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龍
(舒城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安徽 六安 231300)
腦血管病是指腦血管病變所致的腦功能障礙,其中以缺血性腦血管病最為多見,腦血管病發生突然且病情變化快,預后情況差,疾病后遺癥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大部分腦血管病患者在發病前早已存在血管形態及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如狹窄或閉塞),相當一部分患者因無明顯癥狀和體征而被忽視。因此,早期診斷,確定病變部位,并實施有效的治療方法,可顯著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病殘率和病死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目前診斷血管形態異常的金標準,其可以完整顯示顱外、顱內腦血管的整體情況,不僅可準確發現病變部位,還可顯示病變的范圍以及嚴重程度,但具有有創性,且檢測費用高,導致臨床應用受限[1]。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中,其無需注入造影劑就能成像,一次性數據采集后可多角度重建血管影像,檢測出顱內外血管病變,對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價值明顯高于普通CT檢查,且具有無輻射性損害、經濟快捷、檢查時間短、可三維成像、多角度觀察等諸多優勢[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檢查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舒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300例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98例;年齡32~82歲,平均(61.23±2.23)歲;所有患者均合并高血壓疾病,其中59例合并糖尿病。納入標準: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者;患者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肢體麻木、惡心嘔吐、眩暈、頭痛等癥狀;發病后24 h內入院治療者;病情穩定,檢查前未進行動脈內溶栓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損害者;合并腦內出血、腦內腫瘤或顱腦外傷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者;對造影劑過敏者;凝血功能異常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診斷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先行磁共振血管成像,采用3.0 T磁共振成像系統[佳能醫療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型號:Vantage Titan],8通道頭頸部聯合線圈,對患者進行橫斷面掃描,從頸根部到胼胝體上方位置,參數設置為:重復時間(TR)23 ms,回波時間(TE)3.5 ms,翻轉角度20°;視野(FOV)201 mm×201 mm,矩陣為404×256,重建像素0.24 mm×0.24 mm×1.2 mm,掃描層數180,層厚為1.2 mm,重疊60%,敏感性編碼(SENSE)值為1.8,掃描時間536 s,掃描結束后,將原始數據圖像傳輸至工作站,獲得三維頭部血管圖像,血管圖像需達到診斷要求的質量標準,顱內動脈全程連續顯示,輪廓清晰,信號均勻,無錯層及偽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完畢后24 h內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檢查前禁食6 h,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型號:FD-20)進行檢查,叮囑患者在造影床上取仰臥位,實施常規消毒鋪巾后,給予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其右側股動脈腹股溝韌帶下約2 cm位置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造影劑為碘海醇注射液(福安藥業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569,規格:每100 mL含碘海醇64.7g),采用5F單彎導管沿動脈鞘置于患者以下部位進行造影,其中雙側頸總動脈造影時流速為5 mL/s,總量7 mL,雙側頸內動脈超選擇造影時流速為3 mL/s,總量5 mL,雙側椎動脈造影時流速為4 mL/s,總量6 mL,對以上血管實施正位、側位、斜位等多個角度檢查。觀察患者血管壁光滑度、有無狹窄情況。術畢壓迫穿刺點15 min,沙袋加壓6 h,患肢制動24 h,對圖像進行動靜態分析。所有診斷結果由兩名高年資診斷醫師達成一致意見后方可確定,意見不同時由第3名高年資診斷醫師分析圖像后確定診斷。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結果,包括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及后循環缺血,并計算陽性檢出率,陽性檢出率=診斷陽性例數/總例數×100%。②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對病變部位的檢出結果。③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計算磁共振血管成像對不同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效能,診斷效能包括陽性率、靈敏度、準確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陰性)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比較頭顱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結果的一致性,Kappa值≥ 0.75表示一致性較好,Kappa值為0.40~0.74表示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0表示一致性較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采用χ2檢驗;應用Kappa檢驗進行一致性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結果對比300例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腦梗死156例,短暫性腦缺血84例,后循環缺血34例,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2.00%(156/300)、28.00%(84/300)、11.33%(34/300);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腦梗死157例,短暫性腦缺血95例,后循環缺血42例,陽性檢出率分別為 52.33%(157/300)、31.67%(95/300)、14.00%(42/300),兩種檢查方式的陽性診斷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腦梗死=0.007,χ2短暫性腦缺血=0.963,χ2后循環缺血=0.964,均P>0.05),見表 1。

表1 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結果對比(例)
2.2 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中病變部位的檢出結果 300例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磁共振血管成像檢出485處異常或病變,其中腦梗死患者共發現307處病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共發現122處病變,后循環缺血患者共發現56處病變,右側和左側頸內動脈發生病變的占比較高,分別為30.93%(150/485)、26.39%(128/48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出456處病變,其中腦梗死患者共發現282處病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共發現126處病變,后循環缺血患者共發現48處病變,右側和左側頸內動脈發生病變的占比較高,分別為31.14%(142/456)、27.63%(126/456);兩種檢查方式對不同類型病變檢出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腦梗死=0.213,χ2短暫性腦缺血=0.743,χ2后循環缺血=0.249,均P>0.05),見表 2。

表2 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病變部位的結果分析(處)
2.3 診斷效能 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的一致性較好,Kappa值分別為0.877、0.766,診斷后循環缺血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為0.66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測不同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效能(%)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包括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后循環缺血等,其病理生理機制包括灌注失代償、斑塊急性破裂繼發血栓形成、不穩定斑塊脫落引起的動脈-?動脈栓塞等,從而引起腦缺血缺氧,由于人體腦組織對缺血、缺氧極其敏感且耐受性較差,因此一旦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則極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并引發諸多后遺癥,如肢體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3-4]。因此,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并進行及時干預十分關鍵。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目前診斷血管形態異常的金標準,其將影像增強技術、電視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將造影前后獲得的數字圖像進行數字減影,將其中骨骼及軟組織結構消除,使低濃度的造影劑所充盈的血管顯示出減影,進而提高圖像對比度,顯示出頸部至顱內的血管,操作者可通過造影機直視血管情況,確定責任病灶,了解血管有無異常情況,且圖像清晰,精密度高[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多角度觀察病灶,尤其是可掃描到微小血管及微小病變,了解到患者的側支循環,指導有適應證的患者繼續行血管內治療[6]。但其檢測費用較為昂貴,且為有創操作,存在放射線暴露、耗時較長等缺陷,實施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時,穿刺易導致血管壁損傷,使得血腫情況發生,此外,插入導管或操作手法不當會刺激血管內皮,使得腦血管痙攣發生,不適用初篩與普查[7]。
隨著磁共振技術的發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在血管病變疾病的診斷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具有無輻射性損傷、檢查時間短、經濟便捷、可多角度觀察等諸多優點[8]。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根據相位位移以及流動增強效應等一系列磁共振成像技術,參考周圍靜止的機體組織物像,依據流動的血液顯示患者血管情況,通過后處理技術可了解任意角度的腦動脈狹窄情況,對可疑狹窄部位重建,可顯示狹窄部位的形態及范圍,且圖像清晰、質量高,可避免由于血管重疊而導致的誤診和漏診,為后續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9-10]。腦梗死與短暫性腦缺血的病變部位主要集中在兩側頸內動脈,表現為頸內動脈開口狹窄,腦梗死以顱內外動脈均狹窄或閉塞多見,即病變為多支血管,而短暫性腦缺血以顱內、顱外動脈狹窄或閉塞及先天性血管變異為多見,其可能發展為腦梗死,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明確顯示動脈狹窄部位、形態及范圍,便于醫師進行診斷,有利于后期治療;后循環又被稱為椎基底動脈系統,包括多條血管,供血范圍包括腦干、小腦、枕葉、基底節等區域,上述區域病損后出現的癥狀豐富多變,并且易和其他系統疾病癥狀混淆,椎基底動脈系統如有血栓、血管閉塞或狹窄發生于該系統中任何一個動脈血管,均會引發相應區域腦組織缺血,且后循環動脈的管徑相對較細,診斷更加困難,但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清楚顯示顱內后循環血管較大或較小的血管分支的變異情況,從而指導后續治療[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300例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腦梗死156例,短暫性腦缺血84例,后循環缺血34例,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腦梗死157例,短暫性腦缺血95例,后循環缺血42例,兩者的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頭顱磁共振血管成像檢出485處異常或病變,腦梗死共發現307處,短暫性腦缺血共發現122處,后循環缺血共發現56處,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出456處病變,腦梗死患者共發現282處,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共發126處,后循環缺血患者共發現48處,均為右側和左側頸內動脈發生病變的占比較高,而兩組患者不同類型病變檢出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腦梗死和短暫性腦缺血的一致性較高,診斷后循環缺血的一致性一般,表明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磁共振血管成像對快血流敏感,血管狹窄部位、迂曲折角處或遠端的復雜血流和慢血流引起的“飽和效應”、像素內血流速度不均勻引起的失相位,均可引起信號丟失;此外,頸內動脈虹吸部及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快,流向變化大,加上大腦中動脈M1段走行可有下凹、成角等,不能保證在同一層面完整成像,易發生信號丟失,導致高估病變;最后,磁共振血管成像空間分辨率低,對于小血管顯示的精確度及立體形態描述不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后處理圖像對比度調節不適當,可造成人為的夸大病變,診斷準確性不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真實、完整[13]。
綜上,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能發現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病變部位,診斷價值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