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陽
定西市生態環境局隴西分局 甘肅 定西 748100
新環境下,我國積極推進鄉村建設,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同時,為解決傳統能源引起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國家采取政策引導、財政補貼等方式推動鄉村新型能源的建設。能源生態環境主要是指打造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在解決農村能源不足的基礎上,實現能源結構的優化。新環境下,國家加大了新能源的建設力度,通過沼氣建設、太陽能光伏建設、風力發電、水電站等項目,不僅解決了農村能源匱乏問題,也實現了農村能源結構的升級,為農村能源生態環境體系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九大”以來,我國將“鄉村振興”納入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積極推動鄉村經濟的繁榮發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宗旨,而農村能源生態環境工程的構建無疑順應了鄉村振興發展需求[1]。一方面,通過新能源體系構建,能夠推動鄉村能源產業的發展,尤其是一些農村地區利用充裕的水資源構建水電站,利用風能建立風力發電站,利用太陽能構建太陽能發電站等,既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又解決了鄉村能源不足問題,有效保障了農村用電需求。另一方面,農村能源生態體系構建,改變了傳統以薪柴、煤炭等具有較大污染的能源結構,推動了鄉村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為鄉村生態宜居環境建設以及鄉村環境治理提供了堅實保障。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農業環境,而農村能源結構體系影響著農業環境的構建。新環境下,農村逐漸加大了新能源體系的構建,將沼肥、太陽能殺蟲燈等能源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有效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降低了農業污染。同時,一些技術雄厚、資金充裕的鄉村地區,還利用太陽能等建設溫室大棚,利用清潔能源進行蔬菜、農作物的種植,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環境,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農村能源結構在不斷優化,目前,農村能源短缺問題已經得以解決,并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新能源發展模式。這就要求在新環境下,農村能源生態環境工程構建要結合農村資源稟賦現狀,選擇合適的能源結構。本節主要對我國農村當前主要的生態能源模式展開論述。
清潔能源產業化模式主要是以清潔能源為依托形成的產業體系,既實現了鄉村能源結構的升級優化,又帶動了鄉村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適應了新環境下農村能源生態環境工程模式發展需求。例如,桑植縣擁有豐富的資源,為了實現能源生態工程體系發展需求,桑植縣結合自身能源特征,以生物資源、水資源為核心,打造綠色能源示范縣,當前,該縣建立了近50處水電站,總裝機近15萬kW,同時開發沼氣資源,滿足近3.2萬戶居民需求,并在全縣構建了50余個沼氣能源服務點,為全縣440余個行政村提供能源服務[3-4]。此外,在技術推動下,該縣還加大了太陽能熱水器、生物質復合爐的推廣力度,構建了以長潭村為核心的新能源示范村;同時,該縣積極推進太陽能、水能項目建設,積極打造綠色能源體系,改善農村能源環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當前,該縣已經與武漢凱迪等能源公司合作,預計投入30余億元,構建百萬畝能源林、生物質能電廠等能源項目。
太陽能、風能資源在我國沿海、北方等部分區域較為集中,新環境下農村生態環境能源工程體系構建可以積極借助這一模式,發揮太陽能、風能這些清潔能源的優勢,以此提升農村能源結構。例如,崇明縣作為一個海島,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優勢,在全域范圍內積極構建清潔能源。目前崇明縣風電裝機總規模已經超過2萬kW,太陽能、風能路燈超過千盞,構建長興島風電場,完成并網發電。同時,崇明縣還加快了綠色能源整體規劃步伐,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農村能源體系。科技發展下,太陽能已經成為農村能源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國家補貼等政策的推動下,太陽能路燈、太陽能光伏在農村較為常見,也為農村能源結構的優化奠定了基礎。
農村主要以農業為主,這使得農業生產中產生了諸多農業廢棄物,如果合理利用則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污染,提高廢棄物資源的重新利用,若利用不當,不僅會污染農村環境,還會制約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構建以農林廢棄物為主的能源模式尤為重要。例如,五原縣在農村能源生態體系構建方面,就形成了以農林廢棄物為主的生態能源工程模式。五原縣土地遼闊,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以黃河水作為灌溉,經濟作物以葵花、甜菜等為主,而且也是我國有名的“葵花之鄉”,全國20%的葵花子來源于此[5]。該縣擁有農林廢棄物成形燃料工程以及甜高粱渣沼氣工程兩大項目,項目投資規模高達12億元,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不低于80%,有效實現了該區域廢棄資源的再利用,也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能源生態模式。
除了以上幾種主要模式外,新環境下,我國農村能源生態環境工程還有其他類型的模式,比如沿海灘涂風電模式、生物質能能源模式等。對于農村而言,在能源生態工程模式構建前,需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結合農村特點制定具體策略。
新環境下,我國確立了“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經濟、環境、文化、治理等實現鄉村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作為農村地區,必須要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樹立新能源發展理念,構建適合農村發展的生態能源模式。首先,農村能源建設離不開高層的扶持與推動,要形成以縣級為主的農村生態能源發展模式,地方政府要做好區域資源的統籌規劃,結合鄉村能源特征構建合適的能源生態模式。同時,不斷拓展能源生態模式,挖掘能源優勢,做好沼氣、太陽能的合理開發與利用,逐漸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沼氣、太陽能等清潔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且要利用政策優勢,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參與到農村能源生態環境工程的構建當中。
農村能源生態環境工程的構建離不開資金、技術的扶持,想要實現農村能源結構的升級優化,就必須要加大農村能源生態環境投入力度[6]。其一,要加大農村能源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農村能源生態工程構建離不開技術支撐,尤其是農村,以農業種植為主,小麥、玉米、大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因此要積極引進秸稈生物氣化技術,做好農業廢棄物的有效利用,同時也要積極引入太陽能、沼氣等技術,提高能源建設效率與質量,降低能源利用成本,為農村居民提供更為便利的能源服務;其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農村生態能源工程的構建離不開資金支撐,農村自身資金有限,自行開展能源升級較為緩慢而且比較被動,這種情況下就要加大政府財政資金的扶持,或者利用政府政策、稅收等措施吸引社會資本向農村能源建設領域流轉。在社會投資中,要秉承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理念,這樣才能激發投資者的參與積極性。具體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首先,要打造能源生態工程典范項目,通過典型項目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其中;其次,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選擇一些國家扶持、補助的能源生態項目,有效緩解資金不足問題;再次,構建完善的投資收益機制,做好投資宣傳推廣工作,只有讓公眾了解到投資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社會資本流轉其中。此外,需要完善農村生態能源服務水平,畢竟生態能源工程模式構建中,投入較大的技術、設備,這些需要定期維護與修理,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服務,因此,要建立長久服務機制,及時解決農村生態能源工程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新環境下,必須要緊跟國家政策規范,做好科學布局,通過能源生態工程構建有效解決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營造良好的農村生態宜居環境,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首先,農村能源建設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畢竟區域不同,對應的資源稟賦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在農村建設中結合農村現狀,選擇合適的農村資源生態模式[7]。同時,要做好相應的技術扶持工作,比如以農林種植為主的區域,要注重節柴爐、沼氣等方面的建設,對于光照充足、風力充足的農村地區,要加大風力發電、光照發電等設備、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其次,農村能源生態工程模式構建,必須要樹立生態發展理念,通過能源模式的優化更好地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這樣才能實現能源生態工程的長遠發展。比如,要加大生態養殖業的探索,做好沼氣池項目的建設,構建農業生態體系,真正實現農業廢舊資源的合理利用。這樣才能在實現農村資源結構優化的同時,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甚至帶動農村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新環境下,國家致力于鄉村經濟的發展,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為農村能源生態環境模式構建提供了堅實保障,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國家通過政策、財政等方式積極推動鄉村環境的美化,積極打造現代化農村。當然,農村能源生態環境模式構建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畢竟,農村資源稟賦存在較大差異,這就要求在能源生態工程構建中要從鄉村現狀入手,選擇合適的能源生態發展模式。本文在對當前幾種主要農村能源生態模式介紹的基礎上,從樹立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理念、增強農村能源生態環境投入力度、科學布局解決農業污染問題等方面提出了構建策略,希望能夠為農村能源生態工程模式的順利建設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