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林
摘? 要:本文基于地理學科素養要求,結合了高中地理教材、聯系現實生活。依據學習目標和素養水平,設計了差異性、層次性、開放性的課后作業,讓學生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學科素養水平。
關鍵詞:地理;作業;核心素養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為學生減負這是每一個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減負是不是意味著少布置作業?或者是放手不管讓學生自主學習?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更為恰當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升作業的效率。因此,教師應結合地理學科素養,利用身邊的教學素材,豐富作業內容,提升學生作業完成效率。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地理作業設計依據
(一)依據學習目標確定作業內容
設計作業時必須要檢測學生完成的情況,因此學習目標包含了知識、技能以及學科關鍵能力。所以在對標時作業內容要全面,符合學生思維認知,體現作業的檢測功能。以新教材的作業系統為例,新增的“探究”欄目中,問題設計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帶領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充分落實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比如新教材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運動”一節,介紹“長征五號”,并提出疑問“火箭殘骸落在發射點以東的原因是什么?”,“與酒泉、太原、西昌等較高緯度的發射基地相比,從文昌基地發射運載火箭推力會增加10%左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這類的探究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以及人地協調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依據素養水平層級確定作業難度
根據課程標準指示,高中地理學科素養水平分為4級(1級為最低水平,4級為最高水平),學考的要求是水平1和水平2,選考的要求是水平1—4。所以根據核心素養水平層次,在設計高中地理的課后作業時,需要結合核心素養的水平層次合理劃分標準,通過設計不同的難度作業,讓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提升學科的綜合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地理作業設計策略
(一)從“知識”到“素養”,層層推進
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目標的設計,需要從知識、能力以及素養等各個方面層層推進,體現知識素養逐步提升的價值取向。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后作業方面,設計的問題是和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情境選擇相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學科能力)。
比如在學習必修1第四單元“水循環”中的自然災害知識點時,引用了時事新聞,設計了以下作業。
材料:2020年7月,湖南常德發生滑坡,但是因為在災前就進行提前預警,沒有出現人員傷亡,滑坡的預警監測系統傳遞機制如下:現場監測平臺?監測與傳輸支撐平臺?分析共享平臺。
(1)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與發生過程可知,湖南常德滑坡屬于_____________災害?
(2)常德市該種災害多發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
(3)對該預警監測系統的描述,正確的是(? ? ?)。
①運用GPS采集雨量信息;②利用BDS采集滑坡體位移數據;③運用RS模擬滑坡動態過程;④利用GIS進行數據分析與共享。
設計分析:本題主要考察了滑坡的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等知識點,這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點。題(1)主要對考察滑坡的概念;題(2)則是考察學生信息解讀能力;題(3)則是考察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使用3S技術解決具體的問題。
(二)核心素養從水平1到水平4,精準進階
根據標準內容,地理學科素養分為四個維度,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人地協調觀,并且每個維度分為四個層級,由低到高,逐步進階。但是在地理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怎樣精準命制不同水平的作業?這就需要教師將課本的內容對照課標中學科素養的每個維度,從而實現作業的鞏固提升。例如,在進行“地表形態的變化”教學時,針對“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層級提升,特設計以下作業。
材料:X中學背山面河,高校高中地理老師開展了一次采集巖石標本的活動,其中一組學生在河床里撿了2塊巖石標本,另外1組學生采集了2塊巖石標本。下圖就是本次采集的地理巖石標本,經過地理老師認定,巖石標本有砂礫巖、頁巖、石灰巖和花崗巖。
(1)從基巖取來的巖石標本是__________________。
(2)從基巖上打來的巖石標本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描述中屬于同類巖石特征的是(? ? ?)。
A.具流紋構造;B.常含化石;C.具片理構造;D.具氣孔構造
綜上,本題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解讀”能力,這也是地理實踐能力素養的重要維度。水平1:初步的觀察能夠簡單處理信息,具有探索問題的興趣;水平2:細微觀察,能夠獲取和處理信息,具有問題探究興趣;水平3:處理復雜信息,能夠主動發現和探索問題。
題(1)學生通過就可知巖石的特征,流水搬運和基巖具有明顯的不同特征;題(2)通過觀察巖石的層理和構造,從而讓學生了解沉積巖形成特點;題(3)則是學生需要具備分類觀察的能力。因此該作業的設計沿著學生地理實踐素養水平1至水平3層層遞進。
(三)命題和評估標準開放化,推陳出新
在新時代背景下,課后作業的命題設計不僅要測評學生的重視和學科能力,還需要開發作業的激勵作用,通過作業引領學生的學習。比如題目設計不僅僅限于選擇題、填空題,題目內容不僅限于課本,還可以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然后教師結合素養水平層次進行評分。
材料:觀看一集《航拍中國》,了解其講述的地理現象,提出問題并給出相應的答案。
作業格式如下:①我觀看哪集;②視頻時間段;③我提出的問題;④我的答案。
優秀作業展示:①我觀看的是《航拍中國·海南》。②問題來自視頻6分13秒。③我設計的問題是:海口市形成自然區位條件。④我的答案是:地處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受海洋影響大,降水充沛;南渡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設計意圖:針對高一學生的課后作業,通過觀察紀錄片,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以及學科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本文以學科素養作為核心,結合學習目標設計地理學科的課后作業,這有利于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布置課后作業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地理的有效活動,需要教師結合具體學情精準施策。
參考文獻:
[1]姬惠光.基于“區域認知”素養的高中地理作業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1):2.
[2]程志華,袁欣.高中地理有效作業的設計與思考[J].地理教學,20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