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淑芬,丁 丹,邵復云
(湖北省黃岡市公共檢驗檢測中心,湖北 黃岡 438000)
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長期以來被高度重視,農產品質檢技術得到了穩定發展,并在農產品質檢環節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鑒于此,有必要掌握農產品質檢技術應用重點以及發展現狀,同時主動促進農產品質檢技術的良性發展。
我國身為農業大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環節中并未給予較高的關注度,此項工作在20世紀初期才開始落實,我國相關工作起步較晚。隨著質檢技術在國內的推廣和不斷優化,國家對于農產品質檢工作已構建了相對健全的系統體系,同時內部相關技術標準也在慢慢走向成熟。目前,我國還需要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染色蔬菜、合成肉和注水肉進入市場不僅會破壞市場穩定性,也會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不利于社會的發展。為充分解決以上問題,確保經濟穩定發展,國家對農產品質檢環節給予了較高的關注度,加大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時構建開發了新型的檢測系統。具體來講,在進行農產品質檢工作時,涵蓋的內容與技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針對農產品中毒素殘留進行檢測。多數地區在種植農產品時會選擇無化肥種植方式,然而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天然毒素。若是根據原有檢測方式,不僅會浪費大量精力與時間,也不能保證檢測數據的可靠性。新時期,我國針對相關問題的檢測,主要應用的方式為酶聯免疫吸附劑測試,此技術操作難度低且成本較少,得到行業一致認可[1]。
(2)針對農產品生產環境進行檢測。農產品和生長環境之間具有密切關聯,土壤質量、空氣環境均對農產品本身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農產品生長期間,技術人員需要對該方面予以高度關注。
(3)對農產品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在作物生長時期,技術人員可以借助農藥噴灑方式抑制病蟲害問題,但是少數行業人員過分看重自身利益而選擇加大化學藥劑用量,化學藥劑對于人體健康會產生一定不良影響。與其他檢測內容相比,對于農藥殘留的檢測,我國構建和完善了檢測體系,保證農藥殘留問題得到充分控制。
(4)對農產品重金屬加以檢測。重金屬是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物質之一。技術人員必須落實好相關準備工作,同時分析多種農產品所可能產生的重金屬類型,開展針對性檢測,通過原子吸收法實施處理,以確保農產品總體品質,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平臺圖見圖1。
當前我國農產品類型越發豐富,為確保農產品質量穩定,保證人們的飲食安全,我國執行農產品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管理,制定了明確的產品認證制度。在此制度落實期間,農產品認證規范與范圍持續加大,市場上漸漸出現了有機農產品以及綠色無公害食品,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
在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過程中,農產品檢測技術積極落實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我國提高了對農產品質檢技術的研究力度,提升了檢測效率,部分技術核心還落實了流動監測,深入健全了農產品檢測結構[2]。
農產品質檢安全管理與監督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我國接連成立了多個職能部門,涵蓋農產品質量、農業以及衛生等多元管理內容。各地區政府對于農產品生產和營銷等多環節接連頒布了針對性政策,持續增強了農產品、生產環境以及農業投入等檢測力度。在協同發展理念下,農產品監督管理結構越發健全,在農產品生產到經營環節均獲得非常顯著的效果。
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是一項嚴肅且重要的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失。制定質量安全檢測標準,有關單位可以先熟悉國際上的相關情況,通過對國際檢測技術、檢測內容、檢測標準和檢測方法分析,聯系我國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完善,構建完整的標準體系。在落實農產品質檢工作時,工作人員要結合農產品當前質量安全不足進行針對性分析,根據當前經驗補充內容、標準以及質量體系,深化質檢力度和精確度,深入加強檢測內容和標準之間的平衡。
在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期間,檢測部門需要結合實際檢測內容與農產品類型,構建切實可行的檢測體系。不同農產品具有相應的安全標準和質量標準,檢驗部門需要根據農產品類型分散檢測體系內各模塊[3]。然而在設計檢測體系基礎結構時,檢測部門要根據國家和國際相關情況,再立足自身實際角度加以完善與升級。企業需要根據行業內各企業提供的相關資源,在業務整理、信息共享前提下,構建健全的檢測結構,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作水平和升級能力,在健全的質檢體系幫助下保障檢測效果。
農產品質檢水平的高低和負責質檢的人員素質具有直接聯系,國家農產品質檢部門需要重視對安全監測技術專業人才的指導教育。農產品質檢部門需要構建健全的人才管理機制,盡可能招納更多高素質、復合型專業質檢人才,以此加強安全檢測技術質量。農產品質檢部門不僅需要公開聘請專業技術人才,還要深化對當前農產品質檢人員的教育指導,借助培訓強化農產品安全檢測人員的技術能力和專業素養,持續加強農產品安全檢測人員工作水平,以此強化農產品質檢環節落實效率,完善農產品質檢人員檢測技術。不僅如此,農產品安全檢測機構需要堅持更新安全檢測技術人員工作方法與應用技術,不斷強化農產品安全檢測水平。
在現階段市場中大部分農產品中均存在農藥殘留問題,這也是導致農產品發生安全問題的主要因素。此問題不僅會對農產品市場經營發展造成直接影響,也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隨著人們對飲食健康的關注度提高,大眾對農藥殘留也愈發重視,現階段農產品農藥檢驗已經成為農產品質檢環節的重點內容。為了精準檢測農產品中農藥殘留含量,技術人員需要保證檢測設備作業效率高、靈敏度理想。現階段開展的農藥殘留檢測工作比較側重利用色譜檢測和生化測定方式落實。①色譜檢測方法主要分為液相色譜和氣相色譜,工作靈敏度理想,并且作業時間短暫,可以盡快掌握可靠數據。但是色譜和質譜檢測方法均需要匹配專業設備和專業質檢人員,一般在專業學校或省市級實驗中才配備。②生化測定方法包括化學速測法、試紙法以及酶抑制法等,此類檢測方法在設備上沒有較高要求,逐漸在行業內獲得大面積應用,特別是快速檢測農藥殘留方面應用廣泛。進行檢測時只需將樣品溶液滴在含有靛酚乙酸酯以及膽堿酯酶試劑的速測卡中,詳細觀察變化情況就可以得到檢測結果。此方式普遍用于鄉鎮檢測機構的快速篩查環節,基地合作、個人可進行銷售前的自主檢測。
農產品質量檢測環節中比較常見的安全問題之一是微生物污染。開展農產品微生物檢測期間,通常應用的檢測方法是微量量熱法和阻抗測定法。上述兩種方法可以快速檢測出農產品中的微生物含量,可以促進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人員的工作效率。糧食熏蒸劑檢測也是農產品微生物檢測的方式之一,此方式可以有效抑制農產品中微生物進一步滋生,但是會使農產品口感與外表受到負面影響[4]。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雖然可以對農產品內存在的微生物加以檢測,但是為確保農產品不受檢測影響,農產品從業人員要加強自身質量安全思想,進行生產期間可以通過無菌種植方法最大化降低農產品中的細菌生長。
農產品原生毒素會給人體造成較大危害,若是長時間食用攜帶原生毒素的農產品,有很大概率會提升人體內的麥角毒素和紅細胞凝聚素,提高癌癥發病率。對此,檢測技術人員在進行農產品安全質檢時,要注意對檢測流程加以嚴密監控,保證檢測結果正確、可靠[4]。與其他農產品安全問題對比來講,原生毒素對農產品質量產生的影響較大,之前的原生毒素檢測技術因為檢測成本較高且檢測速度較慢,在當前時期的農產品安全質檢中的應用較少,當前主要應用的原生毒素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此方法工作效率較高,且可以開展大規模農產品原生毒素檢測。
農產品具有多種類型,銷售形式也非常豐富,在農產品安全質檢環節中,檢測人員需要根據存儲方式與加工流程情況進行檢測。農產品在被存儲期間會由于存儲方式不正確而產生質變、微生物繁殖等問題,因而技術人員可以應用樣品抽查方式,根據生產批次對農產品進行檢測。農產品加工環節中也存在諸多質量安全風險,為防止發生生產人員將真假產品混淆銷售的問題,檢測技術人員可以對產品內的化學成分與真菌霉素成分加以分析,可以通過分子生物檢測技術來加以輔助檢測,減少農產品摻假概率。通過上述方式可以快速檢測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等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強大保障。
近年來,有關部門提升了對農產品質檢技術開發升級的力度,掌握了關于農產品質檢技術的新方法與新思路。具體來講,農產品質檢技術未來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路。
(1)檢測技術越發智能化與精細化。農產品質檢技術總體發展方向為精細化、智能化以及高效化,微電機機械系統、納米技術以及傳感技術,充分促進了高效檢測技術的微小化。抗體和適配體等快速識別材料給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打下了堅實基礎。定位和現場高效檢測技術以及檢測數據在線傳輸和加工能夠協同推進高效檢測智慧平臺的完善,能夠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穩定的技術支持。
(2)風險評估手段越發精密化和體系化。數據挖掘技術能夠準確獲得農產品各項信息數據,能夠將分散的信息聯系到一起,風險評估水平可以借此穩定提升[5]。藥效動力學模型系統、生理模型的藥代動力學等風險評估模型以及軟件能夠切實提升風險評估環節的精密性與靈敏度。
(3)溯源甄別技術逐漸物聯化和集成化。密集體現出準確識別溯源技術研究以及信息追溯技術兩項工作,能夠對農產品各個環節開展追溯與查詢,確保源頭可循,去向可究。隨著最近幾年物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信息追溯技術現已獲得理想化發展,向智能化與網絡化發展。紅外光譜技術、核磁共振技術、DNA指紋圖譜技術及代謝指紋圖譜技術都是農產品質檢工作中的典型應用技術。
綜上所述,農產品質檢技術深入落實于農產品毒素殘留、重金屬檢測、農藥殘留以及生長環境檢測中,能夠切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在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推動下,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傳感技術以及納米技術等新技術將成為農產品質檢技術發展的新趨勢,給未來進一步發展農產品質檢技術提供穩定的技術支持,從而更好地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 檢測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