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瀾,季靜,吳建營,侯爽
(華南理工大學 土木與交通學院,廣東 廣州)
為了破除科技評價和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唯論文”的不良導向,特別是扭轉當前科研評價和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SCI 論文相關指標片面和過度使用等不良現象[1-2],2018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后,相關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3];今年,人社部、教育部又再次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4]。同時,教育部、科技部也聯合提出,鼓勵研究生從事基礎研究和“卡脖子”技術研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樣勢必要把研究生申請學位標準和發表論文脫鉤,不以發表論文作為評價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唯一標準[5]。
對于高校來講,研究生培養質量高不僅可以體現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學術地位和特色,還能夠推動高校自身生存發展,同時也是高校為地區和國家長遠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的能力體現。毋庸置疑,“破五唯”后如何建立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和評價標準,如何讓在學研究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卡脖子”的專業技術和國家需求為牽引的工程領域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和共性問題[6-7]。
為了貫徹這一精神,部分高校已相繼出臺了相關規定,將發表SCI 論文與申請學位脫鉤,或鼓勵探索多種形式的學術成果組合呈現[8-9]。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也多次修訂了研究生培養方案和申請學位條件,目的就是為了鼓勵研究生從事基礎研究和“卡脖子”技術研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然而,這與長期以來將學位授予與發表論文掛鉤的做法形成了較大反差,短期內勢必會引起師生們的不適與困惑。未改革之前,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主要存在如下表現。
《2019 年我國研究生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目前大多數研究生對課程體系滿意度不高,認為課程體系缺乏前沿性和交叉性,與時代巨大變遷脫節,課程內容老化嚴重,知識體系不能與時俱進,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不高。此外,部分研究生課程與本科課程重合度很高,僅僅是本科課程的一個升級版,教學手段也比較陳舊,課程體系注重灌輸而不重視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培養。這樣導致研究生課堂教學效果并不能盡如人意。
2016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11]。
工程類研究生培養和工程實踐一旦脫節,就很難實現“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一培養目標[12]。研究生培養中實踐環節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實踐教學和生產實踐,從工程實踐當中發現和提煉科學問題,培養研究生獨立自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技創新意識。而目前,實踐環節大多數為學生到目標就業企業實習,實習內容往往和學位論文脫節,實習成為大多數研究生進入工作崗位的前奏,而并未真正達到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實踐環節的培養目標。
申請學位標準和發表論文脫鉤后,而適應當前“破五唯”背景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尚未健全時,如何把控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是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10]。如何保證學位申請者的學位論文水平評價的客觀性和公允性,并最大限度地剔除人情因素,是我們必須探討的關鍵問題。
另外,取消發表論文要求后,有可能加劇了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矛盾。導師認為研究生并未達到申請學位水平,但研究生以達到申請學位條件為由認為自己已達到申請學位水平,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師生矛盾將如何化解?新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如何成為研究生致力于科研的助推器和加油站,而不是研究生放松自我的借口和理由,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
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堅持高等教育“四為”方針,不斷探索“破五唯”背景下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改革的具體措施,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急需,從教學、實踐和學位論文三個維度,把研究生培養質量從簡單的“畢業要求控制”轉變成“全過程控制”,重視研究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從生產實踐當中發現和總結科學問題,詳見圖1,具體舉措如下。

圖1 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根據目前課程知識體系相對陳舊的現狀,我們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兩項改革。第一,開設了滿足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建造需求的相關課程,例如: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和應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等課程,加大前沿性、探索性、學科交叉課程設置的比例。同時,我們要求所有研究生課程與本科課程的重復率不能超過20%,并要求所有研究生課程都必須開展思政建設,上好思政第一課。第二,針對土木工程學科研究生的部分主干課程,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地域特色,邀請包括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各大設計院總工、大型國企和央企總工在內的一批校外知名行業專家上講臺,介紹最新工程進展和行業發展動態,為土木工程學科研究生搭建起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之間的橋梁,增加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的生動性和前沿性。
與廣東省多家知名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建立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以“產學研結合”為途徑,實現高校和優質企業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形成“高校-企業密切合作”的土木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新模式。聯合培養示范基地以及企業導師為研究生提供具有研究意義和價值的工程實踐機會,并給予全程指導,企業導師對其在基地期間的表現進行有效監督和反饋,并建立以企業導師為主的實踐環節考評機制,切實把實踐環節的“企業實踐-校內反饋-企業考評”做實,并把學生的實踐環節內容和學位論文相關程度作為考評的一個關鍵參考因素。
針對研究生“開題報告”“中期考核”“預答辯”和“論文答辯”等環節全部采用學生/導師雙向回避的“雙盲”方式進行;研究生學位“論文送審”全部采用“盲審”(送審學校的學科評估排名不低于我校)。每個環節均設置一定數量的淘汰率,建立多環節、多階段研究生分流淘汰機制。通過把“開題報告”“中期考核”“預答辯”“論文送審”和“論文答辯”全過程盲控制度與研究生導師評聘、考核評價和崗位動態調整等建立聯動機制(例如:某導師其進入分流淘汰機制的研究生占其在校研究生人數超過某一比例時,將影響到其下一年度研究生指標分配),以保障土木工程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穩步提升。
同時,由于采取了過程控制,對于導師認為學位論文質量尚不達標的學生,由不包含導師在內的“答辯小組”給予學生不能申請學位或分流淘汰的結論,從而分擔了導師和學生的矛盾。而對于部分把關不嚴的導師,上述盲控制度會從另外一個側面給予導師們壓力,督促其嚴把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關。
通過上述改革措施,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基本建立起一套適用于我校土木工程研究生培養的質量保障體系。近三年來,經過不斷反饋和改進,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方面,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通過增加智能建造類課程,學生普遍反映:“學習到先進的手段和技術方法,對完成課題有很大作用?!蓖ㄟ^引入行業專家上講臺,學生們反映:“不僅能學到實用知識,還有對專業的思考和對工程師實踐的考量?!?2019 和2020 年相關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被連續評為華南理工大學優秀示范基地,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例如,某優秀碩士研究生在基地培養期間,除了與校外導師合作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 篇以外,還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 項,并獲得廣東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科技創新專項二等獎1項,其在實習單位的實習內容和自身的學位論文課題關聯度很高,真正實踐了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理論聯系實際。
另一方面,學位論文質量在取消發表論文的要求后,也能夠得到穩步提升。以往,“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和“論文答辯”等環節全部都有研究生導師在場,而現在采用雙盲制度以后,研究生導師不再參加自己研究生的上述環節,答辯專家往往可以暢所欲言,有一說一,不再礙于情面,做實了研究生論文把控的各個環節。研究生們也能夠認真對待自己的研究課題和各個考評環節,認真總結,不斷挖掘,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學貌。同時,也大大釋放了研究生和導師之間容易產生矛盾的壓力。2020 年和2021 年度碩士學位論文送審結果的重大修改或不同意答辯率較上一年度分別下降了3%和4%。
通過認真總結近三年的經驗,我們發現,在如下方面還可以繼續改進。首先,目前我們的專業課程設置還欠缺總體規劃,有一些課程還存在因人設課的現象;然后,雖然我們已經要求了所有課程必須開展思政建設,但是目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大大落后于本科課程思政建設,缺乏頂層設計,教師們的積極性也不高。接下來,我們將在這兩個方面開展改革,對專業課和思政課程建設進行整體布局,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圍繞國家需求和粵港澳大灣區地域產業經濟發展需要,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不斷深化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綜合改革,厘清“破五唯”后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明確改革目標和思路,在土木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的教學維度、實踐維度和學位論文維度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建立了具有借鑒意義的工程類研究生培養質量多維保障體系。今后,我們將一如既往,秉承高等教育的“四為”方針,不斷反饋,持續改進,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