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紹軍,王 敏,郭 芳
(新沂市人民醫院中醫科,江蘇 徐州 221400)
缺血性腦卒中為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已成為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現階段,常規西醫治療是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常采用的方案之一,但就臨床效果而言,部分患者預后并不十分理想,治療后存活患者中仍有較高的致殘率。近年來,隨著中醫理論逐漸在臨床中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效果得到肯定。中醫認為,缺血性腦卒中應歸屬于“中風”范疇,其主要是從經絡傷及臟腑,患者常伴隨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癥狀,中醫經絡學將機體的臟腑器官看作一個整體,采用針刺刺激機體經絡可發揮調和陰陽、祛風活絡的作用[2]。但由于多數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是由風邪侵襲、瘀痰阻滯、氣血逆亂、津液輸布失調導致通調不暢而發病,因此,中醫內治應以行氣、祛痰、活血等為治療原則。小續命湯主要是由麻黃、川芎、防己等多味中藥材組成,其不僅可辛散溫通、扶正祛風,還可發揮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已在臨床上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中應用廣泛[3]。但鑒于目前臨床對于小續命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報道較少,故本研究納入8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旨在探討聯合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新沂市人民醫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8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50~76歲,平均(66.41±7.36)歲;病程1~5個月,平均(2.71±0.44)個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評分21~34分,平均(26.74±3.85)分。試驗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51~76歲,平均(66.63±7.74)歲;病程1~4個月,平均(2.66±0.57)個月;NIHSS評分21~33分,平均(26.48±3.67)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5]《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腦病分冊》[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伴有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者;經影像學檢查證實者;均為初次發病者等。排除標準:針刺部位存在皮膚破損者;合并腦腫瘤者;合并骨關節疾病者等。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均予以兩組患者常規治療:抗凝、神經保護、抗感染、調節血壓、血脂等。同時予以對照組患者針刺治療:穴位均取患側百會、手三里、肩髃、臂臑、環跳、風市、昆侖等穴位,以及雙側風池穴,常規消毒皮膚與針具后,采用提插捻轉法使用針灸針針刺4~5 cm,留針30 min,以患者耐受為宜,3次/周,每次間隔1 d。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試驗組患者小續命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方:附片、黨參、麻黃、杏仁、防己、甘草、川芎、黃芩、桂枝、白芍各10 g,生姜、防風各15 g,若患者瘀血重,則加以赤芍10 g,水蛭6 g;若患者痰濕重,則加以白術、半夏各10 g;若患者風邪重,則加以鉤藤、天麻各15 g;若患者痰火重,則加以生石膏、玄參各15 g,加水煎至400 mL,200 mL/次,2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依據NIHSS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其中痊愈:NIHSS評分減少90%及以上;顯效:NIHSS評分減少46%~89%;有效:NIHSS評分減少18%~45%;無效:NIHSS評分減少 < 18%,甚至增加。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7]、Lindmark 運動功能評定法[8]、改良Ashworth分級量表(MAS)[9]、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10]評估患者運動功能、手功能、上肢肌力、日常生活能力情況,其中FMA評分分值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越好;Lindmark評分包括腕部3項,手部8項,各項分值范圍為0~3分,滿分33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手功能障礙越嚴重;MAS評分根據患者的上肢肌力恢復情況分為0~5級,分別記為0~5分,滿分2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上肢肌力恢復情況越差;ADL評分分值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越好。③血脂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約5 mL,轉速: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④血流動力學。采血方法同③,血液樣本抗凝后經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漿,使用全自動血流變儀檢測血漿黏度(PV)、紅細胞沉降率(ESR)、纖維蛋白原(FIB)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FMA、Lindmark、MAS、ADL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FMA、ADL評分與治療前比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Lindmark、MAS評分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FMA、Lindmark、MAS、ADL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FMA、Lindmark、MAS、ADL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FMA: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MAS:改良Ashworth分級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
組別 例數FMA評分 Lindmark評分 MAS評分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43.78±6.54 53.41±7.32* 27.83±3.56 22.11±3.38* 4.09±0.58 3.25±0.46* 52.12±6.57 65.52±7.34*試驗組 40 43.80±6.41 61.63±7.27* 27.77±3.49 10.28±2.31* 4.12±0.43 1.07±0.24* 52.27±6.42 72.38±8.27*t值 0.014 5.039 0.076 18.276 0.263 26.574 0.103 3.92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脂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s?, mmol/L)

表3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s?, mmol/L)
注:與治療前比,*P<0.05。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組別 例數TC TG L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7.73±1.37 5.47±0.45* 3.68±0.57 2.19±0.37* 5.24±0.56 3.37±0.43*試驗組 40 7.81±1.26 2.65±0.33* 3.52±0.51 1.41±0.25* 5.15±0.43 1.73±0.35*t值 0.272 31.961 1.323 11.047 0.806 18.70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流動力學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漿PV、ESR、FIB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V:血漿黏度;ESR:紅細胞沉降率;FIB:纖維蛋白原。
組別 例數PV(mPa·s) ESR(mm/h) FIB(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42±0.34 1.98±0.32* 28.12±4.67 20.27±3.61* 6.19±0.78 5.64±0.63*試驗組 40 2.35±0.39 1.16±0.37* 28.36±4.52 12.98±2.39* 6.14±0.67 3.37±0.65*t值 0.856 10.602 0.234 10.649 0.308 15.86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腦部血液供應發生障礙,使得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損傷神經功能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臨床上多是通過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清除自由基、改善神經功能等方式來控制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進展,緩解臨床癥狀,但療程長,且效果不盡人意。
中醫學認為,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以脾氣虧虛、風邪襲絡、痰濁阻滯、瘀血阻絡為主,脾虛導致氣血生化匱乏,無法運化輸布津液,外則營衛不足,虛邪賊風侵襲;內則痰濕內生,久則生瘀,或化濕熱,痰濁阻絡,血行氣運不暢,脈絡阻滯,腦絡瘀阻,內外合病而導致中風,因此風邪侵襲與痰瘀阻絡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關鍵病機。中醫針刺療法的機理主要是通過調整、刺激機體的兩側經絡,以達到祛風活絡、調和氣血的作用;通過針刺百會穴來通諸經絡,并配以風池等其他穴位,以發揮刺激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進而調節血管舒張與收縮的功能,增加腦部供血,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11]。而小續命湯方中白芍、生姜可調和營衛、平衡陰陽;附片、黨參、甘草溫陽益氣,與祛風散寒藥合用,有扶正祛邪之功;桂枝、麻黃、杏仁可發表開閉、疏通經絡、驅邪外出;而川芎能活血化瘀,取“血行風自滅”之義;防己可行利水消腫、祛風除濕之功,配伍苦寒之黃芩,既可清泄邪氣內郁所產生之內熱,又可制約諸藥之溫熱,諸藥配伍,可奏扶正祛邪、行氣活血、滌痰通絡、溫通經脈、宣通表里之功[12]。本研究采用小續命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后發現,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可達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從而說明了該種方案的可行性,且療效顯著。同時,本研究又通過多項量表,針對納入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受限與恢復情況進行評估發現,治療后試驗組患者FMA、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Lindmark、M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與郭亞杰[13]研究結果相似。可能是由于缺血性腦卒中早期階段,患者高級中樞失去對低級中樞的控制,未受到物理損傷的脊髓中樞出現休克,導致機體出現弛緩性偏癱,而針刺可通過刺激特定穴位,引發患側運動反射,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小續命湯祛風除濕、行氣活血的作用,可加快患者患處血液循環,促進機體肌力恢復,提升其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
相關研究表明,血脂代謝異常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加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14]。此外,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呈現黏、濃、凝、聚的特點,血液黏度升高可導致血行緩慢,無法維持正常的微循環與有效灌注,進一步加速血栓形成。血漿PV升高可導致患者發生凝血障礙,FIB是纖維蛋白的前體,可加速血液凝固,增大血栓風險;ESR可反映機體血液循環狀態,當機體處于高凝血狀態,其水平會出現升高,進而致使血流供應受阻。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小續命湯中黨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降低細胞內膽固醇合成的作用;白芍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改善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腦部局部血流供應,進而改善血流動力學;川芎、防風具有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從而增加腦灌注;而生姜亦能發揮抗血小板凝聚、抗炎、降脂的作用[15]。本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清TC、TG、LDL-C及血漿PV、ESR、FIB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在針刺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活血作用的小續命湯能夠進一步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脂代謝,進而利于其血流動力學水平恢復正常,促進患者預后恢復。
綜上,應用小續命湯加減聯合針刺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有效調節患者機體血脂代謝,改善其血流動力學水平;同時,還可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利于其生活質量的提升,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