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仲世寧

幼兒園離園活動是幼兒離園前的一項活動,它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最后環節,也是幼兒園過渡到家庭的一個重要環節。離園環節開展的各項活動,對小班幼兒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只有組織好這一活動,才能為小班幼兒在園生活畫上圓滿的句號。離園不僅指幼兒告別教師和同伴,還有豐富的內涵。教師應該如何組織離園活動?
在年級組教研活動中,我園對課程進行了審議,將離園活動分為三部分:離園前的衣物整理、離園過程中的情緒思維整理和離園時的個人物品整理。“離園時應注意儀容儀貌和幼兒安全”“注意離園環節衣物的整理,有序組織離園活動”“疫情期間家長不能入園,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要重視離園告別的價值和意義,提高幼兒的快樂指數”……針對本班離園情況,教師各抒己見。教師普遍認為,自身應當有計劃地組織離園活動,創造條件并鼓勵幼兒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離園習慣,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傾聽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積極引導幼兒保持愉悅的情緒,樂于和教師、同伴一起參加離園活動。
我園根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預設了五大領域的目標。
社會領域: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喜歡并能承擔一些生活方面的小任務,在做事中樹立自信心。
語言領域:愿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在教師幫助下主動表達自己的意愿,養成閱讀繪本的良好習慣。
健康領域:與同伴談論一日生活中自己開心或生氣的事,分享自己的情緒;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掌握簡單的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不跟陌生人走。
科學領域:學習觀察周圍事物,在探究過程中動手動腦解決穿脫衣服、鞋襪等生活問題。
藝術領域:設計自己的標簽,為游戲小人設計和穿搭衣物。
離園時,家長會一眼看到自己幼兒的情緒狀態,會根據幼兒的表現詢問相關的話題:今天在幼兒園開不開心,有沒有聽教師的話,有沒有好好吃飯,有沒有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等等。教師注重組織離園前的談話活動,利用這段時間對幼兒的一日生活進行梳理,和幼兒一起回憶一天的生活,談一談當天最愛吃的菜是什么,玩了什么游戲,學到了什么本領等,加深幼兒的在園印象,培養幼兒的總結思維,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指南》中提出:“3~4 歲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在成人幫助下穿脫衣服和鞋襪。”離園前,幼兒往往依賴教師整理衣物,只有少數幼兒能夠做到自己整理衣物。教師前期已經在集體教學和“娃娃家”游戲里,教過幼兒如何穿脫衣服和鞋襪,提供了一些圖示幫助幼兒認識衣服和鞋子結構。但是,班上還有三分之一的幼兒不會自己穿鞋。個別幼兒總會分不清鞋子的左右。為此,教師制作了示意圖,以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幼兒,并開展穿鞋比賽和“大家來找茬”游戲,讓幼兒在比賽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師還將幼兒的比賽視頻發到家長群,引導家長讓幼兒自己穿衣穿鞋。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幼兒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社會領域:樂意與同伴一起游戲,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愿意嘗試穿衣穿鞋,整理物品,能愉快地承擔生活方面的小任務。
語言領域:愿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游戲的喜悅。
健康領域:自己會穿衣穿鞋,懂得一些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
科學領域:在探究過程中動手動腦解決穿脫衣服、鞋襪等生活問題。
藝術領域:設計自己的標簽,為游戲小人設計和穿搭衣物。
一天放學,童童和笑笑的水杯袋子纏在一起解不開,不僅耽誤時間,還影響其他幼兒,造成了擁堵。為此,教師開展集體教學,引導幼兒靠著框邊放水杯,拿水杯時不要拽繩子,用兩只手抱著杯口拿出水杯。教師還將三層的水杯架進行分類和標記,規定每層最多放 8 只水杯。幼兒在離園前除了要拿水杯,還要戴門禁卡、簽退、排隊等,這些行為都發生在不夠寬敞的走廊里,容易造成擁堵、遺漏等現象。經過討論,教師改變簽到位置,將簽到區挪至教室,既方便教師檢查缺勤情況,又能減少幼兒在書包柜前停留的時間。
為了引導幼兒離園前排好隊,師幼一起討論排隊的重要意義,為幼兒講解排隊要領。同時,教師提供繪本《排隊了,排隊了》,開展閱讀打卡活動,讓幼兒收獲更多經驗。
社會領域:知道排隊是教師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準則,需要大家維護和遵守。
語言領域:愿意向教師和同伴表達自己意愿,培養幼兒閱讀繪本的好習慣。
健康領域:學會收納自己的物品,能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情緒,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科學領域:學習觀察周圍事物,在探究中提升能力。
藝術領域:設計自己的標簽,為游戲小人設計和穿搭衣物。
成功的離園活動能提高幼兒的快樂指數。本次主題活動的成功開展為幼兒能夠開心地離園打下了基礎,不僅培養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還增強了幼兒的集體榮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