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簡介 ]
李娟,女,河南省新鄉人,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 基金項目 ]
本人系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E時代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 摘要 ]
我國教育部提出要將“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建立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模式。本文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進行了探索,著重對思政元素融入英語課程思政的設計路徑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提出應從教學模式、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幾個方面進行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建構融合MOOC和傳統教學的混合式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 關鍵詞 ]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3.035
1 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從2016到2021年間,陸續對高校的“育人”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指示,其中包括:高校的各門課程都需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的各環節,貫穿教育的各領域;要實現“三全育人”;教師要成為大先生等等。2020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綱要》,全面部署課程思政建設,各地各校紛紛出臺相應的實施方案。課程思政建設開始全面地啟動,全面地推進。
2 研究現狀
目前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表明,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絕對不是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化。其本質是通過營造隱性和柔性的教育環境,將新時代思政教育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以實現英語課程系統性與思政教育協同性的耦合,實現英語課程人文價值與工具價值的統一。 截至2021年12月底,在中國知網上以“課程思政”為關鍵詞發表的文章累計12萬余篇,其中涉及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文章僅400多篇。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數量和規模嚴重不足,而且質量和水平不高,缺乏深層次、細節化的探討和研究。另外,目前的研究總體上來說理論性較強,缺乏相關案例實證和數據分析。
3 重要性
高職學生生源復雜、文化基礎普遍薄弱,這個客觀情況導致大部分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不強、興趣不高,這就更需要英語課程抓住課程思政這個時代契機,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思想教育,使其端正學習態度,為其學習注入持久的精神動力。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的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務,為破解高校思政教育“孤島”困境、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兩張皮”現象提供了現實路徑。只有進行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才能使高職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
4 設計路徑
4.1 教學模式:融合MOOC和傳統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高職英語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這個學科特點使其具備思政隱性教育的功能。網絡資源里,尤其是MOOC平臺上有大量英語和思政方面的素材和課程,比如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中西文化鑒賞等等。MOOC和傳統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駕馭這些資源,為學生創建一個沉浸式的英語課程思政學習氛圍。學生可以通過學習MOOC上相關的優秀課程,了解網絡資源里典型的思政案例,學習語言,升華思想;又可以在課程平臺上和傳統課堂上及時“輸出”,反饋自己的學習情況,分享自己的學習感悟,進一步鞏固強化自己所學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思想。
4.2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類。線下的資源指的是用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教材、教參等;線上資源可以籠統地指網絡上一切可以用于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網絡資源。比如蘊含豐富的思政素材的公眾號——China Daily、蔡蕾英語等;短視頻App——優酷、抖音等;MOOC平臺——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等。高職英語教材都是以《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指導編寫的,課程主題涉及的語言材料蘊含著豐富的思政素材。在對其進行深入挖掘的同時,從現實生活和網絡中搜集相關的德育案例,將思政元素與教材內容有機融合,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標。
4.3 教學方法
融合MOOC和傳統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兼容多種教學方法,適用于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有情境教學法、產出導向法、交互教學法、反應教學法等。下面簡單解析三種最為適用的教學方法。
4.3.1 情境教學法。這是一種非常適合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適用于線上和線下。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營造一個沉浸式的學習語言文化的環境,感受思政教育的課堂氛圍,比如進行課堂角色扮演;也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極易體現思政教育的主題,讓學生編寫情景劇并拍成短視頻,上傳到授課平臺。利用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一方面,強化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通過體現思政主題的情境模擬,讓學生能夠切身受到思想教育。教師在這些活動的最后對模擬情境蘊含的人文素養、家國情懷進行總結、升華,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從而能夠極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4.3.2 反應式教學法。反應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前搜集學生對課程的看法和實際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此作為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導向。這種教學方法極其適用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堂思政素材,將下次課要講授的知識清單(清單里思政內容要占到一定的比例)在線上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將自己在預習時的學習體會和疑問通過網絡反映給教師;接下來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進行線下課堂思政教學設計。這樣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價值的引領和道德的提升。
4.3.3 交互式教學法。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通過設置蘊含思政元素的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推出代表在線下課堂上以PPT的形式進行闡述,然后教師點評、小組互評。這種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思考的平臺,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達到思辨能力培養的目標;同時,交互式的學習能夠加強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培育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人文感知。
4.4 評價方式
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是了解和檢測思政教育在專業課、通識類課程中的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評價是課程思政教學中重要的一環,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應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形成以教書和育人為導向的教學評價。建立體現評價模式、內容、形式、主體和類型的多維度的評價體系,以便對學生進行知識掌握、技能獲得、能力增強、道德提升、審美培養等多維度評價,全面衡量學生的發展。如表1所示。
5 案例分析
下面以E時代高職英語課中的第一單元A Brand New Day為例,詳細地介紹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
Unit 1? A Brand New Day
一、教學目標(Teaching Goals)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新鮮的大學生活;
2.掌握“大學生活”的相關英文詞匯和表達,如due、proof、critical、cherish、adjust、in advance、keep away from、make up one’s mind等。
(二)能力目標
1.掌握優等生學習的經驗;
2.結合大學生活和自己的專業特點,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
3.思辨什么樣的“大學生活”能實現意義最大化。
(三)思政目標
1.理解優秀人物關于“大學生活”的至理名言;
2.熟悉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觀: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
3.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
二、學習者(Learners)
大部分學習者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能夠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對本單元內容較感興趣,認為本單元的學習對大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不知道在大學生活中應該如何進行高效的學習,如何交友,以及在大學期間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何處理個人職業規劃和國家需求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內容(Teaching Contents)
(一)快速閱讀,整體瀏覽全文并嘗試進行結構分析
(二)精細閱讀
1.學習重點單詞和短語(以蘊含思政元素的例子來講解語言知識);
2.解釋重點句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思政教學目標分析闡述句子內涵)。
四、教學資源(Teaching Resources)(結合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的特點,以英漢結合的方式呈現思政案例。)
(一)利用型資源
和本主題相關的MOOC課程;關于大學生活、大學生的名人名言文本資料和視頻資料;優秀大學生的事例等。
(二)設計型資源
教師自制的教學PPT、講課視頻、微課、線上作業、單元測試等。
五、教學活動設計
(一)課前準備
教師:
1.制作蘊含思政元素的教學課件,錄制本單元課程思政教學視頻,搜集和單元主題相關的思政素材。
2.在網絡授課平臺上發布學習資源、學習內容和需要完成的任務清單及具體要求。任務清單和要求都充分體現思政特點。布置小組作業:以大學生活為主題的PPT展示,完成形式為小組成員共同參與的情景劇。
3.在討論區發布討論話題:
(1)What characteristics does college life have?
(2)How will a college student spend his college life?
(3)What type of college life is more meaningful?
教師和學生就所給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在此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三觀的引導。比如,教師向學生輸入“最有意義的人生規劃需要將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的愛國思想。
學生:
1.根據老師的提示和要求,利用平臺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課前預習,并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模式完成相應的任務;
2.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討論區進行“生生答疑”和“師生答疑”,在老師的引導下,正面、積極地思考人生、世界和未來。
(二)課堂教學
教師:
1. 教師展示整理出來的課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疑難點,給以適當提示,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相互解答,培養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教師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這個過程可以突出強調帶有思政色彩的問題(比如如何處理和同學之間的競爭關系),讓學生進行思辨,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樹立正確對待競爭的觀念。
3. 教師通過提問等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梳理、歸納本節課的脈絡和重難點。這個過程中,啟發學生使用蘊含思政素材的例子說出對重難點的理解。比如學習“end up doing sth.”這個句型時,就可以為學生設定下面的句型“如果大學學習中缺乏……的精神,結果會……”,然后進行brainstorming。對學生提供的富含正能量的優秀句子進行肯定和鼓勵,無形中讓學生就“如何對待大學生活”這個問題有了正確的認知。
4. 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生課前準備的“college life”PPT;教師點評,小組互評。教師總結強調PPT展示中所呈現的思政點,并予以拓展和升華。
5. 布置課后討論題
(1)除了課文提到的學習方法外,還有哪些高效的學習方法?
(2)什么樣的大學生活才更有意義和價值?
學生:
1.就教師整理展示出來的課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疑難點(大部分為需要思辨的“思政類”問題),在教師的提示下進行重新思考并討論;
2.在教師引導下,和教師一起梳理、歸納本節課的脈絡和重難點,有意識地結合思政例子進行掌握;
3.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課前準備的PPT,在教師點評和小組互評的過程中,堅定科學認知,摒棄負面思想,升華人生境界。
(三)課后反思
教師:整理整個授課過程中(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所呈現出來的思政點;結合授課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總結適合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反思,改進今后教學。
學生:復習鞏固本次課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完成課后作業;結合教師布置的課后討論題,寫出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感悟,記錄下自己的思想變化。
六、考核評價
采取既能夠體現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能體現情感態度、思想意識狀態的多維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意識、紀律觀念等方面的表現。
6 結束語
新的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的應用型人才,單純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是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發展的結果。在進行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風格進行思政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呂玉龍,屠君. 基于藝術設計專業的高職課程思政實踐途徑探究——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0): 91-93.
[2]楊修平.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 理據、現狀與路徑[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8): 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