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存 吳金山
摘要: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本文采用文獻綜述法,著重對自然保護區國內外現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其結論可為以后自然保護區高效管理及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管理;問題;措施
自然保護區是將一些典型特殊的自然歷史遺跡等劃出特定地理區域面積,設置專門機構并加以管理建設,作為保護資源、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但由于人類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嚴重破壞自然保護區,致使生態系統失衡。若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就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管理,做到生態環境與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鑒于自然保護區存在的重要性,本文著重對其國內外現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可為以后自然保護區管理及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1872年3月1日,美國創建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此后在歐、亞、美、非等地區,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也呈不斷增加的趨勢。其中位于世界前五的大自然保護區分別為,丹麥的格陵蘭國家公園,占地約92.7萬平方公里;馬爾代夫的查戈夫自然保護區,占地54.5萬平方公里;基里巴斯的鳳凰群島,占地約40.825萬平方公里;美國的帕帕哈瑙莫夸基亞,占地36.2萬平方公里;中國的額爾古納濕地景區,總面積為12.6萬平方公里,被稱為“亞洲第一濕地”。相對國外,我國對自然保護區類型劃分起步較晚,分類系統至今仍按照保護對象來劃分,根據標準國家環保局將其劃分為3個類別9個類型。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系統主要包括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3個部分。保護區總面積約為9415萬公頃,共有474個自然保護區,其中黑龍江省擁有45個,位居第一,四川省擁有30個,位居第二。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自然保護區的類型不斷豐富,濕地公園以及風景名勝區共916個、森林公園2948個,保護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8%以上,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8個,面積達到了94.66萬平方公里。
自然保護區為人類提供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場所,是各種生態研究的天然實驗室,便于進行連續、系統的長期觀測以及珍稀物種的繁殖、馴化的研究等,是宣傳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館。保護區中的部分地域可開展旅游活動,能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和管理是保護我國社會發展、維護經濟、生態環境的關鍵措施,不僅可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還能夠保證生態旅游業和工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使自然保護區在社會發展等方面產生較大效益。自然保護區亦有利于綠洲農業的發展,有利于人類更好地了解復雜植被類型,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于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及利用,能夠為研究野生動植物提供科學的依據。
3.1 自然保護區管理認識不足,缺乏規劃
自然保護區對社會建設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國對其管理仍存在許多漏洞。如對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意識不強,基礎設施落后,阻礙其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目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建設等各項費用尚未納入財政預算,導致開展自然保護區保護與建設工作缺少充足的經費支持。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不足。例如,現有鎮海疣螈、大頭鯉等9種野生動物沒有得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倭巖羊、白眉長臂猿等113種受到保護較少;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有光葉蕨、寬葉水韭等36種未受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天星蕨、柔毛油杉等90種僅受到保護較少。
3.2 開發、破壞現象較多
我國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某些地區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現過度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等現象。在自然保護區成立之前,當地居民利用該地的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生活用以維持生計。但是,在自然保護區成立之后,當地居民生活受到制約,導致人與自然無法和諧相處。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速度越來越快,城鄉差距逐漸縮小,個別地區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用以快速發展科技與經濟,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和生態環境。但在相關法律中,對于自然保護區違法行為的懲處較輕,罰款較少,無法較好約束違法者,規范和引導違法行為。
3.3 保護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保護區數量相對較多,在管理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沒有上升至法律體系,法律效力較低;自然保護區保護設施不完善,缺失管理目標與計劃,并且權責不明確。我國自然保護區類型眾多,涉及部門廣,不同部門對其開發管理時,由于對一些自然保護區的界定不明確,致使出現多頭管理的現象,且各部門間制約較多,各主管單位間溝通較少。因此,相互間的協調管理存在許多問題且得不到解決;缺乏獎懲制度且對保護區內原住居民沒有補償政策,導致管理人員缺失、對違法亂紀行為懲罰力度不夠、居民生產生活區域界限不清;管理工作缺乏長期實踐經驗積累,無法制定完善的保護管理機制,現行的法律法規可操作性差,管理方式缺乏創新性,突發情況無法采取高效的解決措施,故而保護工作存在局限性與低效性;不同類型的保護區保護方式不同,在進行實地管理時,地方管轄需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如人才、技術的儲備情況,但對其保護時往往困難重重。
3.4 自然保護區開發與保護的矛盾
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含義是,既可以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可為后代人創造需求提供資源。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開發存在較大的矛盾,不以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為原則,個別地區為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為由,過度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故而破壞了當地生態平衡,嚴重阻礙了可持續發展。
4.1 完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
法律是保護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措施之一,制定管理制度對有效開展自然保護區的工作具有積極作用。從根本上完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將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上升至法律體系,提高其法律效力;完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保護措施,制定相應的目標與計劃,明確管理體制權責。針對不同部門制定獨立的體制,明確自然保護區的界定及各自職能,加強溝通交流,互不制約,協調管理,避免出現多頭管理的現象;完善獎懲制度及對保護區內原住居民的補償政策,加大懲處破壞森林資源的力度,明確保護區與居民生產生活區域的界線。開展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需長期實踐經驗積累,不斷完善保護管理機制,提高現行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提倡創新管理,在突發情況下采取積極高效的解決措施;不同類型的保護區采取不同保護方式,地方管轄需考慮社會發展狀況、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等因素,加強技術人才的培養,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善不同類別的保護制度。當前我國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應以法律法規為準線,依照法律對自然保護區產生危害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同時還需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切實做好自然保護區的開發與管理工作,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劃分范圍,明確責任,充分發揮各部門的管理職能。此外,嚴懲各種違法亂紀的行為,絕不姑息,以杜絕類似行為再次發生。
4.2 提高監管力度和管理措施
國家應積極開展監管工作,堅持與信息科技相結合,加強監管力度,減少違法亂紀行為等的發生;自然保護區對經濟、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故我國需加強對其管理意識等相關方面的倡導和宣傳;利用我國現有的科學技術對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生長狀況進行監測,以更好地了解有利于其的生長環境和相關實驗研究所需;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分類管理,加強技術人才培養,做好應急方案的策劃;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自然保護區保護工作的宣傳,使人們意識到保護的重要性;需不斷加大對保護與管理的投資力度,尤其需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基于創新管理的角度,提升工作效果。
4.3 解決自然保護區開發與保護的矛盾
自然保護區主要是保護生態資源,但目前過度開發,嚴重阻礙了其保護工作的開展。我國應堅決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有關規定,堅持以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進行旅游開發,堅持可持續發展理論,依法處理好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旅游事業發展的關系,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區與旅游事業的和諧關系,推進保護區保護與旅游事業的全面發展。相關部門應該開拓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式,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我國自然保護區進行管理,認真審核開發申請許可,嚴懲違法亂紀的行為。自然保護區在多方的努力下,方能取得保護與利用的雙贏。
4.4 加大自然保護區保護宣傳和教育
對自然保護區實現更好的保護與管理,需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加強對相關工作的宣傳與教育,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具體可從3個方面進行:讓人們認識到野生動植物對于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讓人們加入到自然生態的保護中來;“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倡導少一些不少,多一些生存平等的理念;激起人們的精神追求與博愛心理,引導人們用有益的精神生活代替獵奇活動,將人們不合理改造自然的思維轉移到別處。
綜上所述,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與保護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科學地完善管理制度,對于以任何目進行的違法行為嚴懲不貸。國家應重視其相關工作,增大監管力度,實行多部門協同合作,做到互不制約,同時加大對于保護區相關工作的宣傳。不僅如此,還應重視對保護區管理相關人才的培養,引進先進技術,使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持續有效進行。
作者簡介:陳正存(1980-),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規劃設計方面的工作。
*通訊作者:吳金山(1984-),男,副教授。主要從事林木培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