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弟
【摘要】實地走訪是家訪形式中最有實效的一種。經歷“網課”洗禮后的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非常嚴重。如何幫助學生減少對手機的過度依賴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通過實地走訪,能快速與家長建立友好的關系,從而和家長一起制定相關策略,幫助學生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關鍵詞】家校共育;中學生;實地走訪;手機;減少依賴
一、實地走訪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性
家訪,形式不僅限于實地走訪,還包括電訪、微信聯系等,但實地走訪的效果是最明顯的。本學期的實地走訪,是筆者擔任班主任工作以來最期待的一次。因為筆者必須要趁著這次實地走訪來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看能否在家訪中可以解答心里的疑惑。在上學期,對于這屆新初三學生,有各種各樣的不利傳聞,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消遣話題。開學后,面對著這屆與眾不同的初三學生,筆者心里的落差感非常強烈,渴求能有一個與家長、學生三方深入會談的機會。
結合開學前的種種傳聞再加上開學以來,筆者對學生們的觀察,發現傳聞與事實比較貼近。筆者班學生普遍存在的不足是:缺乏強大的學習動力、學習不積極主動,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來學習。再仔細觀察,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時間,目光呆滯,沒有任何的臉部表情,與教師的互動不多,這明顯是“手機依賴”的癥狀。手機依賴嚴重的學生,對他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害。
學生經歷了網課的洗禮后,已經與手機等電子產品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就是本屆學生的癥結所在。作為班主任,多次提醒學生要合理使用手機,學生表面是接受教師的建議,但一到周末,學生拿著手機就完全放飛自我。筆者也在家長群或私下與家長溝通中,多次提醒家長要限制學生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家長表面是贊同教師的建議,但事實是大多數家長想管卻管不了甚至是不作為。在家訪前,很多家長反映他們都意識到手機等電子產品對學生的危害很大,但苦于不知道如何與學生溝通該如何使用手機。因為很多時候,家長一和學生討論手機等電子產品使用情況的時候,學生更多地體現出不以為然,最后導致的結果更多的是家長大發雷霆,但最終手機依然在學生手中,所以很多家長寧愿選擇保持沉默,學生愛怎樣玩就怎樣的境地。
二、如何通過實地走訪的“三個階段”,實現家校共育
據不記名調查問卷,筆者班總人數41人中,擁有自己的專屬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的人數為33人,和兄弟姐妹、家長合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有8人,僅有1人完全沒有玩手機等電子產品。其中,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每天(專指周末)3小時以上有26人,使用時間最高者為無上限。因此,本次家訪筆者的最主要任務,要讓學生斷絕與手機之間的關系,意味著在家訪的過程中,要扮演的是“唱黑臉”的角色。一個人不可能輕易接受他人的建議,得建立在一定的感情基礎上。而這次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實地走訪,筆者主要是分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建立良好關系
實地走訪的準備工作:快速收集家長的聯系電話、地址等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分別與家長、學生建立較和諧的關系。
(一)與家長建立朋友關系
1.重視開學前的第一次電訪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開學前,學校要求班主任必須對每一位學生進行一次電訪。作為班主任,筆者趁著這次電訪的機會,與家長有了初步的溝通,并在此次溝通中,尋找一個切入點,拉近與家長的距離。比如,筆者班的學生小紅(化名),家住倉門,筆者想起三年前所帶班級也有在同一地方的一個同名同姓的學生,以此為切入點,向家長提起當年教的小紅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而現在筆者班的小紅必定也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作為家長,聽到班主任說這些話,心情肯定是愉悅的。
2.及時反饋學生的在校情況
在開學的第一周內,筆者把學生在校的每一個時間節點,包括早讀前、早讀狀態、放學后的飯堂就餐、宿舍休息、晚修前狀態、晚修狀態等都一一在家長群里以照片、視頻的形式呈現,讓家長有所了解學生的狀態之余,更解家長的思念之情。最重要是讓家長建立起對班主任的信任,讓他們覺得班主任是一個負責任的班主任,把學生交托給班主任是正確的選擇。
(二)做學生的“老母親”
這屆學生據說從初一開始,大事小事從未消停,各班科任可謂“大火小火從未停過火”。到了初三,再以嚴厲的狂風驟雨般的洗禮應該效果不佳。而且作為初三的學生,他們開始有了升學的壓力,也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筆者常常發揮“三寸不爛之舌”來和學生講道理,有時候除了傳統的班會課外,還運用視頻、美文賞析等對他們進行滲透教育。慢慢地,學生感受到班主任是一個講道理的“老母親”。
第二階段:實地走訪,巧用對策
(一)提高內驅力:明確升考目標,遠離電子產品
作為初三的準畢業生,幫助他們擺脫手機等電子產品是第一次家訪尤為重要的主題。與初一、初二學生相比,初三學生在升學壓力下,能更容易接受限制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事實。關鍵是要和學生闡明初三升學考試的重要性。也許有人會認為,從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就已經對學生進行前途理想教育,何必在家訪時花這么大的力氣呢?而且在平常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不也已經把前途理想教育滲透了嗎?其實不然。在實地走訪的時候,學生是與教師、家長面對面的談話,他的專注度是最高的,他會及時接收到家長、教師的信息,看到家長、教師的臉部表情,他在家訪時所作出的中考承諾,肯定是他認為不會讓家長、教師失望的,而且在這樣的氛圍下,他自己的印象也會是最深刻的。
(二)因人而異,制定應對方法
1.強制減少使用時間
(1)家訪時,筆者發現學生使用手機中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是:擁有手機的學生可以自由把控自己的使用時間,就連睡覺的時候,手機也在學生手中。所以,家訪時,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強制要求學生必須在晚上10點半前上交手機,確保睡眠時間,不能碰手機,并且與家長達成一致,在家如有不遵守情況可及時向筆者反饋。
(2)家訪中,筆者發現有不少女生在筆者家訪的時候,都把手機放在身邊,當手機屏幕一亮,她就忍不住看一下。筆者覺得這類比較乖巧、聽話的小女孩,經常玩手機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家長沒有對她們提出明確的限制要求,所以就常常把手機放在手上把玩,手機的微信、QQ一有新消息通知(各種各樣的消息群),就忍不住馬上看一眼,其實她們并沒有強烈的使用手機的愿望。而家長又認為孩子很乖,不想過多限制孩子。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就引導學生思考時刻保持對手機新消息關注度的弊端,引導其得出一個結論:這樣使用手機導致專注度嚴重降低。然后,筆者再引導學生減少玩手機的時間,特別是在寫作業和復習的時候,一定要把手機交給家長管理,也要求家長配合完成。通常這樣的情況,家長是非常樂意的,因為他們也不贊同學生玩手機,但苦于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可以限制他們。而對于這類型的學生,她們是很希望維護自己在教師心中的形象,所以也會答應。還記得在小曦家家訪的時候,當時跟小曦分析了經常玩手機導致注意力下降,問她怎么辦時,她完全沒有意識要把手機交給家長。后來在筆者的引導下交回給了家長。
2.鍥而不舍,約法三章
班上有部分學生存在完全離不開手機的情況,在放假的時間,幾乎除了睡覺,就是在玩手機,手機成為了他的“周末伴侶”。對于這類學生,筆者采取的是運用“三寸不爛之舌”,苦口婆心地分析手機對他們的影響。但是,有學生會不接受筆者的意見。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根據家長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而決定是否堅持說服學生。假如家長在學生心中有較重要的地位,筆者就會繼續鍥而不舍地和家長分析初三升中考的重要性、初三學習的重要性、過多使用手機的弊端,劃重點,和家長分析。因為這個時候,要先打破家長這一道“堡壘”,讓家長與筆者統一戰線,再做學生的工作。
如,在小康家家訪時,一談到他的學習成績退步,他就開始掉眼淚,再分析到是因為手機使用時間過長(周末一天玩游戲玩到凌晨才開始寫作業),導致精神渙散,從而影響退步時,他就開始表現出些許的不滿與無奈。在交談的過程中,也了解到家長(特別是媽媽)在小孩心中的地位很高,他的媽媽也特別重視他的成績,只是沒有尋找到一個突破口來約束他。因此,筆者就和家長聊起了人生、聊起了手機這樣那樣的弊端,再感慨小康玩手機的時間實在太長了。越聊越興奮,故意完全忽視小康的存在。大約聊了一個小時后,筆者故意說:“小康,言歸正傳,你認為你這樣使用手機,合理嗎?”小康搖了搖頭,眼淚并沒有同時掉下來。轉機來了?!澳悄阏J為一天使用多長時間才比較合理呢?”筆者問道。小康的眼淚開始掉下來了。這時,筆者觀察到家長很想和小康交談,筆者捷足先登,在家長開口前,筆者又展開了和家長的話題。筆者此舉是想用行動告訴小康,“只要他不妥協,我也不會罷休。但,我不會提出他能玩多久手機,我要他心甘情愿地自己說出?!边^了一陣子,筆者又“故伎重演”,直到小康不再掉眼淚,筆者再讓家長和他一起商量玩手機的時間。而且,他提出玩手機的時長的請求,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時間,筆者就繼續“故伎重演”。最后,關于小康玩手機的時間大家終于愉快地達成一致。
3.來一場手機告別儀式
學生玩手機排在第一位的是聊天,排第二名的是玩游戲。因此,手機對于學生來說,除了要在游戲中獲得快樂外,還是要用來溝通的。讓學生進行手機告別儀式,是分兩種情況進行:完全不玩手機和減少玩手機。筆者這樣和學生分析:假如她突然不玩手機了,好朋友或好搭檔(特制游戲中的)就會覺得她沒有交代,不講義氣,所以允許她再用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做一個手機告別儀式。如果是減少玩手機時間,要和朋友約定好上線的時間,這樣才不會讓對方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第一,讓學生有個儀式感。第二,讓進行手機告別儀式的學生把“要限制使用手機”這一訊息通過學生傳播出去,讓學生互相影響。
但在此次家訪中,綜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等,也有極個別的學生,未能正確使用手機時間,這是遺憾,但也是無奈。對于家長管不了、學生又很倔強的情況,筆者只能從分析手機使用時間過長的角度進行講道理,希望在日后,他們能慢慢地減少玩手機的時間。
第三階段:跟蹤結果,持續跟進
(一)實地走訪后,學生使用手機情況
據不記名調查問卷,家訪后,使用時間沒有改變:4人(含1人進入初三以來,完全從來都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經過筆者實地走訪后,使用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的的時長減少了的人數為36人;家訪后,完全沒有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有6人;家訪后,使用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時間增加了(從0小時增加到0.5-1小時)有1人;家訪后,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時間減少至1小時內有6人,減少至1~2小時:17人;減少至2~3小時:5人;減少至3~4小時:4人;減少至4~5小時:5人;其中,玩手機時間減少的體現主要為,從玩游戲到不玩游戲:9人;從刷抖音到不刷抖音:8人。
(二)減少玩手機時間的主要原因
因初三升學壓力,不想浪費時間,因此減少玩手機時間的人數:37人;(含1人進入初三以來,完全從來都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因與教師約定了,為了兌現承諾的人數:13人;因家長強制要求:11人。從以上數據上看,本次實地走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幫助學生減少對手機的依賴的目的。
實地走訪,讓部分學生暫時減少了玩手機的時間,但要讓學生真正擺脫對手機的依賴,還有一段很漫長的時間,需要在后續工作中,不斷地向家長了解情況,不斷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
三、結語
在訊息萬千的互聯網時代,頻繁使用手機是必然,讓學生完全不使用手機不太現實,也不是長遠之計,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手機。除了依靠家長這一力量外,需要教師、學校、社會等各方面攜手同心,為學生的正確使用手機群策群力。
參考文獻:
[1]房香蓮.中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及其對學業成績、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2]周勇智.中學生手機學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廣州大學,2016.
[3]汪尚力.初中生情緒智力、自我和諧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
[4]王蔚輝,劉曉巍.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的實證研究[J].教育探索,2018(1).
[5]張連秀.初中生親子關系、手機依賴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9.
[6]郭真珍.農村初中生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關系的調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
[7]朱苓苓.初中生手機依賴、自我控制與學業成績的關系[D].濟南大學,2019.
[8]王一凡.中學生手機成癮與走神頻率之間的關系:消極情緒的中介作用[D].天津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