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展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如何教育孩子不但是家事,也成了國事。但如何“依法帶娃”、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對于很多人還是個尚待展開的話題。特別是在“雙減”的背景下,如何“教而有道”“責任到位”,家長亟須“補課”。而對于學校,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來說,要真正達成教育目標,也亟須與家庭攜手,讓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持續輸出影響,同時助力家庭教育形成更科學、高效的模式。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家校社協同育人,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一個政策性選擇。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建蘭中學(以下簡稱“建蘭”)一直踐行家校共育,并收獲了協同育人的累累碩果。
明確價值統一、多維溝通的育人導向
價值觀統一是家校教育協同的倫理基礎,溝通多維化是保障家校教育順暢的實踐基礎。建蘭靈活運用家長會,使家校形成合力,使教育長足有效。
新生家長會。這是建蘭新生與家長共同參與的第一次家長會,會議旨在讓孩子和家長了解建蘭的歷史、建蘭的育人文化、作為一名合格建蘭學子的基本規范,以及教師對孩子三年的期待和期許,更有建蘭各種特色活動以及社團的展示,為家校溝通奠定良基。
展示家長會。建蘭每學期期中或期末都有階段性交流家長會,旨在根據孩子發展狀況進行展示與表彰,并重新確定統一的教育短期目標。讓家長沉浸式了解班級風貌,體驗學校教育文化,為家庭教育延伸醞釀情境。
“門診式”家長會。針對教育面臨瓶頸的孩子,建蘭的家長會也有一對一的形式。由家長提出需求,班主任溝通聯系,圍繞學生的實際境況和具體問題,開展“1+1”(班主任和家長)、“1+n”(班主任和家庭,包括孩子)、“n+1”(教師團隊和家長)、“n+n”(教師團隊和家庭)的多樣化溝通,最后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家校之間達成教育觀念的統一和行動的一致。
“分層式”家長會。班主任可以召開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家長會,也可以召開成長中男生的家長會、青春期女生的家長會,或者是針對存在同一成長困惑的學生召開家長會。小群體的私人訂制家長會不但有利于聚焦問題,更可以在家校溝通中營造同理心極強的情境,形成統一的價值判斷,推動家校教育同步前行。
“線上”家長會。在疫情期間或假期,建蘭會開通釘釘、微信、QQ等諸多線上家校溝通平臺,內容主要以項目式活動為主,比如云上親子活動、云上家長學校、云上家庭日等,引導親子高質量陪伴,讓學校教育的價值觀“云演繹”出家庭教育成果。
培育主體平衡、專業精干的新型伙伴
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單向輸出的對象,而應成為學校教育的伙伴。開發雙向家長課堂,打造專業精干的校內外教育團隊,讓家校成為親密的教育伙伴,也是建蘭的重要舉措。
一方面,學校專門聘請在親子關系、家庭教育上經驗豐富的教育導師擔任家長學校顧問,對家長學校活動的開展進行指導。例如: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為家長們帶來一場《在家庭中家長如何參與孩子教育》的視聽盛宴;資深家庭教育導師黃鋒就“誰更適合負責中學生家庭教育”的問題展開一系列的智慧分享。
另一方面,學校挖掘家長資源,調動家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定期邀請不同行業的家長進校為孩子們上課。博學的父母將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濃縮提煉進行傳授,成為對學校教學的有益補充。此外,在每年舉辦的新生軍訓、田徑運動會、中考百日誓師等大型活動中,學校也都會邀請家長參與其中,擔任評審、裁判、志愿者等。
形成適宜共享、互動共進的協同模式
教育是既有共享需求又有隱私性質的事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需要有獨立空間,又需要局部借鑒。怎樣讓教育的細節適度、合宜地在家校教育中共享,是很多學校開展家校合作的難點。建蘭通過不斷開發和完善特色家校聯系冊,找到了教育協同的平衡點。
形式升級,建構三維溝通模式。“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為三個年級提供了可自由選擇的晚自習,不少孩子選擇在校內完成作業任務后再回家。有部分家長對孩子在校內自習的情況表示擔憂,迫切希望更多介入日常學習觀察。怎樣實現孩子獨立學習和家長關注的統一?完善家校聯系冊成為有效辦法。聯系冊左邊保留各學科作業記錄,右側為學生自主安排內容,包括閱讀、體育運動等,底部特設方框,供孩子記錄一天的心情與感受,最后是家長留言區和班主任留言區,實現了學生、家長、教師三方合力參與孩子的每日生活。
腳踏實地,改變傳統評價體系。傳統教育教學理念中,一個重大的缺失就是有些家長或教師只關注結果而不注重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家校聯系冊不僅是一個單純記錄作業、溝通交流的平臺,更應成為多維評價的載體。這份評價由家校在教育積累過程中動態生成,其評價的形式、標準都是三方共同認可的,又即時將標準融入教育教學日常,形成教評一體化格局。
探索數字賦能、智慧創新的家校融合
隨著社會信息化大發展,教育的數字化、智慧化越來越被重視。建蘭在家校協作上的創新凸顯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理念——用大數據與科學的系統化規劃,構建數字畫像、定制喚醒規劃、落實反饋評價。
建構數字畫像,提供突破重點。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表現情況往往不被家長所了解,甚至部分還會隱藏在教師的眼皮子底下。如果針對每個學生都能有精準化、個性化、長期化的信息收集與處理,相比較肉眼觀察,無疑更能客觀反映教育現實。為此,建蘭為每一位同學私人訂制了“成長畫像”:通過校評、考評、師評、互評、自評,在“建蘭大腦”上實時“打標”——設定評價標準,對照標準記錄;對于學生學習情況、態度評價、常規表現、活動表現、心理調查等都有相應記錄與綜合分析;根據分析,會針對學生生成較為突出的閃光點與較為薄弱的突破重點,而根據“突破重點提醒”生產的每日彈窗,會實時向教師和家長傳遞第一手信息,讓學校教育專注重點,家庭教育關注難點,家校協作共同突破。
定制喚醒規劃,提供精準建議。學校根據學生“成長畫像”的逐步完善,以及“建蘭大腦”中的相關專家學者建議、一線教師累積經驗,及時搭配“突破重點提醒”,提供給教師、家長、學生配套可行的“喚醒規劃”,精準建議并及時助力家校共育良性循環。
落實反饋評價,家校共育融合。家長的整體素質會越來越高,家庭教育的品質也會不斷提升。家校共育不單是學校去指導家長教育孩子,也是由向家長學習、與家長合作、給家長指導、為家長服務等方面共同組成。因此,家校共育需要更多的平等、及時且有效的溝通。這也正是“建蘭大腦”提供信息化數字交流平臺的意義。學校、教師、家長均可在“學生畫像”中交流規劃落實的進度、探討具體的共育細節以及跟進評價實施的效果等。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二者不僅要一致,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能發生分歧。”同心、統行、通力,建蘭會在家校協同教育的路上蓄力前行。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