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許莉 (教授) 劉可童 (南京審計大學政府審計學院 江蘇南京 211815)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召開,會議提出了新文科建設的六大任務。上述建設任務也體現在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建設工作中。在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建設之初,我們首先應考慮仿真實驗的目標、實驗系統及實驗室的定位,然后才是仿真實驗系統的軟件開發、技術處理及應用問題。本文擬以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學人才培養為研究的邏輯起點,結合審計學科的屬性及特點,探討本科審計學仿真模擬實驗的定位、教育理念及系統建構。
使命是個人或組織應該承擔的責任。大學的使命即大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應該承擔哪些責任的認定。隨著大學的發展趨于成熟,人們對大學的價值基本形成共識,認為其主要具有育人價值、學術價值及社會服務價值。與此相應,大學的使命主要體現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也為我國大學承擔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體現在人才培養上,要求我國的大學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時代新人。
大學的使命決定了大學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當然同樣也決定了審計學仿真模擬實驗系統的構建理念和具體設計。
仿真實驗教學的目的是什么?教學手段改變、教學方式創新是為了什么?首要的回答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首要功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仿真實驗教學的關鍵所在。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的構建應圍繞以下目標:有助于學習者在學習審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其審計的專業能力,涵養其審計的專業思維,培養其審計的創新精神,最終有助于大學使命與價值實現。
清華大學一直強調“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北大光華學院在重視經濟管理的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決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北京交通大學秉持“寬口徑、厚基礎、有特色、重個性、強能力、求創新”的教育理念,廈門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在會計理論研究及人才培養方面功底深厚、成效顯著。2019 年,廈門大學進一步確立了“構建寬口徑、厚基礎、跨學科、國際化、重實踐、求創新、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和創新精神、基礎扎實、能力突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的一流本科建設目標。由此可見,大學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專業化創新型人才的地方。如何培養出適應科技進步、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思考。
1.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了實踐實驗的學分要求,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隨著信息化、互聯網、“5G”技術的發展等,實驗教學已不僅僅是物理、化學、電子、信號等理工類學科及自然科學的獨特偏好,對于管理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來說,仿真實驗教學及研究仍是現代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從“雙一流”大學到普通院校,設置審計學專業的學校都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安排了不同程度的包括模擬仿真在內的實踐教學的學分。如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實踐學分占總學分比重為2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等都接近20%,符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的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實踐教學總學分不少于15%的要求。
2.審計仿真實驗教學軟件的品種增多,有較好的信息技術支撐。有福斯特、用友、廈門網中網等公司制作的審計實訓教學軟件、審計綜合實習平臺、預算執行審計系統等,也有直接運用審計機關的現場審計實施系統(Auditor Office,簡稱AO )進行實習,還有互聯網的審計云、審計之友等。并且,這些軟件或系統平臺中均已設置了一定的基礎數據,便于學生在實驗時提取并應用。
3.實驗軟件遵循審計準則及實際業務來設計審計流程,具有較好的仿真性。審計程序的基本理論及一般步驟的講解之后,再輔之以仿真模擬實驗,則更容易增強學生對審計業務的感性認知及審計業務全過程的整體了解。因此,大多數仿真實驗系統是結合有關經濟資料,按照審計項目開展的順序,從審計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這三大階段來設計的,從而充分展現了實現審計目標的審計實務的全過程。
1.審計實驗仿真多以財務審計為主,實驗項目較為單一。不用說注冊會計師審計,其存儲的實驗基礎數據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資料,即使是以政府審計為主線的現場審計實施系統(AO軟件),其預算執行、預算決算(草案)的審計也是以政府會計、預算撥付、經費使用為主線的資金業務審計,沒能體現2015年以來政府審計“全覆蓋”要求下的審計業務眾多的客觀現實,如:公共資金、國有資源、國有資產及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系統仿真的實驗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此的實驗系統的設計與安排不自覺地將審計學當作了會計學下面的三級學科,或者依然將審計學與會計學緊密聯系在一起,沒能體現教育部的學科目錄修訂的前瞻性,也沒能體現新文科“通、識、精、活”的要求。
2.模擬實驗系統中多以會計資料為主,基礎數據不夠豐富。由于是仿真實驗多以財務審計為主,因此,大多數實驗系統中存儲了會計財務數據,而屬于內部審計重要內容的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情況等則很少體現。即使是財務審計,有的實驗系統里也只是設計了1—2套會計財務資料,仿真實驗練習完后,學生并沒有對信息判斷、審計取證路徑、審計結論不確定性等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的沖動和大學學習應有的“深度提問”的沖動,這也許是仿真實驗積極性、主動性缺乏的一個因素之一。而且,當下一屆學生再運用系統中數據進行模擬的時候,更沒有了新鮮感,有時還會因會計準則、財政政策的變化,有些會計資料時過境遷或成為了假設,與現實業務狀況不相符。
3.閉環的仿真實驗系統看似仿真而嚴謹,但沒能體現“研究型審計”新要求?,F在的大部分系統的定位是審計業務流程的“可視化”、審計取證方法的在線操作、財會數據的系統篩選與分析、包括審計通知書或審計業務約定書以及審計工作底稿等多種審計文書的編制、審計意見或審計結論決策、審計報告編寫。從審計仿真系統的設計來看符合審計實踐、符合準則要求的審計流程,能滿足學生對審計的認知及相關練習的目標需求,但“實踐上升到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辨證關系沒能體現,仿真實驗的系統功能與大學研究高尚學問之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還存有期望差距,更沒有將仿真實驗系統服務于社會的功能加以體現。
圍繞大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注重創新型人才培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21世紀后的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教育核心需求的重大變化,即:從知識傳授轉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不僅要將審計學專業教學知識點準確體現,更應為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服務,應通過信息化、互聯網與審計專業知識的結合,促進和激發大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和不斷創新的內在動力。
體現審計學科特點,突顯審計人才能力框架的建構與塑造。就審計學的學科屬性而言,它是一個與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哲學等多學科深度融合的新興交叉學科。再從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CIA)的內部審計的定義來看,內部審計的對象包括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多個領域。而從國際國內的相關審計準則來看,無論是國家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還是內部審計,其對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的要求均包括專業、技能、能力、素質、道德和文化等多方面,而學生們往往特別重視的“知識”只是實現審計價值、適應審計需求和定位的審計人員能力框架中的一小部分(如圖1所示)。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的建構,應與審計學的學科屬性相匹配、與審計人才專業勝任能力的培養需求相對接。

圖1 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框架圖
遵循認知規律,構建有利于專業認知的實驗平臺。仿真模擬實驗建構起了學習者與知識、環境、操作、實踐相互作用的關系,其實驗系統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遵照認知曲線來實現“傳道授業”的目標。審計學的交叉學科屬性對審計人員的“授業”要求非常寬泛,包括審計、會計、財務、經濟、金融、財政、稅務等多方面專業知識,這對審計實驗系統設計也提出挑戰。
體現大學的社會屬性及審計工作特點,仿真實驗系統應具備研究性功能。大學是研究高尚學問之地,大學是培養創新人才之地,大學具有社會服務的功能。按照全國審計工作會議的要求,“要把研究作為審計的前置準備”。作為大學的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應有準確的功能定位和頂層設計,不僅是認知學習或應用能力提高的輔助工具,更應強化新時代審計的定位、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目標一致性、功能互補性,探索審計實踐及審計判斷中的不確定性、開發審計取證的數據分析功能以適應“研究型審計”現實要求。服務社會是現代高等教育職能拓展的突出特點,也是現代大學的活力所在。
按照教育部新文科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2021年暑假,南京審計大學全面啟動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將人才培養目標置于大文科、新文科背景下,考慮專業的融合和課程體系,開展“審計+”“+審計”的跨學科、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故在審計學仿真實驗中也應多措并舉、培養更多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三大審計主體開展的審計業務各不相同,審計業務流程也存在差異。為體現審計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在設計系統時,需要考慮如何將各種不同的審計業務納入,并模擬不同審計主體的審計業務流程。可考慮基于審計主題的理念,在財務審計仿真的基礎上,增加合規審計、績效審計、制度審計等模塊。在每個審計模塊之下,按照審計業務,分別設立政策跟蹤審計、財政審計、金融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子模塊。在仿真實驗中,上述模塊既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按照實驗的需要,基于不同審計主體的審計業務流程開展實驗。同時,仿真實驗系統的建構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即:隨著審計事業的發展,可在系統中動態添加相應的業務模塊及相關數據。
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上的實踐性課程、選修課程等設置,其出發點之一就是鼓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主動意識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審計仿真實驗系統開發的角度來說,似乎多模塊的框架容易構建,但系統中的仿真數據難以實現,而且在系統設計及數據收集初期會由于資源的稀缺性而存在一度的邊際成本遞增。解決這一難題有多種途徑,但最關鍵的是轉變仿真實驗系統及其數據采集的設計理念。
仿真實驗流程的立體化框架構建成后,各個實驗模塊不是封閉而是有一定開放性的系統,即:由參與仿真實驗的學生基于自身的興趣,通過公開渠道收集相關的數據,并在模塊中予以更新。收集整理的數據包括財務數據、業務數據、管理信息、合同文本等,以實現仿真實驗的內容上的仿真性和審計業務的時效性?;诖髷祿靶畔⒒h境背景,讓學生收集資料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難以實現的任務,學習者閱讀、了解、社會調查、分析、甄別、提煉信息的過程本身就是圍繞大學核心理念及核心價值以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過程。況且,在政府審計、內部審計的實際工作中,非財務審計也沒有現成的數據供分析,審計調查的對象也是需要審計人員自我判斷、發現疑點、再采取恰當的審計方法取得適當的審計證據。
當然,實驗數據不斷補充、更新、完善的實驗框架下,也要考慮實驗答案的多樣性或者說非唯一性,如:審計終結階段出具的審計報告可根據學生收集的數據,由學生自主選擇為標準或非標準意見等審計報告類型,而不是系統中只給一個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再如:新審計報告準則中的“關鍵審計事項段”更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只能給出原則性的評價答案。諸如此類,以推動實驗學生角色由被動轉向主動,實驗者不僅是系統的服務對象而且是系統的維護者和主動參與者。
恩格斯曾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理論教學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實驗教學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如在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備階段,可以通過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讓學生體驗承接審計業務、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等工作,使學生更能體會到審計獨立性的重要性,加深對審計三方關系、審計中的受托經濟責任關系等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再如:課堂講解審計定義、定位、職能、職責、作用等審計基礎理論以及審計獨立性、重要性原則、分析程序、審計測試等專業知識時,學生可能是理解了、記住了,但審計仿真實驗時則能通過仿真實驗系統的巧妙設計,讓學生在承接項目、安排審計人力資源時運用到獨立性原則,在制訂審計實施方案時親自確定重要性水平,在審計取證時能實際開展符合性測試和實質性測試。因此,在仿真實驗系統設計時,有必要將審計學知識點嵌入仿真實驗的信息化系統中。
審計學應用學科的屬性、定位決定了審計教學既要有理論也要有實踐。比如在注冊會計師審計中,審計組中的不同崗位,其責任及勝任能力要求也不同。因此,設計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中有關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模塊時,應將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溝通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貫徹始終。如在審計準備階段,通過讓學生在審計小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利于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在編制審計計劃時,通過確定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業判斷力;在審計實施階段,通過模擬審計取證工作,其中涉及的數據采集、分析、篩查、取證等工作環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收集整理信息及分析判斷能力;在審計終結階段,模擬如何根據審計發現確定注冊會計師審計報告的類型、撰寫審計報告,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審計專業判斷力、文字表達能力等。因此,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應致力于學生審計技能、能力的提升。
信息系統集成為不同地點的學生共同學習打造了共享平臺,網絡新技術為師生提供了交互、共享和協作的機會,網絡教學和遠程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此,在審計模擬仿真實驗中可采用線上虛擬學習團隊的方式,學生可以在校內實驗室也可以在遠距離情況下有效合作,完成實驗任務。如:一個模擬實驗項目對應一個仿真審計小組,也可以說是網絡化條件下的一個網絡社區,在網絡社區里大家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交流、討論、分析疑點、確定重點,并結合收集的資料應用審計方法、編寫審計證明材料、工作底稿等,校內或校外在線均可,將實驗室及仿真實驗的資源錯峰有效利用。
審計學科的綜合性、應用性的特征要求審計仿真實驗不僅有系統上的操作,還應有線下面對面的教學方式。審計項目選擇、方案制定、模擬談判、訪談技術、案例分析、審計溝通等均可以小組為單位線下進行。小組討論與協作是審計工作的專業性及真實性寫照,不僅仿真、節約線上資源,也鍛煉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并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協作能力等,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對于注冊會計師審計通過審計談判而承接審計業務的內容,可能在理論教學時一帶而過。而在仿真實驗時,可以再現審計談判的場景,由學生親自扮演被審計單位董事會、管理層、注冊會計師等不同角色,參與到審計談判中,由此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臨場應變等能力。再者,線下實驗也可以與很多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實習、社會調查、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結合起來。
大學屬性決定大學必須加強研究性功能,審計的特質決定“研究”必須貫穿于審計的全過程。大學的“研究”與教書育人、社會服務之間的辯證關系也要求大學教育應“寓教于研”,才能通過人才培養為需要長期積累的科學研究不斷補充富有創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夠實現服務社會的功能定位。
審計仿真實驗系統中不僅應設置模擬、仿真的“可視化”功能,還可添加對不確定問題的實驗和研發功能。如:借助仿真實驗系統,對XX事項是以審計項目還是專項調查項目方式開展先進行模擬,測試哪個項目結果更接近審計目標;XX項目的審計準備階段,可根據審前調查的信息數據的模擬運行來確定審計范圍和審計重點;“全覆蓋”視角下,審計的范圍非常寬泛,可借助模擬系統選擇更有效率的審計程序及路徑;獲取證據后,要評價證據、研究證據,可先通過系統運行與分析來判斷審計證據的相關性、適當性;大數據、信息化條件下,能運用仿真實驗系統“跑數據”、篩選、提煉信息,能運用EXCEL表格中的函數、SQL及Python語句、變量及參數等在模擬仿真實驗系統中抓取、驗證、分析數據以觀察數據的廣聯性、可靠性、相關性等,以輔助審計結論及審計目標實現。這才是現代大學應有的集教學、能力提升、實驗研究、服務社會于一體的審計學仿真實驗系統。將模擬實驗教學與實驗研究結合起來,培養大學生研究性思維、分析能力、邏輯判斷力,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高校、實驗室與審計實務部門的目標一致、功能互補的科學共同體的創新研究定位,實現大學人才培養、大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的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