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杏林 陳亞清


“人人皆可出彩”是長沙財經學校長期以來努力的方向。為此,學校以創新創業為突破口,深化校企融合,對接產業需求,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場景,讓學生緊跟時代步伐,提高競爭力。經過多年探索和多方聯動,學校已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雙創”之路,為學生找到發展方向。
商有道,借力“雙滲透”培養新職教人才
“學校有四分之一的學生修讀財會專業,作為一所財經類中職院校,學校的絕大部分專業商業指向性明顯,”校長陳全寶提道,“我們都說‘經商有道’,這其中涵蓋了策略和道義等多個方面。”經過反復摸索和不斷嘗試,長沙財經學校形成了“德為本、學無涯、商有道”的特色育人文化。
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為培養行業競爭力和職業素養兼備的新職教人才,學校形成了“雙滲透六聯動” 的育人模式。即把雙創能力滲透到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當中,把雙創精神滲透到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當中,明確“雙滲透”的育人方向;實現雙創制度、雙創課程、雙創教師、雙創教法、雙創項目、雙創基地的整體推進,明確“六聯動”的育人辦法,營造“人人皆可出彩”的雙創育人良性環境,讓學生就業有保障,升學有基礎,創業有能力。
作為財經類中職院校,提升專業課程水平是長沙財經學校的主要工作。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校嚴格篩選教師資質,推動高質量教育的實現;完善教育設施、實踐設備,為學生發展提供多種可能;與眾多企業達成合作,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觀摩、實訓機會,開闊視野。學校著力融通教育主體、教育場域,兼顧理論與實踐,將創新創業思維融入專業課程學習,助推雙創成果的產生。
此外,中職學校學生年齡較小,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為幫助其樹立健康的職業理念,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學校專門研發了職業軟技能校本教材,并開設相關課程,內容涵蓋人格修養、團隊合作、人際交流、組織協調等方面。此外,學校還將職業意識教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每一次崗位實訓、每一個項目設計、每一場創業比賽都是培養和考驗學生職業精神的契機。
學校還以“活動德育”為引領,利用技能比武節、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等,組織豐富多樣的學習、實踐活動,做好學生理想信念、中國精神、道德品行、法治知識、職業生涯、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環境保護8大主題的教育工作,確保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健全的‘社會人’和合格的‘職業人’。”陳全寶說。
打破產教壁壘,每個人都值得被星光點亮
在長沙市第三醫院住院部大廳,有一家特殊的咖啡廳,這家咖啡廳的老板張宇堅曾被診斷為自閉癥,他畢業于長沙財經學校2016級西餐烹飪專業。張宇堅一直有一個制作咖啡的夢想,了解到這一點后,學校教師帶他來到咖啡館觀摩學習,還為他配備了專屬的指導教師。
在教師耐心的指導下,張宇堅對研磨咖啡豆、壓粉、牛奶打泡、拉花的一系列制咖流程駕輕就熟。他給自己的作品取名為“星星奶咖”,因為,每一個自閉癥患者都是來自星星的孩子,每個人都值得被星光點亮。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長沙財經學校與60多家企業確定合作關系,深入貫徹推行現代學徒制,將招生、教學、培訓、實習、就業融為一體,與企業共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實踐能力提供充足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打破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隔膜,直接對接產業需求,動態調整教育內容與方式,更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雙創思維。”陳全寶說。
從招生環節開始,學校就開啟了與企業的合作。新生入學,學校邀請行業精英、企業骨干入校開設講座,介紹相應專業的現狀、前景、崗位需求、技能要求、注意事項,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企業也參與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經常派專業技術人員來校進行實踐教學,教授技能的同時,普及行業需求。頂崗實習之前,學校會組織企業部門負責人解讀相應崗位的技能、禮儀等方面的要求;實訓階段,學校會配備專職實習教師全程管理實習工作,幫助學生與企業進行溝通協調,助推學生從實習到就業的順利過渡。
得益于校企之間的密切關系,長沙財經學校的學生從入學之日起,就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起來,一年級便可進入企業觀摩學習,二三年級即可上手實踐,就讀期間,學生有充足的機會進行實踐學習,并兼顧理論學習,同時,關注社會變化,緊跟社會需求,做好職業規劃。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大力推動學習、實訓、就業一條龍的人才培養模式,開設了美發與形象設計專業實訓中心,邀請美發大師駐店管理并進行專業指導,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還可以發揮創新創業思維,設計和嘗試新的服務模式,在校內全方位體驗入職生活。學校還建設了“茶公子與茶女仕”校外孵化基地,由學生自行運營,為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的發展和落地提供平臺。不少企業在校內開設教室,形成教學與就業的對接,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多機遇。
落地實踐,助推“雙師”培養
當前,科技的迅速發展催生了產業變革,社會服務新樣態不斷出現,對職業技能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與此同時,對職業教育教師的要求也在提高。職教教師必須緊跟發展潮流,了解行業現狀,革新教學方式,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職教教師不能只掌握理論基礎,‘紙上談兵’,必須走出校門看社會,深入企業看崗位,提高實踐能力,與時俱進,才能更具體、更深入地做好教育。”陳全寶強調,“教師不脫離社會,學生才更有可能適應社會。”
學校要求教師利用周末、假期等時間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了解業務流程、操作規范,更要觀察企業的運營模式、管理制度,了解企業的崗位設置,及各個崗位的需求與用人標準,積累生動、實際的專業教學素材,為建設專業實訓室和提高精準化教學水平做好積淀。
一位教師在實踐報告中提到,自己在實踐中不僅體驗到了工作的艱辛,更感受到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需求之間存在的距離,了解到企業需求與當前職業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他認識到,職教學生的動手能力很重要,必須把實踐教學放在重要位置,還要定期到企業進行調研,根據不斷變化的產業需求及時革新教學理念和教材內容,同時,注重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緩解焦慮,提振精神。
為幫助教師快速成長,學校經常選派教師參加創業咨詢師、創業指導實操等培訓,還安排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專家從職業道德、教學水平、創新路徑等方面為教師提供專業性指導。
長沙財經學校以其優異的教育成果和獨特的教育模式引起了多所高等院校的關注,現已成為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基地,為教育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訓平臺與創新空間。同時,高等院校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創新觀念也與長沙財經學校的育人觀念、教育方式產生碰撞,為學校進一步拓展思路、探索路徑提供支持,進一步促進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
順時因勢,讓人人皆可成才
在2021年第五屆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立足鄉村振興,并融匯中醫養生、紅色旅游等因素的創業項目《小黃姜紅湘錘》奪得魁首,實現了長沙財經學校該獎項的三連冠。
《小黃姜紅湘錘》的靈感來自湖南郴州汝城。當地氣候潮濕,辛辣、美味的小黃姜既是食材,又是良藥,以其性熱散寒的特質讓人們免受風濕困擾,但因產能、工藝、交通等多方面限制,小黃姜沒能走出汝城的大山。基于此,長沙財經學校學生蘇一平、蔣睿安帶領創業團隊多方調研,研發設計。作為經濟尚未獨立的中職生,團隊籌措的創業資金很快告罄,學校得知此事之后,即刻為其融資7萬元作為創業資金,并出面多方尋找渠道。在“合香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寧的技術指導下,散寒祛濕、舒筋活絡、除困解乏的“小黃姜紅湘錘”誕生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播主體、傳播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新的產業形態不斷涌現,創新創業的可行性不斷提高。長沙財經學校順時因勢,鼓勵學生嘗試創新,并調動多方資源,為學生創業提供各種支持。學校設置了創新創業推進月活動,鼓勵學生學會發現,積極思考,勇于嘗試。學校還安排專業教師,并邀請創業指導專家、業界精英、優秀畢業生創業代表組成創業指導教師團隊,對學生的創新想法、創業理念進行指導,對于可行性較強、實施意義較大的項目或創意,學校會給予一定的支持,幫助項目落地。
早在2014年,就有烹飪專業的學生提出一個新穎而有意義的創意:廚師上門提供烹飪服務。然而,限于各種條件,這一構想的實施難度較大,不得不擱置下來。“而現在私廚服務越來越多,正證明了學生們思維的前瞻性。”陳全寶說。現在,學校中的創業典范不斷涌現,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因創新創業大賽獲獎被國家示范高等職業院校免試錄取,更堅定了長沙財經學校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的信心。
“產業的升級催生人才培養的升級,學校必須順勢而變。”陳全寶介紹,現在學校正結合市場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裁汰過時專業,增設新興專業。學校計劃調整三大專業群:一是調整傳統的財會商貿專業名稱和結構,涵蓋資產評估與管理、財稅、大數據應用統計與會計核算、跨境電商等專業;二是拓展新興專業,增設電子信息傳媒、移動互聯應用技術、醫療美容等專業;三是深化建設傳統專業,如美容、美發、服裝設計、酒店管理等。
“現在很多來到這里的人都會感嘆‘中職學生真幸福’,”陳全寶說,“我們會繼續在創新創業教育之路上不斷前行,幫助更多學生尋找出路,讓學生們更加自信、陽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