生命自覺、心靈自由、行為自律、發展自主的鮮活個性。“教育之于個體的魅力在于提供給每一個學生適合其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促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達到學生自己最佳的發展水平,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全面發展是個性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個性發展是全面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結果。全面發展旨在讓每一個人都富有鮮明的個性,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心靈自由、生命充分、身心和諧的發展,讓每一個人都能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二)強化綜合素質日常評價量表的制訂
綜合素質評價雖然給出了基本維度,但是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評價指標。從全國范圍來看,評價指標的制訂應該具有共性和各地、各校的差異性,既要貼合學生實際,又要有可操作性。首先,應該有每個階段的學生在本階段應該達到的基本素質的評價量表;其次,各地區、各校應該結合本地、本校的文化和教育特色研究,制訂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量表。一線教師有明確、可行的評價量表,才能在期末給出學生明確的綜合評價,更能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學生具體的標準和引導。另外,班主任要針對班級的具體情況制訂適用于本班的綜合素質評價,在每天的活動中引導學生注重自我素質教育評價。在處理學生相處與合作問題時,滲透并引導學生培養優秀品質,學會交流與合作。在陪伴學生體能測試、課間操的過程中,及時總結并實施準確評價量表,培養學生對運動的熱愛,形成主動鍛煉的意識。只有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為學生的每個活動設置具體的評價量表,讓學生學會從每次學習和活動中自我評價,才能真正獲得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三)形成價值觀形成性評價
綜合素養的評價指標和評價維度不是單方面的,更不能只看最后的結果。價值觀形成性評價就是指既要關注學生在校學習相關課程,又要重視相關活動時的表現,從形成正確價值觀的角度,判斷學生行為是否是過程性的、多角度的,具體還存在哪些差距,抓準教育契機給予學生具體的思想和行為引導。
在探索和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中,我校非常重視價值觀形成性評價。筆者所在汕尾紅海灣區白沙中學致力推動學生踐行“五個一”活動,即每周一次升旗,每天一次跑操,每周看一本書或寫一篇有意義的文章,每周做一次公益活動,每天唱一首紅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更好地走進學生心中。用豐富的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活動中滲透對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的培養和評價。
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豐富的學科活動,從多個角度發展、記錄、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校級集體活動可以設計運動會、趣味體育、朗誦、軍訓、校園歌唱比賽等。在每一次的活動中,教師要有發現閃光點的眼睛和及時評價的能力。例如,在以“弘揚愛國主義,奏響青春旋律”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中,學生在準備過程中,經歷了自己查找詩歌、剪輯背景配樂、每天的排練、班級其他學生反饋表演情況、改進、表演服裝的選定、完美的表演。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教師在每個環節給予學生技術、能力、合作、審美等方面具體的評價和記錄,幫助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有效評價,并利用有效評價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
參與活動的學生,綜合素質的各個維度均獲得提升。因此,班主任要學會準確評價,并將綜合素質的評價應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這樣總結:每一個中午和傍晚的付出與堅持,讓我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感謝那個敢于奉獻的自己,感謝那個堅持不懈的自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面飄揚的旗幟,那個旗幟是勇敢、是自信、是溫暖,更是一份對同伴的鼓勵。這是學生的成長,這樣的活動教育、評價、引導,是對過程性評價最好的落實。
(四)引導教師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2020年9月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首次明確提出教師的初心是“立德樹人”,使命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為系統、全面地理解教師的初心與使命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教師的初心使命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一是引導教師注重以情動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不能把純潔的師生關系變成交錢上學、拿錢教書的關系,使師生的情誼變味變質。教師要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愛心滋潤學生的心田,用真情照亮學生的人生。育人者先受教育。如果教師沒有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就談不上給學生指點迷津、引領人生航向。二是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四個自信”,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四、結語
新高考、新課程如火如荼地推進,高校招生制度不斷地豐富和立體,使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評價在此過程中更加凸顯。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是不能動搖的方向,是推進考試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改變社會上盲目追求分數的片面教育質量觀的重要指揮棒,可以為人才選拔提供新的方向,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與此同時,也可以提供更多、更豐富的學生信息,以便高效選拔人才。綜合素質評價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方面提出了六個評價指標,但是評價指標并不是評價標準。如何讓綜合素質評價成為一項開拓性、里程碑式、有意義的工作,借助教育系統頂層對綜合素質評價具體評價量表的制訂,對評價結果信度和效度的監管仍需大家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單行本[M].人民出版社,2020.
[2]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組.廣東教育藍皮書:《廣東教育改革發展研究報告(2020)》[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雷倩,賀立明,王海紅,等.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特征、功能與理論基礎[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8).
責任編輯? 鐘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