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大學 屠 帆 孫佳駿
202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樣本。《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 年)》提出,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夯實共同富裕的產業基礎,爭創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建設一批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和“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一切生產活動的載體,其配置方式無疑決定了一個地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的發展方向和創新潛力,提高土地要素利用水平和產出能力是著力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環節之一。
2008到2018年,中國制造業占GDP比重從32%一度下降到29%,國際競爭壓力攀升,制造業發展的土地要素成本明顯上揚,2012至2019 年間,中國大中城市的工業用地掛牌均價平均累計上漲13.6%。從浙江來看,2019 年工業用地畝均工業產值略高于江蘇,但與上海和廣東還存在明顯差距。
在這一背景下,分析浙江省工業用地配置、利用效率的演變和空間分異對推動浙江省工業經濟更高質量發展以及國土空間合理規劃有重要意義。本文以2009—2021 年浙江省新增工業用地為對象,結合各省市歷年統計數據,分析工業用地規模、價格、效率、行業的變化與空間格局,揭示浙江省工業用地出讓的時空演化特征,以期為浙江省工業經濟發展和土地優化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定量分析支持。
浙江省工業用地出讓總量在全國各省市中居前,僅次于山東和江蘇。2009—2015 年浙江總出讓面積僅為同期山東和江蘇的48%和58%,而2016 年后差距縮小,2016—2019 年浙江總出讓面積達到同期山東和江蘇的79%和67%。
工業用地出讓規模呈現雙峰型特征,與經濟增長率趨勢較符,波動幅度小于同期GDP 增長率波動。以2015 年為界劃分為兩個周期。
1.2009—2015 年為第一周期,伴隨著2008 年經濟危機后的復蘇,政府的“4 萬億投資”以及寬松的土地供應政策,土地市場回暖,交易量攀升,于2010 年達到出讓規模的最高值。之后受到宏觀經濟影響,工業用地出讓規模在2015年進入低谷。
2.2016—2021年進入第二周期,并尚未結束。2014 年國家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土地市場逐步回暖,工業用地出讓規模從2015 年的最低值上升,至2018 年達到第二個小高峰,但較前一周期峰值水平下降了17%。2020 年初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浙江省工業用地出讓規模的影響不大。浙江省開啟制造業新一輪騰籠換鳥攻堅計劃,明確規定工業用地出讓規模不得低于國有建設用地的30%,與2019 年相比,2020 年、2021 年兩年工業用地出讓總規模穩中有升。
浙江省工業地價在全國處于高位。2019 年、2020 年 和2021 年 的工業用地均價分別為37.3 萬元/畝、41.2萬元/畝、41.3萬元/畝。在2009—2019 年間,浙江省工業地價水平及增速均高于江蘇、山東、福建,僅次于上海和廣東。上海市工業地價水平最高,2019 年地價為137 萬元/畝,2019 年地價幾乎為2009 年的5 倍,且地價增速最快,年均增長率為16.2%;廣東省僅次于上海市,2019 年工業地價為56 萬元/畝,年均增長率為13.6%。
省會杭州工業用地占比波動性下降,從2009 年占比15%,為全省第一,下降到2021 年的9%,在全省比重已低于甬嘉湖。紹興市工業用地全省占比也明顯下降,從2009年的13%下降到2021 年的9%。在杭紹兩地工業用地占比下降同時,湖州工業用地出讓占全省比重逐年上漲,2021 年占比達15%。甬嘉兩地出讓面積穩中有升,與湖州居省內前三。工業用地出讓規模占比變化反映了上海都市圈幅射影響、工業用地選址對交通可達性和便利性的需要以及工業用地發展空間的影響。麗水、衢州兩地由于受到都市圈輻射影響較弱,兩地工業用地出讓面積占全省比重最低,合計占比約10%。
2009—2020 年間,浙江省內工業用地平均產出強度最高的為杭州市,為產出強度最低的麗水市的兩倍以上。下圖顯示各地市工業用地產出強度基本保持增長態勢,其中寧波市產出強度增長最快,年均增長率為5%,且其產出強度與杭州市的差距逐漸減小。溫州市與舟山市的產出強度分別在2013 年和2016年下降,后又緩慢上升。其余六市的產出強度均呈上升趨勢,增長率從高至低分別為嘉興(70%)、湖州(60%)、臺州(41%)、紹興(40%)、金華(36%)和(衢州7%)。

▲各市工業用地產出強度(萬元/畝)
供應規模在空間上表現為先擴散后收斂,重心變化與經濟社會空間格局變化相符。標準差橢圓及分布重心觀察工業用地出讓的空間走勢表明標準差橢圓的覆蓋范圍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中部的金華、紹興,北部的杭州、嘉興、湖州,以及東部的寧波。2009—2020 期間,三個階段的新增工業用地點的標準差橢圓面積依次為4.2、4.3 和4.5,反映了工業用地的供應規模經歷了從收斂到擴散的過程。三個時段的橢圓扁率依次為0.24、1.45、0.19,方向性呈從東北-西南走向。工業用地供應重心總體的向北偏移反映出工業用地出讓各區域占比呈現由浙江西南區域占比下降,而浙江北部區域,尤其是嘉興、湖州出讓占比上升。
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工業出讓地價區域差異明顯,高地價區域是低價區域的2 倍以上,且在2016 年后區域地價排序出現較大變動,呈現明顯的兩階段特征。
1.2009—2016年間,溫州市為地價高值區域,工業用地均價為41.0 萬元/畝,為浙江省內各地市工業地價最高值區域,其次為寧波和臺州,工業地價分別為30.6 萬元/畝和30.2 萬元/畝,杭州、紹興、嘉興、金華、舟山五市并列為第三層次,土地均價基本在20.5~25.1 萬元/畝;湖州、麗水、衢州三市歸為工業地價低值區域,均不超過20.0萬元/畝。
2.2016年后,杭州、金華、舟山增速最快,年均增速分別為8%、12%和14%,全省工業地價區域排序較前一階段有較大調整。杭州、臺州、溫州三市同為地價高值區域,均價分別為47.4 萬元/畝、45.0 萬元/畝和44.2 萬元/畝,其次為寧波和金華,工業均價分別40.7 萬元/畝和39.4 萬元/畝,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四地土地均價在32.7~34.7 萬元/畝范圍內,并列為第三層次,麗水、衢州為地價低值區域。
3.2018—2021 年間,較多地市均出現了明顯的地價上升后急速下降的態勢,表明工業地價在連續多年的上升后進入了明顯的調整階段,如杭州、寧波、臺州和湖州。
工業地價梯度存在空間異質性,表現在部分區域中,在同一地級市范圍內縣域間地價變化差異較大,也有些區域內地價梯度不明顯,地價分布較平均。前者典型區域如金華,2020 年金華市內東陽、磐安地價較低,區間僅在58~292 元/平方米,而金華永康的地價區間則在2868~6569 元/平方米。在寧波象山縣、寧海縣,臺州三門縣等地,地價較低,與寧波市區、臺州市區有較大差距。后者如寧波市區,臺州溫嶺,溫州瑞安等地,地價峰值區域呈大面積塊狀分布,區域內地價差異較小。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 4754-2017)進行分行業統計,2009—2021 年浙江省新增工業用地出讓占比最大的為通用和金屬制品業,分別占比12%和9%。
汽車、計算機、醫藥和電氣制造業的比重不斷增長,塑料橡膠、紡織服裝和金屬制品業的規模逐漸減少。電氣機械、計算機相關行業近幾年規模擴張較快,增長率分別為33%和319%。汽車制造業工業用地在2009 年僅占3%,而到了2021 年占全省的8%,出讓面積增長了33%;醫藥制造業用地的占比也從2009 年的1%增加到了2021 年的3%;而金屬制品業雖然在總量上僅次于通用設備制造業,但是其全省占比不斷減少,從11%下降到6%。另外紡織服裝業的出讓面積在研究期內分別下降了60%。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浙江省在保持設備制造行業主導的同時,新增工業用地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
計算機相關行業主要出讓在杭州、嘉興、紹興等地,且集中程度明顯。2009—2015 年,計算機等相關行業在杭州、嘉興分布較為集中,區位熵均為1.4。2016—2021 年間,計算機行業在杭州和嘉興的區位熵分別提高到了2.2 和1.9,紹興和金華的計算機相關行業的區位熵業也均增加到了1.5。
從傳統意義上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到近年來新興的新能源汽車,汽車制造主要分布在杭州、寧波以及臺州等地。2009—2015 年,汽車制造業在三地的區位熵分別為1.9、1.4 和1.8;2016—2021 年,汽車制造業有從杭州(0.9)、臺州(1.4)向寧波(3.1)集中的趨勢。
近年來,生物醫藥蓬勃發展,2009—2015 年,醫藥制造業相關工業用地主要受讓在紹興(4.2)、臺州(2.6)、杭州(2.0)和麗水(1.7);而在研究期后半段內,醫藥制造相關用地在紹興(5.7)、臺州(3.1)、杭州(2.5)更趨集中。
鐵路、船舶等運輸設備制造業和石油、煤炭等能源加工業等吞吐量高,運輸量大的行業,更傾向于分布在交通便利的港口碼頭處,而寧波-舟山港具備突出的港口區位優勢,鐵路、船舶等運輸設備制造業在舟山市的區位熵在2009—2015年為10.3,另外石油、煤炭等能源加工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在舟山的區位熵分別從2009—2015 年的1.98 和0 增長到了2016—2021 年的22.2 和11.3,說明大宗貨物及石化能源行業選址對港口的依賴性。
作為浙江傳統支柱產業的紡織服裝、化纖制造,加大了產業布局調整,部分企業向省外加大產業轉移,同時省內區域集中化趨勢明顯。如2009—2015 紡織服裝業和化纖制造業在杭紹湖嘉等地均有集中分布,而2016 年后,則更向紹興和嘉興集中發展,如紡織服裝業在紹興的區位熵為2.6,化纖制造業在嘉興的區位熵為2.2。
木材加工,皮革、毛皮及制鞋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則主要選址于省內綜合成本更低的麗水、衢州等地。2009—2015 年,木材加工等相關行業在麗水和衢州等區位熵分別為5.9 和4.1,皮革、皮毛及制鞋等相關行業在麗水、衢州等區位熵分別為2.5 和2.2。2016—2021 年間,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在麗衢兩地的區位熵均在3.7 左右。
電氣機械制造業在省內的發展體現出了從集聚到擴散的趨勢,2009—2015 年間,電氣等相關制造業僅在寧波(2.0)和紹興(1.9)有集中分布,而近年來,省內多地的電氣機械制造業均有專門化的發展,如嘉興(5.1)、寧波(4.7)、麗水(4.3)、湖州(3.7)、溫州(2.3)、杭州(2.2)。
2016—2021 年間,儀器儀表制造業工業地價均價最高,為798 元/平方米,其次是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品和制鞋業(783 元/平方米),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642 元/平方米)。高技術產業地價上漲明顯。根據《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制造業)統計分類目錄(2018)》,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和計算機相關行業等的工業用地均價在2020 年相較于2009 年分別增長了176%,116%,122%和69%。傳統行業地價差異較大。皮、毛制品和制鞋業,紡織服裝業,金屬制品業在最近幾年地價較高,而化學原料、化學纖維等地價仍較低,且增長較慢。

部分行業所在區位熵指數表
2009—2020 年期間,各行業中平均產出強度最高的為電氣機械制造業,年均增長率為6%。高技術行業,如醫藥、計算機、通信等相關行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行業的產出強度增長明顯,尤其是計算機等相關行業,其產出強度年均增速達8%。另外浙江省的一些傳統制造業如木材加工制品業,皮、毛制品及制鞋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行業產出強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石化能源加工、電氣機械制造等行業的產出強度呈現出波動上漲的態勢,體現了新增工業用地出讓結構優化的同時,部分傳統行業產出效率呈現有增有減的差異化演變。
本文基于2009—2021 年浙江省工業用地出讓數據,探討了工業用地時空演變,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1.工業出讓規模居全國前列,年際間變化呈雙峰型,與經濟增長趨勢波動一致。工業用地出讓金漲勢明顯,逐漸超過蘇魯粵。省內工業用地主要集中在杭甬湖嘉,四市出讓面積合計占全省51%,其中杭州、紹興工業用地在全省占比呈現下降趨勢。研究期內工業用地出讓重心總體上向北偏移,空間趨勢表現為從收斂到擴散。
2.工業用地產出效率略高于江蘇,與上海廣東還有差距。省內各地產出強度總體上漲,杭州市工業用地平均產出強度最高,寧波、溫州次之,且杭甬兩地產出強度差距逐漸減小。其余各市產出強度均呈上升態勢,但增長幅度呈現差異性。
3.工業地價逐年上漲,僅次于上海廣東。部分區域有明顯的地價梯度,如金華、杭州和寧波。溫州市工業地價最高且較為穩定,杭州、寧波、金華地價上漲較快,2018 年后部分地市出現明顯地價下降,如杭州、寧波、臺州和湖州。
4.新增工業用地以通用、專用設備制造、金屬制品、汽車制造、化學原料、紡織服裝、橡膠塑料和計算機等行業為主。工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計算機、汽車、醫藥等行業占全省比重上漲,集中化程度明顯。受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準入條件提高影響,高技術行業和部分傳統行業產出強度高、增長快;而一些傳統行業存在地價上升和產出強度下降的情況,如皮、毛制品及制鞋業,紡織服裝業,化學原料和化學纖維制造等。
結合研究結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貫徹新一輪制造業攻堅計劃,保障工業土地的供給,優化工業用地結構;二是通過增加工業用地供給,發展飛地經濟加強區域協作,控制部分區域由于產業發展空間有限而帶來的地價上漲過快趨勢;三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二級市場的發育,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再開發和再利用,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堅持工業用地出讓信息和出讓過程的透明化,在合理引導產業準入條件的前提下,適度調整出讓前置條件,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做優做強戰略新興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