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緒昌 周俊歌
(1.洛陽市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 河南洛陽 471000)
(2.洛陽市第二十三中學 河南洛陽 471003)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緊密聯系教學過程,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初中階段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生命觀念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是人們經過實證后的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事件和現象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學生應在較好理解生物學概念性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等,并能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象。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教學目的,通過一系列教學手段來設定相應的教學情景,進而完成教學任務時產生的方式方法。觀念是抽象的,不是靠記憶和背誦就能建立的,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形成,是新時期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因此,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知識內容是依靠教師的具體實施而獲得的,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必須轉換相關具體知識;同時,為了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展,需要借助相應的教學策略使教學有效進行。基于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思考,以“人體的消化與吸收”一節課為例,淺談在初中生物課堂中設計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充分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
依據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的目標,教師創設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把抽象內容具體化,層層遞進,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理解生命現象進而形成觀念。例如,對于消化道的組成和功能,學生在小學的科學課中已有所知。因此,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為什么吃飯時不能說笑?為什么不能暴飲暴食?吃飯時狼吞虎咽好,還是細嚼慢咽好呢,為什么?食物在人體的旅行線路是什么?只有消化道上的器官可以完成食物的消化嗎?由此引出消化腺的學習。教師利用靈活的問題,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回憶已有的知識,將前概念和新概念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思維活動;也為學生構建消化系統的組成、形成結構和功能觀打下基礎。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實驗又是一種最好的教學體驗。通過實驗,學生能感知生命物質活動的具體過程,從而獲得感性認知。初中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針對一些較抽象的概念,光靠教師語言的講解難以使學生完全理解概念。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實驗情境,創造條件使學生親身體驗概念形成的環境,感受概念構建過程,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本節課中“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就可以充分利用實驗情境教學。教師準備一些饅頭,讓學生在課堂上細細地品味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感受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進而思考以下問題:饅頭的變化與口腔中哪些器官有關?能否通過實驗來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這些變化?該如何來模擬牙齒的咀嚼和唾液的作用呢?舌頭在這個變化中有沒有作用?如何收集唾液?實驗所需的溫度是多少?為什么選擇此溫度?怎樣在5 min內保持合適的溫度不變?怎樣鑒定5 min后饅頭中是否還有淀粉?如何設置對照實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問題,并設計出實驗方案。學生小組合作,開展探究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并得出結論。學生親身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驗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構建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過程,區分食物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使學生知道了發燒時食欲不振的原因是體溫過高影響了消化酶的活性,明白了飲食習慣的生物學原理。教師緊密結合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命觀念,使學生逐步形成生命觀念,同時對學生進行了生命教育。
構建生物模型有助于把抽象的知識以形象的具體形式呈現出來。學生把各種材料加工成要模擬的生物結構形狀,直接構成一個整體的模型。在親自參與制作生物模型以及運用模型演示生物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更能促進結構和功能觀的形成。在生活中,學生往往會認為胃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場所。為幫助學生糾正已形成的錯誤概念,形成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這一重要的科學概念,筆者提前為學生準備了雞的小腸,讓學生親自觀察、觸摸來感受小腸的結構,再通過文字圖片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和感知小腸的結構。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小組合作完成小腸模型的制作。通過模型制作,學生對于“小腸內有環形皺襞”這一特點有了更深的認知,真正理解了小腸內的皺襞是環形纏繞在管狀結構的內部。學生歸納總結“小腸有哪些結構特點與功能相適應”,進而圍繞重要概念,逐步形成了結構和功能觀。
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的情境要盡量真實,將生物教學與生活實際建立聯系,學生才能靈活運用生物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問題。這是判斷學生對知識理解程度的一個標準。生命觀念具有高度抽象性,需要通過對多個知識點聯系整合后,才能表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學習情境,為學生學習抽象的觀念提供直觀生動的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生命觀念。在學完本節課后,有學生提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什么不想吃飯或吃飯過多時喜歡吃一些酸性食物”。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帶領生物社團的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帶領學生查閱資料和文獻,尋找可以參考的資料信息。接著,學生結合查閱的資料再次體驗實驗過程,實現結構和功能觀的實踐。學生學習配置胃液,制作蛋花液,設計對照實驗:人工胃液、胃蛋白酶液和清水對蛋花液中蛋白質的消化作用。學生分小組操作,分析實驗過程,討論實驗現象,得出實踐結論:胃蛋白酶需要在酸性環境下才能將蛋白質分解,因此人們往往在沒胃口時,喜歡吃山楂、酸梅、楊梅等酸性食物。
生命觀念的教學策略是學生生命觀念培養的關鍵。在本節課的實踐中,筆者雖然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結構和功能觀的培養,但仍然還有諸多不足之處,只體現了對于生命觀的教學策略,還需要對核心素養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和體現更多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