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才仁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的目的從知識本位向素質本位遷移,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已經不單單局限于課本內容,而是延伸到對學生意識和思維的塑造與培養當中。在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一直以來都是困擾教師的難題,如何有效利用有趣的史料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養成學生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思維,需要教師采用互動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課堂教學;策略探討
初中階段是學生青春期的起點,此時的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初步養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此階段對學生的人格和品行進行塑造培養,是所有老師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問題。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研究人文歷史的科目,其能夠通過史料考察和文獻挖掘,養成學生的唯物史觀,打破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從而讓學生受益終身。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1.引經據典,課堂融入有趣的歷史故事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僅僅圍繞歷史教材的內容展開課堂,雖然當前的歷史教材圖文結合,內容詳略得當,但學生更需要的是課本以外的知識,只有教師用豐富的史料軼事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為學生打開歷史學習的大門,學生才能真正投入課堂,融入課堂,從而發揮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例如教師在講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課時,可以從多角度引入歷史材料,例如從西晉時期著作的《三國志》中獲取有趣的歷史材料供學生進行對比,再融入元末時期的著作《三國演義》進行橫向對比,盡可能的為學生還原一個相對真實的三國時期生存現狀。教師還可以播放與三國時期相關的影視劇題材,并從中為學生分析影視劇中哪些內容是比較寫實的,哪些內容是虛構的。這種引經據典,圖文結合,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并通過教師的對比教學啟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培養學生思辨思維。
2.對比古今,養成學生以史為鏡的思維
其次,歷史教學中離不開古今對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效的融入對比教學,養成學生以史為鏡的思維,從歷史教訓中吸取教訓,總結自身的生活經驗。以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比清末統治者的國家政策,以及對社會格局的影響。例如政治上閉關鎖國政策導致養成了天朝上國的思維,經濟上重農抑商政策打壓資本主義萌芽生存空間,外交上朝貢體制使得統治者盲目自信,思想文化上八股文與科舉制度的融合使得科技文化難以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古今對比,不僅要有對過去事件的評判,還要有與現在生活的對比,從政策上、經濟上、文化上三個層面進行古今對比,并總結經驗教訓,警戒學生要“開放視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小組討論,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
接著,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探討有爭議性或者話題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塑造學生的辯證歷史視野。例如教師在講解《世界史》一冊書時,可以讓學生探討“亞里士多德和孔子同為著名的教育家,其在教育思想上有什么差異?”,由于兩人的時代相近,且具有相似的歷史功績,作為東西方古代教育學家的代表人物對于東西方后世的教育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讓學生討論的話題性就相對多一些,學生有話可說,就能更好的參與課堂。再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如何評價秦始皇”、“如何評價漢武帝”,這類歷史上就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即存在正面的有益影響,卻又同時存在負面的不利影響,學生在討論這類問題時會從辯證的角度去思考歷史人物,考究歷史問題,從而形成一套自己的表達觀點。
4.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
最后,歷史作為一門由時間線串聯起來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融入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就中國古代的歷史朝代變遷而言,從上古夏商周,到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再到唐統一后安史之亂五代十國,宋元明清等等,中國古代的歷史是不在統一和分裂中曲線發展而來的,但隨著每一次分裂和統一,民族與文化的融合,科技水平的進步都是質變的。可以說,從中國朝代的歷史變遷中就能總結出一套相當完整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念,中國能有如今的發展則是歷史必然的選擇結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用這類以時間線為串聯的思維導圖形式,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層面,用連貫的時間線穿插,為學生講解清楚歷史變遷的過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啟蒙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教師要注重采用啟發引導的教學模式塑造學生的思維和觀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受益終身。為此,教師需要采用高效的教學手段,用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闞文波.關于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2019.(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