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小洪
韓中之間也可以進行供應鏈合作,即通過韓中FTA為穩定供應鏈制定合作框架。
5月9日,韓國新總統尹錫銳上臺,韓美關系驟然升溫。20至22日,美國總統拜登就訪問了韓國。21日,韓國總統尹錫銳和拜登舉行了首腦會談,首腦聯合聲明的核心內容為,將目前局限于軍事安全的韓美同盟關系延伸至面向未來的安全、經濟和價值同盟。簡而言之,將韓美同盟關系提升至全球全面戰略同盟。
5月23日,韓國又以創始成員國的身份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IPEF是一個帶有明顯“反華同盟”性質的經濟合作機制,美國稱作新貿易秩序。其要害是美國聯合其盟友搭建將世界工廠中國排除在外的全球經濟供應鏈,借此在印太地區構建“對華經濟包圍圈”。如果說美澳日印的四國機制(Quad)是意在阻止中國崛起的外交安保領域的多邊協商機制,那么IPEF可以被稱之為是“貿易領域的Quad”。
韓美同盟升級及韓國加入IPEF意味著,韓國的外交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文在寅政府是在中美之間搞平衡戰略,即“安美經中”(安保靠攏美國,經濟靠攏中國),尹錫悅政府的做法則是偏向美國的戰略,即“安美經美”(安全和經濟都以美國為中心)。顯然,尹錫悅政府選擇了與美國“步調一致”的路線,響應美國全方位“圍阻中國”的戰略。
應該看到,韓美關系升溫符合二者利害關系。美國要阻止中國技術的崛起,削減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韓國則是為保持在與中國產業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韓國人認為,美國在未來尖端產業中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和市場,而韓國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中國的崛起與追擊不僅關系到美國,也關系到韓國的生死存亡。加入美國主導的供應鏈合作,將對韓國經濟產生積極效果,因此韓美應該積極采取共同應對措施。
韓國相反的輿論則認為,大幅動搖了“經濟中國,安保美國”的韓國外交基調給韓國經濟帶來的并非“供應鏈保障”而是“供應鏈危機”。對于以外貿為立國之本的韓國來說,不論排斥哪一方都會產生巨大的風險。韓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非常高,兩國早已形成了緊密的相互依存的分工結構。
另外,韓國所有進口產品中對特定國家依賴度高的“供應鏈薄弱產品”,中國占2434個、美國占601個,日本占565個。在去年冬天發生的尿素溶液事件中,韓國就已經發現,中國只要關閉一個閥門,韓國1700多個核心產業就會陷入癱瘓,這就是韓國經濟存在的“供應鏈危機”。如果韓國與美國一起圍阻中國,這些物資就有可能成為中國向韓國施壓的武器。甚至有韓國專家擔心,中國對韓國的報復可能會超過在韓國部署薩德時的程度。
針對美國炮制的IPEF,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多次表明立場:“印太戰略”打著“自由開放”旗號,卻熱衷于拉幫結伙搞“小圈子”;“印太經濟框架”成為美國維護地區經濟霸權的政治工具,刻意把特定國家排除在外,這條路就走歪了;中國反對搞“脫鉤”“斷鏈”的消極傾向,中國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美國是在把經濟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用經濟手段脅迫地區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讓亞太地區國家充當美國霸權的馬前卒;保持地區開放包容,反對陣營對抗,符合中韓兩國的根本利益。
韓國政府辯解,韓美同盟關系深化與韓國加入IPEF并不等同于韓方忽視與中方的關系,韓美和韓中關系不是“零和博弈”。印太經濟框架并非意圖將中國排除在外,韓中之間也可以進行供應鏈合作,即通過韓中FTA為穩定供應鏈制定合作框架。
我們且聽其言,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