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新冠病毒(SARSCoV-2)進化技術咨詢組是一個獨立的專家組,定期監測和評估新冠病毒的進化,并評估特定突變和突變組合是否會改變病毒的行為、致病性和毒力。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根據進化技術咨詢組關于新冠病毒變異對疫情發展影響的評估,把變異病毒分為三類:關心變體(又稱存疑變體,VOI)、關切變體(VOC)和嚴重后果變體(VOHC)。目前,WHO認為嚴重后果變體尚未出現,需要重點監控的是關切變體,共有5個,分別是:
2020年12月在英國發現的B.1.1.7變異株,稱為阿爾法(Alpha);
2020年12月在南非發現的B.1.351變異株,稱為貝塔(Beta);
2021年1月在巴西發現的P.1變異株,稱為伽瑪(Gamma);
2020年底在印度發現的B.1.617變異株,稱為德爾塔(Delta);
2021年底在南部非洲發現的B.1.1.529變異株,稱為奧密克戎(Omicron)。
此外,目前關心變體共有5個,分別是:
艾他變異株(Eta),譜系為B.1.525,2021年3月17日公布;
約塔(Iota),譜系為B.1.526,2021年3月24日公布;
卡帕(Kappa), 譜系為B.1.617.1,2021年4月4日公布;
拉姆達(Lambda),譜系為C.37,2021年6月14日公布;
繆(Mu),譜系為B.1.621,2021年8月30日公布。

顯然,奧密克戎是引起現在中國和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疫情的主要變異毒株。世界各地的研究發現,奧密克戎是一種高度分化的變體,具有大量突變,包括刺突蛋白中的26~32個突變,其中一些與體液免疫逃逸潛力和更高的傳播性有關。
同時,根據目前的監測情況,奧密克戎出現了4個譜系,包括B.1.1.529、BA.1、BA.2 和BA.3,引起本輪中國疫情的變異株主要是BA.2。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奧密克戎BA.2現在是全球冠狀病毒的主要毒株,占所有測序病例的近86%。
除了奧密克戎BA.2外,中國一些地方也出現了由其他變體引發的疫情。江蘇省蘇州市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公布,今年3月28日常熟市發現的一例輕型確診病例楊某,其感染的病毒為奧密克戎變異株BA.1.1進化分支,在本土病例和輸入病例數據庫、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GISAlD)中均未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高度同源序列。
此外,英國和中國臺灣地區還出現了新的變異毒株引發的感染。今年3月25日,英國衛生安全局發布通告,1月19日在英國發現了XE變異株,它是奧密克戎BA.1和BA.2的重組變異株,目前英國境內已確認637例XE變異株感染病例。
今年4月2日,臺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該地區發現一例感染XE變異株的病例。該病例3月18日從捷克入境,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屬于無癥狀病例。從這個輸入性病例來看,XE變異株的感染在國際上可能已經開始流行。XE變異株仍屬奧密克戎變體。有研究人員估計,XE變異株的新突變體可能比任何新冠病毒毒株都更具傳染性,是迄今為止已知最具傳染性的毒株。
今年3月,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國、丹麥和荷蘭,相繼發現了德爾塔克戎(deltacron,簡稱XD)相關病例,英國已經確認了約30例德爾塔克戎病例。3月8日,法國馬賽地中海傳染病醫療和教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的文章也證實,通過基因組測序確認了德爾塔克戎變體確實存在。
德爾塔克戎是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兩種變異株的合體或融合,而且這種新變體可能從今年1月就在歐美一些國家的人群中傳播了。德爾塔克戎的主干來自德爾塔變體,其刺突蛋白來自奧密克戎變體。
德爾塔變異毒株于2020年12月首次在印度出現,繼而傳播全球。這一變異株的特點是比較容易傳播,傳播率比阿爾法高約60%,阿爾法又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傳播率高50%。
無論是哪一種新冠病毒變異株,其對人類的威脅主要取決于4個關鍵問題:一是該變異株的傳播性如何;二是接種疫苗和既往感染如何預防變異株感染和傳播;三是該變異株與其他變異株相比毒性如何;四是人們該如何感知風險和遵循控制措施。
那么,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性和危害性到底呈現什么趨勢呢?
奧密克戎感染病例間的代間距約為3天,時間比德爾塔變異株(4天左右)更短,它的傳播能力約是德爾塔變異株的2倍。另外,奧密克戎BA.2進化分支比原始的變異株BA.1傳染性增加了30%,如出現社區傳播,感染病例數在2天或3天內可以翻倍。

總體來看,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毒性有所下降,感染者主要是上呼道癥狀,病毒并不侵犯肺部,下呼吸道感染比例明顯減少,發熱比例下降,部分感染者沒有頭疼、發熱癥狀,致病率也隨之下降。同時,BA.2進化分支雖然傳染性很強,傳播速度快,但是癥狀相對較輕,隱匿性強。
奧密克戎變異株致病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感染者大多表現為無癥狀,已經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核酸檢測呈現陽性,但又沒有出現相關癥狀,而且沒有肺部影像學特征性改變,7~10天就可以自愈。根據中國針對新冠肺炎患者設計的診療方案,治療分為危重型、重型、普通型、輕型四類,無癥狀感染者沒有臨床表現,可采取輕型的診療方案。因此,盡管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速度快,但其致病性和致命性較低。EA45F449-B847-437D-83E2-2830A4355A8B
不過,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性和致命性較低還有其他原因,包括大規模人群免疫接種,人群機體免疫力增強,這也意味著在人體內病毒不會大量繁殖。一旦病毒濃度升高,疫苗就會發揮作用,抗體會進行反擊,雖然檢測病毒載量呈現陽性,但病毒毒力難以發揮出來,因而呈現為無癥狀。
奧密克戎變異株毒力下降還可以從世界各國的新冠感染病死率下降得到證實。2022年初,英格蘭地區的主要致病流行株是奧密克戎變異株,當地的新冠感染病死率呈下降趨勢,目前已降至 0.035%,首次低于季節性流感的病死率 0.04%。與新冠疫苗出現前相比,現在英格蘭的新冠感染病死率僅為之前的四十分之一。這顯然一方面是疫苗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奧密克戎變異株毒力下降的結果。
XE變異株也是目前需要重視的疫情傳播因素,該毒株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潛在的威脅。早期數據顯示,它的傳播速度比起目前傳播最快的奧密克戎BA.2要高9.8%。不過,目前該毒株在英格蘭地區感染人數還不到所有病例的1%。
與其他新冠變異株相比,德爾塔克戎的毒力也明顯下降,它引發的癥狀也出現了變化,如不再出現嗅覺、味覺喪失,因此更像重感冒。這也意味著德爾塔克戎引發的癥狀比原始毒株要輕。
目前,對人類有較大的影響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主要包括:奧密克戎的4個譜系(B.1.1.529、BA.1、BA.2 和 BA.3)、XE變異株以及德爾塔克戎。總體而言,盡管它們的傳播速度都升級了,但毒力卻降級了,同時,也應考慮大多數人已經接種新冠疫苗的因素。
按照病原體傳播速度與致病性(致命性)的關系來看,如果病原體的致命性強,就會失去在人體或生物體內寄宿的時間和機會,病原體也難以生存下去。因此,傳播速度快的病原體反而致病性會降低。現在全球主要的流行株奧密克戎BA.2的情況就是如此,雖然傳播速度比原始株快了一些,但致命性已經降低,而且只出現上呼吸道癥狀,并不侵害肺部,與原始株相比致病性大大降低。
未來,新冠病毒還會出現新的變體,需要進一步觀察,但新冠病毒的毒性可能已是強弩之末。此外,1月19日,美國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主任默里在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稱新冠病毒或將繼續存在,但全球新冠“大流行”即將結束。不過,這個預測僅可作為一種參考。EA45F449-B847-437D-83E2-2830A4355A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