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秋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日益深入,在高中生物課程中,實驗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目的就是為培養高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但是由于生物實驗硬件設施以及教學觀念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當前的生物實驗教學當中,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實驗教學的方法。本文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具體策略進行了詳細的探析。
關鍵詞: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
引言
生物學是一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又有著較強實踐性的專業。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許多生物學知識點,都需要借助實驗現象來證明。所以,高中老師們一定要提高對生物實驗的關注程度,并要在實驗教學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進行進行主動思維、積極探索,并利用實驗現象對生物知識進行有效驗證。
一、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1.理論與實踐結合,利于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
很多教師在對生物實驗教學時,總是過分強調理論知識,而忽略實驗教學。這樣,學生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對生物知識進行記憶,但是這種記憶卻并不夠深刻。而且,還會很大程度上遏制學生創造力,以及對生物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通過把生物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通過實驗現象來驗證生物知識,這樣會為學生帶來長久而深刻的記憶,真正內化。這樣,學生就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有效完成知識遷移,從而達到生物學習的最大價值。
2.活躍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生物學習熱情
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開展生物實驗,教師能夠通過豐富的實驗素材,來構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減輕學生的精神壓力。學生們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很大的樂趣,而且可以獲得不少生物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們切實地感受到生物的魅力,從而形成了對學習生物技術的濃厚興趣。
3.突破傳統束縛,還原教學本質
受應試教育制約。以往生物教學實驗數量偏少,教學方法單一化。而實驗教學則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主體積極性,讓他們不再拘泥于教材內容,而是積極思考與探索,打破常規思維束縛。通過學生自己收集實驗資料、制定實驗步驟、獨立開展實驗的方式,有利于他們合作探究、創造力的發展,并能幫助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逐步形成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以及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策略探析
1.豐富實驗內容,幫助學生高效學習
縱觀中國初、高中學的生物教材,在內容上并不孤立、片面,在很多地方都有銜接。例如:顯微鏡基本操作、對綠色植物細胞的介紹等。而盡管初中、高中生物課程有銜接,但部分高中生物老師,仍然片面地只講授高中生物知識點,這樣勢必就會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很好地完成知識過渡。所以,在高中的生物課程上,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初中的生物學知識點,以找到初中與高中生物知識的結合點,并通過生物實驗,協助學生更有效地銜接生物課程,從而建立對生物學習的自信心。
以“觀察細胞”實驗為例,該生物試驗的主要儀器設備為顯微鏡。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的顯微鏡,來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首先回顧顯微鏡的基本操作方法,然后讓學生再根據教材當中實驗的步驟進行實際操作,獨立完成實驗,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由初中實驗向高中實驗的過渡。老師也應該充分發揮指導作用,有效規范學生實驗操作步驟,逐步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從而達到生物實驗教學優質性。
2.優化實驗教學,增加時代感
因為生物教學實驗特點,部分學生實驗易受教學設施和校園環境的影響,學生無法直接的體會試驗現象,例如:細胞分裂試驗。所以,為了增強生物學的實驗教學有效性,教師應當積極改革生物實驗教學方法,以增強時代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就以上述生物實驗教學過程為例,高中生物老師必須突破傳統常規教育束縛,巧用計算機技術,運用多媒體動畫視頻的方式,來為學生們演示生物教學實驗過程。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觀看視頻資料,直觀地了解實驗的整個過程,并學習相應的生物學知識。
3.加強實驗操作訓練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老師務必注意學生實驗動作的規范性,并主動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來不斷提升自己實驗操作步驟的規范性,從而防止實驗活動中問題的出現。此外,認真、責任的態度是科研的基礎,高中生物老師要引導學生保持認真、細致、負責的態度,耐心地完成生物試驗,同時,在試驗完成以后,要認真總結研究體會,并彼此溝通,揚長避短,以降低并減少生物試驗中的差錯。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的學習過程當中,很多生物知識都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因此,高中教師必須要提升對生物實驗的重視程度。本文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并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策略進行了探討,從豐富實驗內容、優化實驗教學、以及加強實驗操作訓練等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論述,以供相關人士進行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 卞存維. 淺談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分析[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3.
[2] 李巧玉, 慈萌萌. 思維培養視角下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分析[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