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潔,張振焱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紅廉文化即是紅色文化廉政思想。紅廉文化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經驗與精神財富[1],是中國的傳統廉潔文化與一定的時代特征相融合,有其深遠的影響力與強大的號召力。
大別山地區早在《左傳》《尚書·禹貢》中已有記載,蘇軾也曾感嘆大別山信陽地區:“生斯土者,往往多稟清氣,具風骨之士,不可謂非山水之有靈也! ”
紅色鄂豫皖,清風大別山。大別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歷來為兵家逐鹿中原必爭之戰略要地,為紅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革命斗爭的戰場,確定了革命的戰略地位[2]。大別山更是被稱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以“紅”為底色的大別山,在革命年代有200 多萬人參軍參戰,它先后誕生了紅一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走出了徐海東、王樹聲、許世友等469 位開國將領。
大別山紅廉文化的提出,離不開紅軍戰士始終保持堅定的革命信念不動搖,離不開廣大共產黨員始終密切聯系群眾、廉潔奉公、艱苦樸素、無畏犧牲的精神,這些都為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鑄穩了根基,夯實了基礎。
大別風骨,清峻獨立。大別山紅廉文化具備多種特征,其中包含獨特的區位性、英勇的革命性、豐富的多樣性。獨特的區位性:大別山雄踞于鄂、豫、皖三省邊區,歷來為兵家逐鹿中原之地,在建黨和大革命時期就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三省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英勇的革命性: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鑄穩了大別山紅廉文化英勇革命性的根基,從1955年至1964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就有570 人,占當時全國將軍總數的35.5%,紅安、金寨、大悟、新縣、六安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3];豐富的多樣性:大別山豐富的紅廉文化資源為其多樣性夯實了基礎。如紅廉文化書籍、紅廉文化影視、紅廉文化歌曲、紅廉文化故事等,都為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發展鑄穩了根基。
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形態分為兩種,即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二者相輔相成。
物質形態是指革命時期大別山軍民大刀長矛與敵人浴血奮戰的過程中所保留下來的地方與場所,或能以客觀真實的形態展現的實物,如: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先烈故居、文獻手跡等。大別山紅廉文化物質形態資源豐富,就信陽來說,普查出革命遺址700 余處,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遺)址、人物活動紀念地448 個,革命領導人故(舊)居166處,著名烈士墓地(園)73 處,革命紀念館6 個,其他遺址16 處。
非物質形態包含兩個維度:一是在革命戰爭中逐漸形成的大別山精神,即“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先鋒”;二是以歌謠、影視、戲曲等形式展現的大別山非物質資源財富,如歌謠《八月桂花遍地開》、影視《挺進大別山》等,這些不僅僅是大別山紅廉文化豐富的精神資源,更是大別山紅廉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為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夯實了基礎。
大別山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大別山紅廉文化的發展,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大別山地區的自然環境。大別山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大型連片山區之一,東延霍山和張八嶺,西接桐柏山,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高峰多且便于貫通,其地形利于軍事戰斗,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大別山獨特的地域特點與長期革命斗爭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土壤,可攻可守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地理前提。大別山積極利用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加強了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交流合作,充分實現資源共享,為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
大別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和紅色精神遺留,紅色資源眾多,分布廣泛。以信陽市為例,二區八縣都有革命遺址遺跡的分布,如浉河區的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平橋區信陽紅軍橋;固始縣紅軍攻克三河尖戰斗遺址、固始縣蘇維埃政府遺址;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許世友將軍紀念館;光山縣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商城縣赤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金剛臺紅軍洞群;息縣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羅山縣何家沖紀念園;潢川縣紅色精神園;淮濱縣玉皇廟革命紀念地。紅色資源的豐富,為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大別山作為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進程中堅持時間最長的革命老區,面臨著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三次來到紅安、金寨、新縣大別山革命老區考察,明確提出要傳承好紅色基因、弘揚革命老區的精神,明確指出:“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4]
國務院《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的批復》《國務院關于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批復》《“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件的頒布,給大別山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給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鑄穩了根基。
提升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必須切實提高對大別山紅廉文化高水平專業人才的認識。建設大別山紅廉文化專兼職相結合的高水平專業人才隊伍,提高專業人才的專業技能與知識水平,繼續深挖大別山紅廉文化,整理大別山紅廉文化史料,解說大別山紅廉文化,創編大別山紅廉文化題材作品等。除此之外,建設大別山紅廉文化人才合作交流機制,實現人才互通互享,進一步推動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
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主要集中于組織參觀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傳播方式主要以當地政府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為主導,如教育基地各級相關紅色文化網站、報紙期刊、書籍、電視廣播等,但傳播方式相對單一,應加強“大別山紅廉文化+”傳播合力模式,形成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并注重大別山紅廉文化在社交平臺中的大眾、群體、人際中的傳播。
大別山紅廉文化傳播內容應至少有“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三種表達方式[5]。然而,目前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主要采用“政治話語”的表達方式,提升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應加強“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發展。如加強“學術話語”,應鼓勵大別山紅廉文化相關期刊、書籍的出版與發行;加強“大眾話語”,應以開放的姿態,鼓勵普通個體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大別山紅廉文化,為提升大別山紅廉文化傳播的多樣化打下堅實基礎。
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范圍不足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區域廣度,傳播影響力不足;二是受眾群體,年齡相差較大。
基于區域廣度傳播影響力來說,大別山地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是中國12 個重點紅色基地區域之一,是“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但大別山紅廉文化較少被人關注,傳播輻射力、影響力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例如蘊含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影視劇《杜鵑花飛》知名度較低,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傳唱度不高,都顯示出大別山紅廉文化傳播影響力不足。
基于受眾群體傳播范圍不足來說,受眾群體年齡相差較大。較為單一的傳播方式,對吸引年輕受眾群體來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為提升大別山紅廉文化在年輕受眾群體中的傳播,應加強大別山紅廉文化與年輕受眾的聯系,活躍大別山紅廉文化傳播的新血液、新力量。
大別山區各地政府關于紅色文化展開的合作越來越多,鄂、豫、皖三省的大別山市縣不斷加強戰略合作,簽署系列合作協議,合作領域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合作框架逐漸建立起來[6]。
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應繼續堅持以政府主導為導向,對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進行統籌的規劃。鄂、豫、皖三省作為鄂豫皖蘇區所在地、“大別山精神”的誕生地,共擁一座山、同舉一面旗,更有責任、更有義務、更有使命帶頭傳承弘揚好“大別山精神”[7]。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貫徹落實《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擴大區域聯動,鄂豫皖三省政府應加大力度出臺相關政策,并制定良好的發展規劃。
政府應與各級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門緊密聯系,資源共享,提高合作成效,構建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承者、發揚者、傳播者。
“紅色故事”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科學性、先進性特征的無產階級文化的重要呈現[8]。講好紅色故事與大別山紅廉文化傳播息息相關。大別山紅廉文化中蘊含豐富的紅色故事,“28年紅旗不倒”“千里躍進大別山”等經典革命戰事,是大別山精神的經典宣傳案例。為進一步提升大別山紅廉文化的有效傳播,我們應當深挖大別山紅廉文化中所蘊含的英雄、烈士的英勇事跡,真正做到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在講好紅色故事的基礎上,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要不斷地創新傳播方式,轉變單一傳播理念和策略,采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協作的原則,利用好社交網絡媒體渠道,讓帶有情感的大別山紅色故事廣泛傳播,多元化展示紅廉大別山。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南京軍區時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大別山區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紅色文化的一部分,其蘊含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為紅廉文化提供了源頭活水,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專欄2“跨區域特色旅游功能區和國家旅游風景道布局”中指出發展“大別山紅色旅游區”(見圖1),這也證明大別山紅色旅游資源的豐富。
圖1 大別山紅色旅游區
提升大別山紅廉文化的傳播力,要推動區域間資源共享,形成紅色旅游路線,并充分利用信陽紅色資源中所蘊含的大別山紅廉文化,進一步推動“紅廉文化+紅色旅游”,形成傳播力合力,為提升大別山紅廉文化傳播輻射力鑄穩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