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運,趙原
(1.蘇州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機械設計基礎》是面向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相融合較高的課程,既強調專業知識的實用性和綜合性,又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創新和獨立解決相關生產問題的能力[1],教學過程中主要突出對技術和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往往容易忽略學生對人文和精神素養的需求,致使學生們不清楚學習的真正目的和途徑,無法將自身優勢全面發揮出來,出現了迷茫、困惑、壓抑的抵制情緒,這對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危害。一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書育人關注的是人的全方位發展,2017年,“課程思政”被納入中央《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課程思政”的主旨:在高校專業課程中抓住思政樹德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蘊含在智能制造等新興專業知識點中的育人要素,緊緊扣住德藝雙馨的“命脈”[2-3]。在智能制造工程等相關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中,教學方法通常注重結構設計、基礎理論和制圖知識的介紹,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等“育人”的引導,在學生全方位發展方面存在欠缺,雖然“課程思政”與專業課互融觀念已廣泛被認同,但從現有的探索成果與實踐角度出發,尤其在智能制造工程等新興專業尚未形成可復制、可擴展和可開發的課程建設和完善機制。
所以,讓學生在智能制造專業課程中充分理解自己能在其中學到什么、找到什么和用到何處是關鍵,在思政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敢于面對困難失敗、敢于嘗試、敢于創新的精神,是學生未來發展道路上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傳統機械專業課一般以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為目標,很少針對學生價值觀等培養的升華和引導,無法對學生的情感意識進行滲透和引導,致使學生對學習興趣和專業學習目的產生混亂,無法正確的建立自身的前景規劃和職業道德精神。另外,智能制造工程等相關專業課程教師對課程中思政部分存在一定分歧,認為不是自己范疇內的任務,致使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效果不佳,也有一部分專業課教師較為抵觸思政教育在專業課中的占額,認為影響到了所傳授專業內容的時間比例[4]。因此,專業課老師應該轉變一下教學思路,打開自己的認知,往學生全方面發展角度出發,改變對思政元素應用于專業課的態度,確定分歧,解決分歧,將分歧作為動力,并利用相關知識將思政融入到專業課內容之中,借助于“隱性思政教育”原理,賦予內容延展性的思政融入。
在專業實踐課程中,專業課教師應當充分認識思政元素在其課程中的重要性,并使用某種途徑將思政延展性地融入到課程中[5],但是,基于目前各專業課中課程思政相關部分考核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加之學科間差異、教學場地及環境差異和專業教師群體差異,導致針對融于專業課的“課程思政”無法進行相對準確和公正的評價;另外,院部甚至學校層面“課程思政”的領導負責制及建設專項制度的不完善,也導致各部門的“課程思政”定位及分工不明確,缺乏有效的配合和針對專業課教師的培訓。而且,現階段對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的獎懲措施也為健全成熟,目前基本上是摸著石頭過河,激發不了專業課教師興趣,導致目前融入程度停滯不前,效果較為不理想。
在智能制造專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探索智能制造相關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關內容,并結合生動有趣的實例,或者實踐活動,讓學習專業課的同時,感受到思政元素的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起到正確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作用,使得學生在工作學習養成認真、勤勞、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6-7],其具體探索如圖1所示。專業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全方位發展為己任,改變現有教學模式,創新和堅決地將思政育人榮譽到專業課教學當中,通過引入實例和現場教學的方法,讓同學在學習中感受“德”“敬”等高尚道德。通過講解智能制造發展道路、智能制造根本要求和智能制造的精神理念等來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和學習現在的“工匠精神”等敢于獻身、敢于面對、敢于創新的優秀品質,形成一套有條理、有內涵、有規劃的教學路線,探索新的課程思政在專業課建設中的新道路。借助于“隱性思政教育”原理,賦予內容延展性的思政融入,自然貼切,不著痕跡,體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將思政之鹽融入到育人之湯中,培養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能適應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專業人才。

圖1 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的探索
構建學研互動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以建設機械一流學科為目標,通過教學與科研互動,采用自主性、研究型、合作式、網絡化的實驗教學模式,建立多層次、模塊化、研究型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實現了教學、科研和創新教育的融合。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開展在線課程建設,實現課程教學資源共享與視頻公開,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達到資源共享、學習自主、課程結構開放的目的[8]。
將教育教學及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放在首位,兼顧理論教育的同時,更加注重核心價值觀踐行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質量放在首位,形成完善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完善課堂中、課堂后的自檢與自查,并建立自查、自省機制,同時采用學生監督、建議和提問的互相交流體制,實現恰當的課程和教學環節考核,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使教師和學生充分融合在以思政為基礎的專業課程中,讓學生學以致用。
構建學研互動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以一流本科建設為目標,通過教學與科研互動,采用自主性、研究型、合作式、網絡化的實驗教學模式,建立多層次、模塊化、研究型的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實現教學、科研、創新教育和課程思政的融合。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開展在線課程建設,實現課程教學資源共享與視頻公開,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達到資源共享、學習自主、課程結構開放的目的。
在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加入“育人”元素,對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古訓的一種踐行[9],借助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將思政教育無聲無形地施教于學生。創新性地結合目前各校校訓精神和為國獻身事例,并兼顧好思政映射與融入點: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中國崛起的原動力(智能制造發展道路)
通過智能制造工程實例為入口,并結合航天事業英雄事跡為載體,較為溫和且自然地引出“大國工匠”精神。通過介紹具有獻身精神的工匠事跡,了解智能制造在器領域的重要性和先進性,從中領悟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失敗,并從思政角度融合剖析,讓學生們充分領悟到中國崛起源動力的具體含義,養成能吃苦、不怕失敗、能堅持、能克服的工程科學思維和理念,為學生以后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2.人民是根本,一切為人民 (智能制造的根本要求)
智能、智造的根本是什么?它的具體服務對象是什么?通過智能制造的發展歷史和智能制造將來的服務對象角度,讓學生明確技術服務于人民、用之于人民。真正讓智能制造造福于人民,而不是成為自己晉升等獲得自身利益的手段,能夠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和認同,進而產生為人民服務,服務社會、感恩社會的內在動力。讓自己的學到的專業知識變得有意義。自己也得到一定的升華與蛻變,知道自己學習為了什么,想要得到什么,用到哪里去。這就是智能制造專業學生最根本的要求之一。
3. 克服畏難,勇于挑戰 (智能制造的精神理念)
組織學生踴躍參與學科競賽,培養學生勇于挑戰、敢于嘗試的精神理念。以指導學生參與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為例:在指導學生獨立結構設計、自主改進“無碳小車”,在不斷重復的“分析-設計-調試”過程中,體驗“失敗-灰心-重拾信心-成功-自信”的心理過程,在實際中培育學生的無所畏懼、敢于創新、敢于面對的態度,讓“隱性思政教育”貫穿其中,無形中幫助學生形成踏實嚴謹、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
將“課程思政”融入智能制造類專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是實現教育價值的理性、合理的改革,對于專業課程教育者,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通過改變教學方法、理念和途徑,將思政完美不留痕跡地加入到負責的課程中,在不耽誤專業學習的基礎上,能夠促使其全方位地進行課程規劃,做到靈活施教;對于學生,能夠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中充分成長,無形中形成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正確樹立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在學習中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