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昱
(南昌理工學院,江西南昌 330006)
文化產業是文化藝術存在的基礎形態,文化藝術享受能力作為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的能力,在文化產業運作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藝術享受是指對精神文藝類產品與服務的欣賞與使用,在具體層面上,可將其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包含文化娛樂、藝術欣賞、教育培訓等方面。文化資本則是指在文化生產場域中的勞動積累,強調文化資源與文化能力所具有的資本性質,與享受品味與享受習慣緊密相關。而社會階層不僅可作為文化資本的累積成果,也能在一定方面預測大眾的文化藝術享受行為。近年來,隨著國家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國民越來越重視社會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文化藝術表演在文化產業中的比重上升,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文化藝術團體為了吸引國民觀看文化藝術演出推出了部分優惠活動。但是現階段國民觀看文化藝術演出的次數依然較少,換句話說,國民的文化藝術享受能力依然較低。在這個社會背景下,為了提高國民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研究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一些改善和提升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策略,對于提高大眾文化藝術需求、促進文藝市場繁榮具有積極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柳泰健和張基范把文化定義為內部感情及觀念的審美表現[1]。另外,文化經常被用于表達內心感情的行為或結果的藝術和概念。樸恩熙和崔慧京的研究表明過去僅將歌劇、音樂、文化、歷史建筑等純文化藝術稱為文化藝術,這種觀點與將文化藝術視為原本高雅、高檔享受的精英主義有關。但是最近成濟煥的研究顯示,除了純文化藝術以外,一般都是以大眾文化藝術為概念來看文化藝術[2]。純文化藝術包括戲劇、古典音樂、音樂劇、舞蹈、美術展覽、文學、傳統藝術等,大眾文化藝術包括電影、演唱會、大眾音樂、電視等。
柳泰健認為文化藝術由藝術家或制作人生產(創作)并流通(演出、展示),最后由消費者消費(享受),文化藝術享受可以說是這一過程中的最后階段。成濟煥表明文化藝術享受受到文化環境、體驗、教育等后天獲得的個人喜好及偏好影響。大眾文化藝術不需要特別的教育或訓練也可以享受,其原因是大眾文化藝術在特定地區及社會環境中形成,添加了引起該地區或那個時代很多人共鳴的要素的文化藝術風格。
相反,純文化藝術是由后天文化教育和體驗所培養的,這種教育及體驗被概念化,根據Bourdieu的說法,文化藝術享受的水平根據文化資本的積累程度而有所不同,這種差異不僅存在于社會階級之間,還存在于同一社會階級內部。即,即使經濟、社會地位相同,根據文化資本的積累水平,文化藝術享受的差異也會顯現出來。
樸恩熙和崔慧京的研究表明根據包括教育水平和文化藝術教育經驗在內的文化資本的不同,文化藝術享受的形態也有所差異。包括文化教育和文化藝術活動在內的文化資本越多,文化藝術享受的程度和文化費用支出越高,文化資本越多,就越喜歡高雅文化或高雅文化藝術。孫進的研究表明為了培養大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需要參加與藝術活動相關的社團。Kraykamp 對影響文化藝術享受的因素進行了研究,每項研究都選定多種因素,分析其影響力,但主要提及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取向、收入、價格、教育水平、地理區域等[3]。這些因素可以分為文化藝術享受的人固有的個人特點和他們居住的地區的特點。
基于市場導向,需求對生產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文化藝術享受需求的勢頭必然會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功能在于,文化藝術享受直接或間接地加速文化資本的積累。
首先,文化藝術享受需求直接生成文化資本,促進文化產業擴大再生產。文化藝術享受需求是文化產業利潤的來源,經營者必須想方設法吸引大眾來實現盈利,由此將利潤中的部分作為資本再次投入進經營中,用以擴大規模、增加種類等。此外,文化藝術享受需求產生的利潤也是吸引投資的必要條件,投資是利潤以外的又一重要資本來源,而這種來源同樣也是建立在良好利潤基礎上的[4]。所以,無論是吸引投資還是增加投資,都必須有一定利潤作為保證,而需求則是利潤的源泉所在,因此文化藝術享受需求是文化資本的直接來源。
其次,文化藝術享受需求間接決定文化資本的投資方向,引導文化產業結構與業態調整。經營者要吸引消費者,必須投其所好,把握市場導向與消費趨勢。所以,其市場的動態行情對于文化資本投資具有很大影響。即便決定者是投資人,但投資人的投資行為是建立在分析文化藝術享受需求情況與判斷文化藝術消費趨勢上的,因此需求對于資本投資具有間接的決定作用[5]。這種作用,其本質是一種導向作用,正是這種需求對于投資的導向作用,引導著文化產業結構與業態調整。也只有當文化產業結構與業態調整到適應當前文化藝術享受需求態勢,與文化藝術消費市場的變化同步時,方能不斷擴大市場規模,不斷催化文化資本投資,催旺文化資本市場。
從本質上看,文化產業鏈的內核是“文化藝術+”需求鏈,即文化藝術相關產業需求鏈,是文化藝術享受需求的延伸與升級,不斷加速文化資本積累,造就了文化產業鏈的不斷延伸與升級。
文化資本包括三種形式:(1)具體形式,以肉體或精神持久的“性情”形式存在,例如審美、需求、享受等;(2)客觀形式,例如書籍、作品等;(3)體制形式,以學歷為典型呈現方式,代表了社會權力體系的認可。目前學界主要以具體形式和體制形式的文化資本為切入點來研究其對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影響作用。
許植和尹秀英的研究表明影響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第一個因素是收入及職業(收入創造源),即經濟資本[6]。以產品為例,收入對消費產生正向的影響,文化藝術也是產品的一種。但是文化藝術同時產生機會費用,是負向效果,所以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帶動文化藝術享受的增加。也就是說,收入作為勞動的代價,為了增加收入,必須增加勞動時間,然而,這種形式最終會導致業余時間的減少,文化藝術享受也會減少。金瑞容和金惠善的研究表明,收入正向效果大于機會成本負向效果。即,家庭收入高、從事高收入專門職業的人比不從事職業的人更傾向于文化藝術享受。但成濟煥認為,如果將文化藝術分為純文化藝術和大眾文化藝術,則多少會出現混雜(mixed)的結論。一方面,以純文化藝術為例,經濟資本對文化藝術享受產生正向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大眾文化方面,有研究認為收入對文化藝術享受產生正向的影響。
影響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第二個因素是人口統計學因素,其中包括性別、年齡、結婚與否及家庭構成類型等。綜合現有研究的分析結果來看,第一,鄭光浩和崔秉久的研究表明女性文化藝術享受水平比男性高,而且未來文化藝術活動費支出意向較高。對于其原因,尹大植等表示,女性平時利用閑暇時間比男性多,因此白天觀看文化藝術表演或參與文化藝術教育的機會較多。第二,年齡越大文化藝術享受就越少,但年齡越小,通過網絡等接觸文化藝術相關信息的次數越多,因此可以理解為文化藝術享受的程度越高[7]。但是文化藝術中純文化藝術對年齡所產生的影響力是混合的結果,其原因包括:第一,為了享受純文化藝術,需要一定程度的收入,比起20 多歲,30 歲以上的上班族在經濟上更加從容,因此可以享受高雅文化藝術;第二,在形成文化資本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的文化藝術講座聽課率,40 多歲的人比其他年齡段的人聽課的比例更高,所以可以說他們對高雅文化藝術的好感度很高;第三,以收入為支撐的老年人群與青年及中年人群相比,閑暇時間相對較多,因此老年人群在純文化藝術方面的享受反而會增加。
另外,包括結婚與否、家庭成員數量在內的家庭構成類型會對文化藝術享受產生影響,特別是已婚者,是否養育子女將成為文化藝術享受的重要決定因素。許植和尹秀英的研究結果顯示未婚者或已婚者的家庭成員數量越少,對文化藝術的觀看和活動的參與程度越高,享受文化藝術的機會就越多。此外,許志正和崔麥貞的研究表明已婚者中是否有學齡前兒童也會產生影響。這可以解釋為,未婚人士或已婚人士沒有6 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其經濟和時間負擔低于其他人士。
個人居住地的地區特性是影響文化藝術享受的重要因素。許志正和崔麥貞通過比較大城市地區和農村、漁村地區的文化費用支出、文化藝術演出觀看次數及業余活動時間等,發現大城市地區的文化藝術享受程度比農村和漁村地區更高。即使個人教育或收入水平等個人特點相同,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機會和今后參與意向也存在差異。這可以解釋為不同地區文化服務設施的數量和質量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對地區居民的文化藝術享受產生了影響。也就是說,大城市地區與農村、漁村地區相比,不僅文化藝術相關設施多,文化藝術教育機會也多,因此大城市地區的居民比沒有文化藝術設施的居民們享受文化藝術的機會更多。
文化服務主要由各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政府職能機構提供,具體可用流通人數、文化事業費、觀演人次等指標進行衡量。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文化服務的提高可能對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促進作用不顯著,甚至還會產生一定的擠出作用,這種擠出作用與大眾自身的文化藝術享受需求水平緊密相關[8]。但從長遠角度審視,文化服務能夠通過提升區域文化氛圍與個體文化藝術素養的形式,強化大眾較高層次的文化藝術享受能力。文化財政支出對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積極作用會受到支出方向與支出形式等因素的影響,更精準的扶持方式能夠大大提升成果轉化率。除了文化服務以外,政府還通過對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端進行補貼、向大眾發放文化藝術惠民卷等一系列精準財政投入來支持大眾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提高。
首先,呼吁政府給國民提供一個較好的文化藝術氛圍,在提高國民收入的同時也應給國民提供一定的休閑時間來享受文化生活;其次,文化藝術團應為各收入層和職業的受眾創作符合各種受眾口味的文化藝術作品,為從事非專業性職業的觀眾創作符合他們口味的文化藝術作品。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文化藝術團精心制作的情況下,各種受眾對文化藝術作品的興趣會明顯提高,從而文化藝術享受能力也會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外,還要縮小城市地區和農村、漁村地區文化服務設施的數量和質量上的差距[9]。首先,呼吁政府增加農、漁村文化服務設施的數量并提高其質量;其次,呼吁文化藝術團增加去農、漁村進行文化藝術傳播的次數,為農、漁村受眾提供符合其口味的文化藝術作品。服務設施數量和質量的提升,以及文化藝術團傳播文化次數的增加,會增加農、漁村受眾欣賞文化藝術的機會,自然其文化藝術享受能力也會隨之大幅度得到提高。
呼吁政府給各種性別、年齡、結婚狀態及家庭構成類型的國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政策保障,從根本上提升其文化藝術享受能力。文化藝術團應平衡男女接受文化藝術的機會,針對男性受眾應適當創作符合其口味的文化藝術作品。為讓每個年齡階段的受眾都有文化藝術享受的機會,文化藝術團應關注每個年齡階段的需求,針對兒童和學生受眾群體,應創作符合其年齡階段的文化藝術作品,使其增加進入劇場接觸文化藝術的機會,并為其設立兒童票和學生票。另外,文化藝術團應為已婚和有學齡前兒童的受眾,增加一些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文化藝術作品。如果政府政策和文化藝術團能夠滿足各類受眾的需要,那么享受文化藝術的受眾人數會大幅上升,會有更多的人有機會享受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享受能力會得到提高。
只有納入生產消費的經濟循環體系內,文化藝術資源才能滿足大眾生存發展的需求,并獲得可持續的支持與保障。由此產生的文化藝術資源包括滿足文化藝術享受需求的各類文化藝術消費資源。此類資源最顯著的特點可概括為:(1)文化藝術享受需求與生產生活實用需求相契合;(2)文化藝術形態與新技術的創新發展相契合;(3)文化藝術實踐與商業行為相契合。在技術生成特點方面,文化藝術資源均無法離開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人們依托虛擬現實技術,建構起虛擬與現實緊密結合的資源傳播平臺,最大限度地促進了文化藝術資源的生成傳播,同時也成就了此類資源占據整個文化藝術享受需求市場的主體地位。例如青年追捧的大型線上游戲項目,就是依托數字影像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發展而起的新成果,已逐步形成了新的產業。這種全新的文化藝術享受形式以其強大的互動性創造了虛擬現實世界,使用戶能夠參與進敘事創造過程,自主推動故事發展,在虛擬中實現情感宣泄與欲望滿足,從而獲得感性上的享受快感[10]。這即是技術應用與文化藝術享受需求急速融合的典型案例,人們可以在虛擬活動共生中更好地享受生活。基于需求實現而言,這類文化藝術資源與個體的文化藝術需求密不可分。
綜上所述,文化藝術是高雅藝術和大眾藝術的綜合體,觀眾的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文化資本、經濟資本、人口因素、地區特性以及文化服務等。這些方面是影響文化藝術享受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想要提高觀眾的文化藝術享受能力就需要對這些方面加以關注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