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農村互聯網金融是傳統農村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型業態模式,具有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普惠金融等作用,對推動農業現代化、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闡述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從加大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建立健全農村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體系、加大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宣傳力度、培養農村互聯網金融人才5個方面提出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農村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信用體系;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11-021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1.05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n 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EN Yan-hua
(Jiuxian Agricultural Economic Station, Taihe County, Anhui Province,Taihe,Anhui 236626)
Abstract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s a new business model that combines traditional rural finance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It has the functions of accelerating rural financi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inclusive finance,and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solv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problem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n my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n China,and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mproving the rural credit system,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risk control system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ncreasing the publicity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and cultivating rural Internet finance talents, it proposes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Key words Rural Internet finance;Risk control;Credit system;Preventive solution
農村金融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并通過重新整合供應鏈來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水平[1]。同時,農村金融可以促進農村投資發展,完善傳統農業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升農村經濟競爭力[2]。此外,農村金融還可以有效促進農業技術創新,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3]。因此,農村金融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發展戰略的推進,傳統農村金融借助互聯網技術并逐漸融入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有效推動了農村金融市場的升級,農村互聯網金融新興業態的發展也呈現出向好的態勢。尤其是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將互聯網金融應用于“三農”領域,該文件為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4]。近幾年,國內幾家主流電子商務平臺加大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不斷完善農村金融的運作模式和服務方式,增加了農村金融產品的創新空間,拓寬了農村經濟的融資渠道,增強了農村的經濟活力。但是,我國互聯網金融業務在“三農”領域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民缺乏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度,盡管我國互聯網金融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目前也已經創新出不同的業務模式,但是各業務模式仍存在不足之處,無法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5]。因此,立足當前國內新形勢,深入分析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索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健康持續發展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在傳統農村金融模式下,農村金融主體大多是商業銀行,由于我國農村地區面積廣闊且人口分布不均,為了覆蓋農村金融市場只能采取擴增線下服務實體店的方式,但是采用這種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自1998年開始農村金融主體就陸續撤并農村金融分支機構[6]。隨著我國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也促進了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創新。目前,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運營主體仍是各大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而這些金融機構在開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之前就已從事農村金融相關業務,因此,開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勢必會與傳統農村金融業務存在很強的競爭關系。而除了各大商業銀行正在布局農村互聯網金融外,以阿里、蘇寧、京東等為代表的眾多技術性企業也在積極拓展農村互聯網金融領域,這些企業可以與傳統的金融機構形成戰略聯盟,可以推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
2 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機遇
2.1 農村信息化速度加快,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業態環境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7],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已超過50%,農村網民超過3億人,農村信息化速度正呈現出加快的趨勢;此外,2019年我國農村網絡的零售額超過1.7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了近8倍,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得益于我國幾大電商巨頭的助推,“互聯網小鎮”“淘寶村”等眾多農村新經濟形態正在快速發展,我國農村經濟信息化、電商化正在持續深化和加速。在互聯網金融應用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國農村網上銀行開戶數量超過5億人次,互聯網支付交易量超過100億次,交易額超過160萬億元,這為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業態環境。
2.2 農村金融發展政策不斷完善,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在供給側改革和“互聯網+”發展的推動下,農村金融的利好政策不斷出臺[8]。由表1可以看出,近幾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建設和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出臺政策的密集度和影響力都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這一方面反映了國家正在加快推進金融科技、數字技術的建設,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機制正在不斷完善,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信息化和數字經濟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尤為顯現,因此,可以預料在未來關于農村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各種利好政策必然會持續出臺,并不斷完善。
2.3 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可以降低成本,實現農村普惠金融
互聯網技術具有共享和開放等眾多優勢,農村互聯網金融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將金融服務“搬到”線上,消除傳統農村金融模式對線下金融實體服務網點的需求,提升農村金融在地理和空間上的覆蓋面,讓偏遠地區的農民也能享受到農村金融服務,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機構可以將所有零散的金融交易數據搜集起來,并重新進行整理和分析,最終形成客戶金融信息數據的參考指標,這可以大大降低傳統農村金融想要獲取相關信息的成本。如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可以將農村客戶的互聯網消費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然后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同時將評估的結果作為還款利率、貸款額度等參考指標。此外,農村互聯網金融機構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創新發展農村金融產品,可以同時滿足農村金融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雙重要求,可有效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深度。
3 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
3.1 農村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發展時間不長,且金融立法和監管體系不完善
農村互聯網金融屬于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雖然發展的勢頭較為強勁,目前也已經產生眾多業務模式,但是在我國農村的發展時間較短,尤其是在促進“三農”發展方面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較為缺乏。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針對“三農”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總規模超過120億元,2020年已超過3 200億元,盡管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市場規模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但是其支農作用目前仍無法與傳統農村金融相抗衡[9]。此外,我國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而要深入理解農村互聯網金融相關業務必須要掌握金融和互聯網技術等知識,這對農民而言難度很大,因此不利于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普及。同時,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方式尤為復雜,傳統的金融監管體制被不斷突破,金融風險管控尤為復雜。目前,我國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滯后性較為嚴重,農村互聯網金融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糾紛大多是根據行政部門的行政法規進行處理,監管部門和監管方式還未達到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實際需要。監管體系方面,監管部門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方向不明確,對部分業務的監管力度不足,監管措施也尚未做到嚴格落實,甚至有時會出現一個業務種類受多個部門監管的現象,耗費了人力和物力。
3.2 農村信用體系尚未健全
當前我國農村的征信環境尚處于初級階段,農村信用體系還不健全。由于農村居民較少使用信用產品,接觸互聯網金融的機會少,致使農村居民的信用數據缺失嚴重,還未達到互聯網金融行業對征信數據深度的要求,這就阻礙了農村信用體系的建立,也對開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產生了一定障礙。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和季節等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多為不可控因素,再加上有的農民信用意識淡薄,常常借款不還,這些因素使得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意在農村開展金融業務,或是提高了農戶信貸限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排斥”,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3.3 農村互聯網金融存在較高的潛在風險
農村互聯網金融是傳統農村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型模式,金融風險、互聯網安全風險共同存在。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其內部激勵機制和處罰機制均尚未健全,在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安全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明顯不足,安全性和完善性均無法與傳統的農村金融業務相比。受到農村金融環境和制度的影響,農村互聯網金融機構與農戶的交易過程存在較高的風險,再加上農業產業的特殊性,導致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較緩。此外,雖然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逐年提高,但是農戶網上交易數據量較低、交易種類較少,難以形成一定規模的信息數據庫,也就無法支撐互聯網金融大數據技術的需求,這就增加了農村金融機構搜集用戶信用數據的成本。
3.4 農村互聯網金融人才缺乏
農村互聯網金融是傳統農村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產物,其健康持續發展要依靠科學技術以及掌握金融知識和互聯網技術、懂得農業經營的復合型人才。有研究表明,互聯網金融的持續發展會進一步加劇無法獲得網絡人群的金融排斥,尤其是對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群體更加不利[10]。因此,向農村地區引進人才已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我國目前出臺的政策中有不少是號召大學生和農民工回鄉創業,鼓勵具有金融專業和互聯網專業背景的大學生下鄉建設農村經濟,但是受到自然環境條件和教育醫療等社會環境條件的限制,農村很難吸引大量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人才。而有的農村地區正在積極尋找和培養本土互聯網金融人才,但是留守農村的群體大多為老人且受教育程度低,他們對互聯網金融的接受能力有限,很難將其培養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4 促進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應對策略
4.1 嚴格農村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準入標準,加大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
農村互聯網金融既有互聯網風險也有金融風險,政府部門首先要嚴格農村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準入標準,包括金融機構、從業人員、金融業務等,要明確準入標準的有關規定,不斷健全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機制。其次,認清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實際,要堅持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已出臺的農村互聯網金融監管框架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不同農村地區的差別化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的創新。同時,還要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規范培訓,推動以政府為主導的不同形式的培訓方式,提升從事農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和經營活動的規范化水平。此外,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優勢,充分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不斷創新互聯網金融監管形式,一旦發現農村互聯網金融企業發生違規行為,金融管理部門可與互聯網主管部門聯合依法取證,追溯流程,并進行處罰或強制其退出。
4.2 健全農村信用體系
在健全農村信用體系方面,廣西田東縣的“田東模式”經驗值得借鑒[11]。首先,可以讓金融機構與當地政府部門聯合建立農戶信用信息采集與評價系統,將各金融機構自建的分散性系統平臺整合為統一的集中型平臺,以解決各金融機構對農戶信息指標不統一的問題;也可以嘗試建立互聯網和農村信用社相結合的金融信息平臺,實現不同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評估和服務提供信息依據[12]。其次,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成立擔保機構,務必要使農戶和小微企業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同時,還要加大對失信的懲治力度,最大程度降低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和失信現象的發生概率,提升農民的契約精神,促使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順利開展。
4.3 建立健全農村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體系
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安全主要是依靠交易平臺對風險的控制能力,很容易受到網絡黑客的入侵。此外,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為了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將必要的業務流程進行了簡化,這也無形中增加了潛在的風險。因此,急需建立健全農村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體系,堅決杜絕潛在的金融風險[13]。首先,要健全農村金融機構外部風險控制機制,確保做好金融交易的全過程安全認證。金融交易前要限定各種業務的交易額度,以保證資金來源;交易時要結合電子信息認證、身份認證和移動數據認證等多種認證方式,確保交易的安全。其次,要推進農村金融機構與淘寶、京東等技術型企業合作,利用技術型企業的數據流量優勢,并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互聯網技術開發出具有創新性的低風險金融產品。
4.4 加大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宣傳力度
相對于城市而言,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的宣傳力度顯得不足,應從以下方面加大宣傳力度。首先,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綜合運用多平臺和多渠道傳播農村互聯網金融知識,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重要作用與意義,提高農村居民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水平。當地政府部門可以委派互聯網金融人才去農村講課,傳遞最新的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信息,同時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多種形式的金融業務,在廣大農村地區不斷普及農村互聯網金融知識[14]。其次,要對農村居民進行互聯網金融安全教育,提高其防范和識別金融風險的能力。
4.5 培養農村互聯網金融人才
農村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生事物,主要依靠農村主體和互聯網技術,更需要具有金融知識和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來取得長足的發展。因此,要加快培養農村互聯網金融人才,為農村互聯網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15]。首先,要積極引進人才,可以構建一個以農業高等院校為主、農村互聯網金融企業為輔的人才培養平臺,確保引進的人才是兼具互聯網金融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鼓勵他們來農村發展。其次,在農村互聯網金融企業內部尋找優秀員工并加以培養。通過對優秀員工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提升其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知識水平,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作用。
50卷11期? 陳艷華 新形勢下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和應對策略
5 結語
農村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必將經歷起始—發展—監管等不同階段的過程。目前,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飛越,正處于發展—監管階段,互聯網金融風險和高質量服務成為廣大農村居民關注的焦點。因此,要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不斷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的形式和服務,讓農村互聯網金融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當前,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在數據建設方面存在明顯的滯后,農村居民的固定數據樣本相對缺乏,獲取相關數據的渠道也較窄。因此,現階段要在農村地區建立起數據的收集、分析、發布和共享的平臺機制,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研究
和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礎。同時,也要積極運用大數據和區塊鏈等網絡新興技術,提高對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潛在風險的識別、監測和處理水平,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王姣.互聯網金融助力中國農村金融創新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8(9):107-109.
[2]? 汪維清,張樂柱,王劍楠.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業態模式、發展困境及應對策略[J].農業經濟,2020(11):109-110.
[3] 穆爭社,穆博.論深化農村普惠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政策措施[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12):20-25.
[4] 毛利,葉惠娟.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發展對策研究:以互聯網金融背景為例[J].大慶社會科學,2018(4):117-118.
[5] 周妮笛,冀思慧.農村小微企業互聯網融資風險管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論的視角[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6):74-77,92.
[6] 葉偉明.基于“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下農村金融發展路徑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24):285-286.
[7] 李觀祥.“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金融征信體系構建概述[J].中國集體經濟,2020(15):98-99.
[8] 張仁健,沈文星.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熱帶農業工程,2020,44(6):50-54.
[9] 周蕊.互聯網金融與農村新興產業發展的對接研究[J].農業經濟,2021(5):97-99.
[10] 王昀,吳月才,馮春麗,等.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與思考:以九臺農村金融改革促鄉村振興情況為樣本[J].吉林金融研究,2020(12):57-59.
[11] 寧澤逵,解舒惠,屈橋.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探析[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1,34(5):62-71.
[12] 劉苗苗.互聯網金融下農村信用社的危與機:以永春信用社為例[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18(4):50-57.
[13] 劉偉,韋杰.破解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難題的“田東模式”:背景、經驗與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18(6):116-118.
[14] 張慧敏.互聯網金融助推農村金融發展[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9(3):58-60,64.
[15] 潘登,張貝宇,張允慧.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金融服務創新路徑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19):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