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陽 牟風龍 孟新艷
摘要:指導農民合作社(包含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范發展,是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否引導農民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還關系到基層組織建設的鞏固,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搞好農民合作社尤其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是一項重要工作。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問題;規范發展
自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各地重點發展農民合作社,以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目前,棲霞市14個鎮街共有合作社達2702家,其中,包含685家黨支部領辦型合作社。棲霞市合作社經營品種和范圍涉及苗木、果業、食用菌、畜牧、養殖、旅游、農機、水利等領域。但其在發展的同時,未能一蹴而就,導致很多的問題逐漸顯現,嚴重阻礙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及發展。
1.1 認識不到位
部分合作社的社員意識不強,帶來合作水平低。主要表現是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意識在個別農民中根深蒂固,平等合作思想不強,農民合作組織和社員之間未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關系。使專業合作社的覆蓋面還比較小,參加農民合作社的農戶不多,帶動作用不明顯。
1.2 管理不規范
有的專業合作社目前存在著財務管理不規范、運行機制不夠完善、章程制度不健全和組織體系不健全、利益分配制度不夠合理、內部運行管理隨意不透明等問題,尚未真正形成“民辦、民管和民受益”的規范管理模式。
1.3 合作社品牌帶動效應不明顯,市場競爭力弱
部分果業合作社沒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標,受外來果業沖擊比較大,規模偏小,專業性不強,市場競爭力弱。
1.4 合作社人才和技術不足
由于專業性人才的缺乏,多數合作社沒有正規高等院校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新技術的推廣過程中,由于專業知識水平的限制,影響了新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應用。
1.5 服務功能弱
有些合作社的業務層次不高,能組織農戶統一購買農資并服務農戶銷售農產品的合作社不多;合作范圍小,合作組織之間的合作和跨區域合作較少。最終形成多數合作社盈利水平偏低,參與和應對市場的能力弱的局面。
棲霞市841個村目前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合作社達2702家,其中,包含685家黨支部領辦型合作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就是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合作社為載體,以強村富民為目標的一種有效機制,它能夠將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有效提升基層組織力,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發動力,進而助推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目標。因此,指導農民合作社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范發展,是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否引導農民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不僅關系到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還關系到基層組織建設的鞏固,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搞好農民合作社尤其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3.1 做好“規范”工作
一是要有完備的章程,要遵守《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充分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制定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崗位職責、收購營銷、生產管理、檔案管理、財務會計、民主管理及監督等切實可行的一套制度。二是要有良好的運行機制,按照“理事牽頭、代表牽線、分層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合作社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等機構,并按章程及各自職責認真履行,加強民主決策、管理和監督,重大事項應由合作社社員(代表)大會通過討論決定,不管社員出資多寡,在決策中都實行“一人一票”的原則,使社員平等地享受決策權。三是堅持召開成員代表大會,監事會和理事會要向成員代表大會報告業務經營、組織發展、財務收支、監督審計和盈余分配等情況。同時要有一套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設置一套財務賬表,股金及賬目要規范
3.2 做好“強化”工作
在強化合作社與現有內部成員緊密度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鞏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點就是要逐步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關系,這樣才能既兼顧短期利益,又實現長遠發展。
健全產權聯結機制。權利可分解為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財產歸誰占有、財產由誰使用、財產帶來的收益由誰享有、財產的處分由誰決定等一系列的權利關系應明確。社員的出資一定要確保到位,入股方式可以是現金入股,也可以是合作社經營中所需的土地、閑置房產等生產要素入股參加合作,總之要使成員的利益都直接與合作社的利益掛鉤,把合作社建成以產權要素為聯結的緊密型利益共同體,讓合作社成員與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體。
健全資產運營管理機制。農民專業合作社要依法獨立建賬,并為每個成員單獨設立賬戶,即我們所說的成員賬戶。要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定期將財務狀況向全體成員公布,接受全體成員的監督并實行社務公開,防止不公現象和共有財產的流失或浪費。?
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為社員提供服務和盈余按交易量(額)返還是合作社主要的利益機制。社員利用合作社的服務越多,可以實現和分享的規模收益越大,分享合作社的經營盈余越多。在分配方式上,嚴格依據法規和章程的制約,采用盈余按交易量返還的制度,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對成員實行多種形式、多個環節的分紅、讓利和返利,以期保障各成員分享更多的合作利益。
規范盈余分配應確保合作社成員必須按章程規定出資并明確盈余分配依據的出資證明和成員賬戶(記載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或交易額,記載成員的出資,公積金量化到的份額等)。?
3.3 做好“提高”工作
全面提升合作社的服務能力、競爭力和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合作社發展的立足點,要放在拓展服務領域、整合現有產業、提升產品競爭上,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聯結。
一是建設特色基地,形成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合作社的生產基地必須要有規模和標準,要有基地標志牌,力爭集中連片,便于指導和示范。在發展基地過程中,要打破區域界限,打破行業局限,整合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合作社間的強強聯合,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的合作、與社會服務機構的合作,走專業化、集約化的路子,從而擴大生產規模,贏得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規模優勢,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形成統一的生產標準,打造品牌優勢。從標準化生產開始,著重放在生產技術和市場準入方面,制定明確的生產技術規程,不斷地強化自律管理,實行“五統一”,即,統一生產質量的安全標準、統一農業投入品和種子的采購和供應、統一收購、統一包裝和銷售、統一品牌,按照“無公害”和“綠色”標準組織成員進行生產活動。同時,要重視品牌建設,要積極開展品牌、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產地認證,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的美譽度、信譽度和美譽度。三是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功能。積極發展金融服務、農業保險服務、農產品加工等高端服務,不斷拓展合作社的服務功能和產業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動力。比如通過組建技術服務部,來開展生產技術服務,實施統一病蟲害防治措施,降低生產成本;通過統一采購、統一發放生產資料等措施,降低生產成本;通過統一品牌、統一外包裝等辦法,開拓市場。通過增加投入,注重開發,拉長拉開產業鏈,規避市場風險,盡量提升農產品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