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薇
摘 要:基于新課改的要求,興趣成為了各科教師著重關注的重點,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需要圍繞激發學生興趣展開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如能夠圍繞課題設計游戲活動,組織小學生在課堂上頻繁互動,利用閑余時間組織戶外寫生活動等,通過多樣化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創作興趣。
關鍵詞:小學;美術;學生;興趣
引言
美術課程是小學學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可以培育小學生的審美思想,正確地看待多元化的藝術美感,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但是興趣匱乏是小學生學習美術課程的難點,這就需要美術教師想辦法優化教學方式,才能解決難點,更好地促進小學生參與美術課程學習。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的吸引力不足
在目前多數美術課堂上,教材是主要的教學內容,因此被許多教師反復使用,但是未能考慮到教材的局限性,如內容較為固定,創作形式較為單一等,這就導致小學生的興趣意識逐漸下降,在課堂上漸漸地不愿動手認真創作,不利于有效地提高創作能力。
(二)組織的方式不夠豐富
在通常情況下,美術課程是按照先講后畫的順序完成教學,雖然可以教授課本內容,但是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被削弱,導致無法充分體現個性化意識,并且課堂中組織學生學習的方式較少,不利于有效地激發創作興趣。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的策略
(一)設計游戲活動
考慮到需要提升小學生的創作興趣,可以在課堂中設計一些充滿童趣的游戲活動,引導其在過程中創作美術作品,并且可以獲得無窮的游戲樂趣,進而可以逐漸地提升創作興趣。例如,在教授《漢字的視覺聯想》課程時,可以設計游戲活動“猜字”,首先利用多媒體文檔顯示多張藝術字圖片,每個字都有獨特的藝術美感,然后要求學生自告奮勇,舉手搶答猜測某張指定的圖片中的文字,在此過程中能夠認識漢字不同的美感,最后可以讓其發揮想象力,自行創作某個藝術字;在教授《用色彩畫心情》課程時,可以設計游戲活動“畫心”,首先讓學生拿出畫紙,在紙上畫出一顆心狀的圖形,然后讓小學生感受此刻內心的心情,用任意的色彩涂抹圖形,使其變得豐富多彩,接著讓同桌兩人互換作品,閱覽對方作品,猜測當下的心情,將想到的答案寫在紙上,再交還給對方,若猜測正確,在作品上畫上“√”,反之畫上“×”。
(二)讓互動成為常態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上,個人創作是常見的事,雖然符合課堂教學要求,但是不利于激發興趣意識,因此可以優化形式,基于教學目的,可以創建若干藝術小組,讓互動成為常態,指導各組通過合作完成創作,既有利于提高興趣意識,又有利于展開教學。例如,在教授《節日的餐桌》課程時,課本中需要學生能夠創作一些“美食”,根據課題可以組建小組,讓各組自行取組名,然后發揮想象力,每人需要創作一道菜品,如餃子、壽桃等,完成后將本組所有做好的手工藝品擺在桌面上,再為其取名,如滿漢全席等,最后讓所有同學離開座位,自由觀賞其他小組的作品;在教授《瓶子巧變化》課程時,課本中需要學生利用塑料瓶等瓶子創作手工藝品,根據課題可以組建小組,給每組分發一些塑料瓶,讓各組展開競賽,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創作出若干手工藝品,如用牛奶瓶可以創作出小豬,用可樂瓶可以創作出玩偶,這就需要各組團結合作。
(三)組織戶外寫生活動
許多經典藝術作品的創作靈感都是源自生活,說明生活與藝術不可分割,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組織戶外寫生活動,一方面能夠打開小學生的創作思路,親身感受生活,更加真實地創作作品,另一方面能夠改變固定的創作模式,提高創作興趣。例如,在教授《繪畫日記》課程時,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當地的自然公園寫生,首先帶領其自由的游覽公園內的美麗風景,講解看到的一些植物、景物,然后組織其自由的玩耍,在活動的末尾時候,可以讓學生拿出畫板和彩筆,回想今日看到的事物及經歷的事情,將難忘的瞬間畫出來;在教授《小劇場》課程時,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當地的戲劇場所中寫生,首先可以帶領其觀看傳統戲劇,如木偶戲、京戲等,使其被真實、生動的戲劇表演震撼,離開劇場后,可以找一處較為安靜的場所,讓小學生拿出畫板等創作工具,根據剛才看、聽到的內容,畫出某些戲劇表演的畫面及人物。另外,如果因某些特殊因素無法外出活動,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引導學生現場瀏覽,如在教授《祖國的古建筑》課程時,可以播放一些關于古建筑的介紹視頻,如在故宮的游覽視頻,同樣可以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指導小學生進行藝術創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興趣就像一味具有奇效的藥材,將其加入到美術課程中,可以對小學生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美術創作中,從而達到美術教學的目的,同時便于教師順利地展開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曹亞平.淺談農村小學如何開發本土美術興趣活動[J].新課程(小學),2019(11):59.
[2]董海波.淺談美術興趣小組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9):125-126.
[3]邵麗杰,張超.論小學美術教學中興趣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0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