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濤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文化產品,進行文化消費,各式文化產業所形成的文化市場也在愈來愈多的消費刺激下迎來長足發展。然而,現實中文化市場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基層文化市場的管理還不夠科學完善,需要下力度加以解決。基層事業單位作為我國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全面提升對文化市場管理的重視程度,采取切實舉措推動文化市場向前發展。因此,本文從文化市場管理的具體概念和性質特點入手,以基層事業單位文化市場管理的現實情況為依據,進一步探究其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并且結合基層事業單位的工作目標和發展需求,為基層事業單位文化市場管理提供切實可行的對策舉措,以期推動基層文化市場向健康、良性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基層事業單位;文化市場;管理;對策舉措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2)10-0079-03
文化產業被譽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國家在“十二五”時期就對文化產業發展有所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增進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使其成為國民支柱性產業。在我國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基調中,也提出文化產業想要長遠發展,必然要植根基層、腳踏實地,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展現基層百姓的精神面貌。基層事業單位作為可以承接政府部分管理服務職能的組織結構,重視基層文化市場的建設和管理工作,結合基層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于如何規范文化市場、切實提升管理有效性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文化市場管理的概念
一般而言,文化市場是指在嚴格遵循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可以提供有償文化服務和進行文化產品交換的場所。實質上,文化市場就是文化藝術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平臺中介。文化市場存在商品經濟,與其他商品市場一樣具有自發性和盲目性,可能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和制約。文化市場管理就是國家運用政策、法律或經濟手段對文化市場進行有效管理,其目的是維護文化市場秩序,確保文化市場擁有正常的經營環境,進一步保護消費者權益不受損害。前文中已經闡述,本文主體是基層事業單位,其能夠履行一定的政府管理和服務職能,因此基層事業單位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是合理合規的[1]。
(二)我國基層事業單位文化市場管理的特點
1.經濟性與社會性的有機結合。進行文化市場管理,主要對象是文化商品,文化商品除了具有可供交易的經濟屬性外,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或精神屬性,它可以作為人類意識形態的載體。對于文化市場的管理,不能只注重其經濟效益,還應當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因此,基層事業單位在進行文化市場管理的具體部署過程中,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采取有效舉措完善和夯實基層文化市場。
2.管理工作多樣性。文化市場涉及書籍、文物、影視等諸多方面,具有顯著的多樣性特征。同時,文化市場所涉及的管理部門也較為復雜,作為基層事業單位要實現有效管理難度較大。因此,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工作應當厘清權責,進一步推動建設協同合作機制,利用規范的制度來保障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一)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和發展觀念滯后性嚴重
對于基層,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基層地區,各項管理保障體系或多或少會存在滯后性,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不夠科學先進。筆者對部分基層地區進行調查了解到,當地政府管理部門、事業單位對于文化市場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還較為落后,主要以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強制管理為主,管理程序僵化、管理效能不佳,顯然與文化產業所具有的靈活性、多樣性等特質不相符合,采用這種方式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是難以奏效的。同時,基層地區相對閉塞的人文環境,導致當地文化管理部門對文化市場的認知程度嚴重不足,事業單位要進行科學有效的文化市場管理困難重重。
(二)基層文化市場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較低
首先,基層文化市場與大城市文化市場相比,文化行業發展極不均衡,注重發展較為基礎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行業,對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文化用品開發制造、文化藝術等高層次業務發展不足;其次,缺少專業的文化行業人才支持。我國廣大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缺少文化人才的引進、培養、扶持等優惠政策,對文化行業的人才吸引程度不足,本土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外流現象也較為嚴重;最后,基層文化市場的管理秩序較為混亂,有管理權限的事業單位之間權責界定不夠清晰,“多頭管理”現象普遍,這種各自為政、部門分割的管理狀態嚴重影響了地區文化市場的正常建設和管理工作[3]。
(三)文化市場法制建設不到位,執法工作效力不足
盡管國家已出臺過一系列有關文化和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制度,但整體來看還存在明顯不足,例如立法的覆蓋面不足、滯后性嚴重。法律層面的缺失導致基層事業單位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時的法律依據不夠充分,管理難度進一步加大。另外,文化市場管理中涉及多個不同行業的管理,多行業交織、權責界定不清,如果法律法規不夠詳細準確,基層事業單位將難以進行有效的管理。管理工作強調協調統一,要求文化市場管理政策彰顯連貫性,基層的文化市場管理政策出臺數量較多,但缺乏連貫性,管理方向不夠清晰,管理工作難以有力開展。
除此之外,基層文化市場的執法工作還存在重復管理、多頭管理的顯著問題。例如,新型出版物或出版載體(如網絡、音像)應該歸由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管理,可實際上卻是由廣播電視、文化行政、新聞出版等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共同管理,這就導致基層事業單位在進行文化市場管理的過程中與上級行政部門無法有效對接,存在嚴重的管理漏洞和政策缺失[4]。
(四)文化市場監管隊伍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一方面,事業單位的在編人員數量不足。很多地區的基層文化稽查隊伍人員資質不足,僅有少數人屬于編制范圍內的人員。受到人員限制,文化市場監管無法滿足監管區域廣、管理任務重等現實需求;同時,事業單位目前所采用的突擊式監管方式無法對文化市場開展全面、有效的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基層文化稽查隊伍人員的綜合業務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在當下技術手段不斷成熟的當下,文化市場監管也必須要配備專業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人員。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大部分文化市場監管隊伍尚不能達到這一標準。
(五)對文化市場監管硬件投入不足
信息化發展帶動了我國文化市場監管執法技術手段的發展。現階段,事業單位的監管手段落后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文化市場監管的成效,部分事業單位由于經費不足,辦公手段相對落后,現場執法調查取證往往采用攝像機、暗拍機等;同時,文化市場監管相關的檔案編制等仍舊采用手寫等方式,不利于文化市場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信息化技術應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督查任務重、監管成本攀升等問題。如何加大信息化投入,利用網絡平臺、App軟件等方式滿足監管需求,是目前文化市場監督執法部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一)大力推動基層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場體系
基層事業單位要積極助推當地文藝院團改革,結合實際建立符合現代發展要求的企業制度,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與地方政府緊密配合,徹底轉變落后的管理思路,發揮出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通過法律、行政和政策等調控手段,引導文化企業更優質地向前發展。同時,作為文化市場主體的文化企業要大力建設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基層文化事業單位要進行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條發展之道。此外,文化市場的正常運轉不可缺少體系建設,基層政府、基層事業單位要充分發揮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從拓寬融資渠道、發展中介服務結構、整頓文化市場秩序、建立信息化公共服務臺等方面,積極推動文化市場向著有序、開放、包容的方向邁進。
(二)建立文化行業人才培養體系,大力提升事業單位管理水平
事實上,文化行業作為第三產業是以人為中心的產業,基層事業單位要對文化市場實現有效管理,就需要注重文化內涵和管理舉措的協調統一,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要彰顯人文關懷。要注重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基層事業單位不僅要把視線投向現有的文化資源,還要用發展的眼光科學打造文化行業,在現有的文化基礎上積極鼓勵“再創作”,要在文化創作的過程中體現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提升人民群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另外,基層文化市場的良性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基層事業單位應該結合當地發展實際,與地方政府協同合作,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文化人才的培養和扶持政策。大力引進文化經營管理、文化創作等各類人才,要在個人發展、住房保障、收入待遇、家屬安置等方面,為引進人才提供便利,用政策保障提升引進人才的幸福度和滿意度。同時,要推動構建文化藝術人才的激勵評價機制,制定合理科學的評優標準,對文化人才進行激勵,營造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長、發展的公平的環境氛圍,用人才隊伍推動整個地區文化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5]。
(三)加強文化市場法制建設,進一步提升文化執法水平
針對文化市場法律法規缺失的問題,當地管理部門應該結合實際情況,盡快完善已有法律,制定相關文化市場管理條例和指導準則,對現階段文化市場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作出明確指示。另外,在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法規條例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市場相關主體的法律普及和宣傳工作。文化市場內部的文化企業要進行相關法律的普及和教育工作,規范企業經營管理行為,使其遵紀守法、合規經營;針對廣大人民群眾,要加強普法教育宣傳引導工作,提高其法律意識和政治站位,堅決抵制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在法律武裝的前提下,對文化市場進行監督,使得文化市場風清氣正,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從執法工作方面來講,管理部門要加強依法行政,要實現科學化、規范化的文化執法。突出管理重點,就市場主體聚焦的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重點方面,協調主管部門積極開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培育和鍛煉隊伍,進一步加強文化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提升執法水平和工作能力[6]。
(四)做好監管隊伍建設工作,提高監管質量
文化市場監管稽查隊伍的素質高低會直接影響著我國文化市場的規范程度。一方面,加大人才經費投入,從人才市場上引進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充實稽查隊伍,提高執法水平與辦事效率;另一方面,事業單位的管理層人員也需要加強教育和引導,通過行政普法、網絡平臺公示、創新思維教育等方式,使基層人員能夠主動學習市場文化相關的政策法規,以滿足監管工作的現實需求。當然,作為監管個體來說,監管人員必須要恪盡職守,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履行文化市場監管稽查職能。
(五)引入先進技術,提高政府部門的監管能力
在調查取證階段,事業單位可以引進先進技術應用到搜集證據環節,建立高效、直觀的監督服務平臺,提高文化市場監管的精細化程度。例如,為了對當地的網吧進行全面監管,可直接將全市網吧視頻接入系統以監控網吧的實時畫面,監督網吧的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其次,設置移動執法手機App軟件,即未成年人身份移動查詢系統。執法部門只需要在現場錄入執法信息,就可以對網吧等營業場所的未成年人進行身份識別。最后,重視對網絡環境的監管與凈化,在全市的網吧中安裝“翔天凈網”監控軟件,可以屏蔽低俗、色情等違法網站,強化對網絡環境的監管。綜上所述,通過優化執法信息化建設手段,在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下,保證執法監管的精準性,并提高執法水平。
綜上所述,文化市場管理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基層事業單位應當將其列入自身的主要工作目標之中。基層事業單位在進行文化市場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制度建設不完善、管理工作程序不規范、法制保障不健全、管理執法工作不到位等,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加以解決。總之,基層事業單位要全面提高文化市場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發揮文化市場管理的積極作用,實現事業單位自身的發展戰略目標,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貢獻力量。
[1]宋亞平.我國大中城市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1):125-127.
[2]李明順,胡德炘,我國建筑結構設計可靠度設定水平的分析與改進意見[J].建筑科學,1999(05):26-29.
[3]程懋堃,李明順,陳遠椿,等.結構設計安全度專題討論會的討論發言綜述[J].中國土木工程學報,1999(06):75-77.
[4]鐘文慶.加強財務管理職能,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J].四川文物,2002(04):106-108.
[5]嚴世善,任榮興.文化事業單位運用企業化管理的探索[J].社會科學,1998(10):49-52.
[6]梁祖逸,梁國友.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國市場,2021(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