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莉,龔錕,康厚澤,李世海
(1.貴州大學明德學院,貴州 貴陽;2.貴州省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大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在校階段正是塑造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但處于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面臨著新的時代使命和前所未有的國內國際環境挑戰,他們每天接受著來自互聯網形形色色信息的沖擊。如何在瞬息萬變、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下,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進行有效的價值引領?這是每一位在校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2021年11月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在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中用4個80%(高校里教師的80%以上屬于專業教師、課程的80%以上是專業課程、80%以上的學習時間用于專業課學習、80%以上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大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強調,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在學生價值塑造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當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優勢。高校的思政課程是引領學生價值的關鍵課程,而課程思政是學生價值塑造的關鍵環節,二者相輔相成,需雙管齊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而從長遠來講,鑒于專業課程的覆蓋性,課程思政效果影響甚至決定著祖國接班人、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復興和崛起等重大問題。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其他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政、文化、實踐教育各環節,并貫穿于基礎、職業、高等教育各領域”[2]。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明確了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教書育人的第一角色,為課程改革和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保障。
《建筑設備》屬于典型的工科專業技術課程,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建筑給排水、建筑消防、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氣調節、建筑電氣等基礎理論知識,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體系廣、綜合性強。授課知識是網狀的,但授課是線性的,教師起到了“提線”作用,本文在設計《建筑設備》課程思政時,基于課程育人根本目標,結合課程自身特色優勢,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采用“問題導入、榜樣教學、案例教學、番茄課堂”等教學模式,注重滴灌式思政育人和系統化專業育人的有機結合,以期達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效融合、專業課和思政課協同育人。
課程思政實質上是結合課程的具體內容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其倡導在進行知識講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思想價值的塑造。本課程在思政建設中,系統梳理課程知識點并深挖其蘊含的思政元素,充分發揮教師主力軍和教學主戰場的優勢,圍繞家國情懷、職業道德、工匠精神以及生態環保4個方面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具體建設目標如圖1所示。

圖1 《建筑設備》課程建設目標
1.課程核心目標——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基于立德樹人的理念,采取“滴灌式”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志跟黨走、聽黨話、扎根人民、奉獻國家,通過課程潛移默化地灌輸,建立學生思想理性認同,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在國家利益面前立場堅定,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跟黨保持一致[3],強化學生使命擔當。
2.課堂教學目標——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通過課程的學習,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建筑給排水、消防、采暖與通風、空氣調節、燃氣、建筑供配電、防雷接地、智能建筑等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設計管理能力和創新應用意識;融入實踐教學,通過實地參觀、案例教學、邀請一線人員課堂授課等形式引導學生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強化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助力學生成長為高素質、有擔當的應用型人才。
3.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德技兼修的大國工匠。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而非生搬硬套思政理論知識,引入案例,通過問題導入式引發學生思考,做到專業知識和思政知識的無縫銜接,在理念上注重教學、文字上突出專業、內容上融入思政、模式上強調效果。結合熱點話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榜樣教學引發學生情感共鳴,進而潛移默化、細雨無聲地將價值觀念灌輸給學生,在對學生育知、育能的同時,落實育人目標。鼓勵學生要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甘于奉獻,堅定學生愛黨愛國的人生信念,讓真摯高尚的家國情懷、技能報國的人生志向、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精益創新的工匠精神、深厚扎實的專業技能、綠色環保的生態理念根植于學生心中,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多德技兼備的大國工匠。
《建筑設備》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在對教學大綱認真研讀以及課程內容系統梳理的基礎上,將課程歸類為建筑給排水、暖通空調、建筑電氣三大板塊,深挖思政切入點,基于課程教學重點、難點,借助相關案例巧妙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中。在課堂理論知識講授時,注重因材施教,將政治認同、家國情懷與理論知識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專業技能實踐過程中,將職業道德、工程素養與職業技能有機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構建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相融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整個教學計劃、教學學案、教學內容中,潤物無聲地浸潤到學生價值體系。本課程具體教學內容和思政融入點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設備》課程教學內容和思政融入點設計表
課程思政需經由課程來實施,課程如何實施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效果的好壞。惟有站在課程建設整體格局考慮,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體系,避免出現“形式化思政”“標簽化思政”,教學質量才能得到實質性提升,課堂教學有質量,課程思政才能有效果[5-7]。
1.番茄課堂,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當代大學生課堂已從傳統的一元平面化轉為多元立體化,如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教學,勢必出現各種“手機課堂”“睡眠課堂”“聊天課堂”,為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本課程主要采用番茄式課堂教學,最大限度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點燃學生上課的熱情。所謂番茄課堂,是將一節課時按照番茄式劃分為3大版塊,每個版塊根據授課要求采取不同授課方法,例如一個版塊采取教師授課為主、輔以學生練習,另一版塊教師授課和小組討論對分,最后一個版塊教師授課和課堂測試對分,整個課時按照教師授課→學生練習→教師授課→小組討論→教師授課→課堂測試的順序展開,涵蓋教師講解、學生測試、學生討論等多個環節,既增加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又避免了單一授課方式帶來的枯燥感、困乏感,但整體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節奏還在,多種授課方式的循環應用,讓學生大腦始終處于運轉狀態,利于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提升了授課質量,也提高了授課效率。
2.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激情。本課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牢固樹立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課堂以學生感興趣的熱門詞匯、流量新聞、熱點話題作為切入點,將熱點、知識、思政有機融合,以熱點為導引、以現象為載體、以知識為依托、以思政為主線、以問題為導向,在傳授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進行滴灌式價值引領。案例教學是思政課和專業課最直接的融合方式,通過榜樣素材與身邊素材相結合,天邊案例與眼前故事并舉,案例趣味與時效并重,經由視頻、音頻、圖片的直觀帶入,結合小組討論、個人匯報、經驗分享等多種方式融合,做到專業與思政的無縫銜接,既充實課堂理論內容,又調動課堂氣氛,提高育知、育能、育人質量。這里特別提出“師兄師姐榜樣教學法”,通過邀請已畢業的師兄師姐進課堂授課或線上授課,通過他們分享的工作經歷、已完成項目、取得的成就、遇到的問題、生活的感悟等等,引發學生們對未來的思考。師兄師姐對學生來說是熟識的、親近的、真實存在的,其對學生的激勵和引導是顯著且高效的。
3.情景教學[8],引發學生情感共鳴。課程思政既不能生搬硬套政治理論,也不能機械化移植政治思想進課堂,只有學生自己愿意學習、愿意思考,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授課中的某個點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自會欣然接受,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本門課程中多個篇章可以設置情景教學,如建筑消防中的四川涼山森林火災、天津港大爆炸,建筑排水中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件、太湖水污染事件,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等。通過一個個真實的素材,也許是一幅催人淚下的畫面、一個觸目驚心的場景,亦或是一曲悠長感人的樂章、一段震撼人心的視頻,只要在合適的場合(某個知識點講解)、用適合的方式(視頻、音頻、圖片)、以恰當的語言(專業課和思政課的融合點),抓住學生情感起伏的波動點,將學生帶入場景,觸動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思政元素即已巧妙無痕地融入到了課程內容中。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教師是人才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應關注學生價值的塑造與引領。專業課教師是高校里陪伴學生時間最長、影響學生最深的一部分群體,也是課程思政的建設者和實施人,應不斷用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理論武裝自己,利用好教學主戰場、發揮好課堂主渠道的優勢,讓教書和育人真正融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國培養一代又一代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甘于奉獻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