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賈亞琪,女,河南新鄉人,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 基金項目 ]
1.本文來源于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2021年度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SQ2021YQJH11。
2.河南省社科聯2021年度調研課題“河南高校思政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研究”;立項編號:SKL-2021-1774。
3.新鄉市社科聯2021年度調研課題“新鄉高校思政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021-396。
[ 摘要 ]
近年來,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深入融合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之一。課程思政是指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課程思政育人工作需始終基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并與時俱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過去更多的是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素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不夠,德育建設被忽略。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從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擴展到所有課程的思政育人,由單一思政部門為主,到“三全”育人全面落地,課程思政格局成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撐。立足大學生發展的角度,了解大學生思想特征,分析其成長規律,全面系統地構建與新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課程思政工作局面,引導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領,有利于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實現“三全”育人。
[ 關鍵詞 ]
課程思政視域;高校;專創融合;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3.048
在社會轉型與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各界對于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也就意味著高校的創新教育模式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進行綜合性的多元化改變。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時代,也是一個創業的時代,多數高校已經在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下認識到了創業教育對于專業教育實踐拓展方面的價值所在,如何調整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新時代的有機融合,已經成為現當代高校教育模式創新的重要課題。在高校教學中,專業課程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高校課程體系中80 %的課程是專業課程。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專業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更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和責任擔當,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吸收和職業能力的提升,使育人和育才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得到很好的統一。
1 “思政”概念的界定
王充在《論衡·感類》中說:“太戊思政,桑谷消亡。”《隋書·循吏傳·柳儉》:“時高祖初有天下,勵精思政,妙簡良能,出為宰牧。”故思政,謂思行善政。用現代語義來解釋思政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受教育者在適應與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促進全面發展的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依據馬克思的論述,可以總結出關于思政的核心內容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思想,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礎,多是指意識形態方面的,是觀念。因此,思想教育就是對受教育者的觀念的教育和傳輸。政治,是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政治也是一種意識的體現。因此,政治教育就是根據統治階級的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觀念和立場與其相符。品德,即道德品質,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征。因此,品德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傳授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綜上所述,所謂思政,就是教育者將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教給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會的要求。高等學校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代高校還肩負著文化選擇、文化傳承、文化引導、文化創新等使命。教育家潘光旦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一個人之人格的培養,他認為生命范圍大于事業的范圍,重人之道重于做事之道。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應是將對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有價值的文化、將人類歷史長河中積淀的道德精華、將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傳授給受教育者,使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 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內在聯系
2.1 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不可或缺的補充
針對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僅僅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而不會舉一反三和實踐應用的缺陷,創業教育能對專業教育進行不可或缺的補充。首先學校應該以專業教育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其基礎上對創業進行展開。創業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手段,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真正地給予學生應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的機會,以此來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迸發出更多內在的想法,增強創新力。從本質上來講,創業教育在根本上應當屬于生成性的教育,與專業的學科教育相比,創業教育完善了整個教育模式,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了橫向和縱向化的拓展。總的來說,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不可或缺的補充,它能夠在知識和實踐方面提升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將教育面延伸,達到人才的整體性培養效果。
2.2 二者的相互融合
總的來說,專業教育應當被放置在首要位置,專業領域的應用拓展應與高校的創業教育相互融合。在現實應用的過程當中,不同的高校的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是有所差異的,這很難歸納出一種同樣的模式。因此二者相互融合是需要高校來進行把握的,未來的教學模式也逐漸向整體化發展。生活在發展,企業在創新,中國社會對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大學在推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過程當中,不僅要進行專業化理論教育和創業創新思維的培養,還要讓學生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讓學生在創業教育過程當中把握未來就業發展的方向,真正擺脫迷茫的困境。其次,創業教育也是為國家增加就業崗位的一個有效方式,既可以緩解生活的壓力,又能夠促進創新創業的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繁榮。相較之下,傳統的理論就難以滿足當下的實際社會需要,有著明顯的缺陷,需要創業教育進行補足。由上述分析可知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二者不可分離,專業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不可或缺的補充。因此要將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推動高校學生具有創新創業思維,為具有專業知識的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機會,增加學生未來就業和創業發展的機會,真正地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落實,滿足社會經濟和人才發展的必然需要。
3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專創融合教育模式
3.1 指導學生參加相關的創新創業比賽
目前,創新創業類比賽較多,學生不僅僅是進行理論學習,要想真正創新創業還是需要一定的實踐,因此,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類比賽是一條很好的途徑。以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為例分析:電子商務專業類學生主要通過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來進行學習和交流。學生通過參與創新創業類比賽了解到創新的方式、創業的艱難,從而對于創新創業會有新的認識,關鍵問題是通過創新創業類比賽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可以將所學習的電子商務專業知識應用到創新創業中。如學習了“網絡營銷”,網絡營銷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適用性,在進行創新創業的營銷推廣中,學生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創業項目的推廣方式,這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很好的理解與應用。
3.2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一是相關課程同向同行。創新創業課程是重要的落腳點,要深入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價值引領、能力達成、知識傳授的總體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推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經常被簡單理解為是幾門與創業相關連的課程匯總。其實課程體系建設更多的是學生從入學到畢業這一階段的課程及課程外的系統構建,是一個全程化的系統構建,筆者曾提出創新創業服務三角推動模式: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創新創業氛圍與環境營造,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教育課程包含理論課程、實踐課程、技能課程、行業焦點課程四大類,四類課程之間呈現遞進式的關系,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課程組合。此外加強課程標準制定,將創新創業課程科學地落實下去。二是重視師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育。邀請專家給學生、專業教師講課培訓,通過座談會和演講等方式,根據不同的授課目標,邀請創業、咨詢、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專家及社會知名人士共同來點評和指導創業,激發學生興趣。
3.3 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如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以學院百年歷史為典型案例,突出文化熏陶,講好農職學院的故事,培育“學農、愛農、務農”的農職文化精神,培養“三農”情懷。發揮學生專業優勢和創業熱情,創業團隊運用專業所學,通過線下體驗、線上銷售、社區拼團、小區地推、商超促銷等方式,助力精準扶貧。以高度政治責任感落實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發展相銜接,堅持將創新創業作為服務“三農”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強化理想信念的鑄魂工作,培養出有德有能的人才。在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或創業實習實踐基地等設置關于企業精神文化及思政工作宣傳的教育墻,將企業家精神與家國情懷相融合。將創業精神融入區域文化的特色中去,挖掘地方歷史及現代文化,整理區域中的創業典型案例,將抽象、陌生的概念轉化為鮮活、熟悉的生活場景,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更好地詮釋創新創業與愛國的關系。
3.4 建立區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
當前很多高校具備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條件,如擁有專業人員、資金支持等,但是還是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通過調查了解到部分高校在積極努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但是短期內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顯著效果;其中關鍵原因是高校之間沒有有效的對接交流,沒有牽線搭橋的中介。政府可以充當這個角色,讓各大高校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聯盟,讓一些示范院校、經驗院校與其他院校進行有效交流,互幫互助,發揮出“傳幫帶扶”的作用,實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共享。
3.5 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實施成效是檢驗課程改革、設計、實施路徑是否合理的關鍵和核心,必須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檢驗標準,通過課程評價來完成。課程評價應遵循學生整體發展和社會需求,結合課程思政特點,制定創業課程評價體系,將在校生對課堂教學評價、畢業生對創業教育工作的滿意度、學生對自身發展的滿意度等作為評價體系指標,面對多樣化的教育對象,靈活合理地運用多種評估方式,展開分層化、分步化評估,在后續的改革工作中,全面運用評估結果,打造完整閉環。開展教學效果評估工作并不一定要等課程完全結束后才能啟動,在實施課程思政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檢測。例如,通過課堂測驗、課后作業、期末考試等多種方式,能夠直觀地掌握學生對于思政知識的掌握、吸收情況,明確存在的不足之處;其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能夠了解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是否得到提高,創業精神是否明顯增強,創業動機是否豐富,這樣有助于有側重點地增強課程思政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教師從課程內容、案例分析、授課方式等方面不斷地調整、優化課程。
3.6 落實課程思政的責任主體
課程思政責任主體包括高校黨委、教師、各職能部門和二級院部等。高校黨委在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過程中承擔著主導責任,即從宏觀上對課程思政工作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發揮黨領導的保障作用。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主體,教師隊伍在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過程中承擔著最關鍵的育人職責,具體包括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其中,價值引領是最關鍵的職責。各職能部門和二級院部等在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過程中主要承擔著輔助責任,即有效協調各方關系、資源,為課程思政提供平臺、支持。
4 結語
總之,雙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富于開拓性、具有創造能力、能開創新局面、對社會發展能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雙創型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超前的創新創業思維、豐富的創新創業知識、科學的創新創業實踐等基本要素。同時,創新創業的成功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今后,創新創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各高??梢圆粩嗫偨Y經驗,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齊頭并進,以此逐步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體制機制,健全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體系,從而使創新創業教育在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服務于地方經濟與社會建設、滿足大學生自我發展等方面發揮出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舒喆醒,王俊玲,王悅,等.普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10(1): 35-39.
[2]洪燕云,何慶.新常態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8,24(3): 103-107.
[3]林鍶.財經商貿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課程融合實踐——以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創業融資課程為例[J].對外經貿,2020(12): 137-140.
[4]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3-46.
[5]諶寶菊,施振剛,伍平等.基于產出導向教育的物理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28):73-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