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互聯網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現實需求與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優化路徑:增強教育主體責任意識,切實維護意識形態陣地安全;創新教育表達方式,增加意識形態教育話語親和力;加強教育平臺建設,形成意識形態教育合力。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 意識形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2-0037-03
做好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使命,也是關系祖國未來事業發展的一項根本工程。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明確指出,“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落實到教育教學各方面,對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旗幟鮮明予以抵制”。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政治引領,重視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本文從教育主體、教學表達和教育平臺建設三個方面出發,分析互聯網時代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面臨的困難,并提出優化路徑。
一、互聯網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現實需求
(一)抵制西方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交流日益深入,各個領域在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不免受到西方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在開放的網絡場域中,一些西方國家不僅有意將網絡作為傳播其意識形態的媒介,而且別有用心地對多元社會思潮進行加工,并通過某些社會熱點的發酵,對事實進行歪曲和捏造,試圖弱化我國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誤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新疆長絨棉等事件中,一些西方國家不斷對我國的形象進行污蔑、抹黑,利用網絡進行錯誤價值觀滲透,使缺乏判斷力和政治定力的大學生受到蠱惑,從而動搖理想信念、喪失文化自信。
(二)滿足新時代大學生教育的需要
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生以“95后”“00后”為主,他們生于網絡時代,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網絡依賴性,成為互聯網使用率最大的群體。近年來“網生代”一詞的出現,更加準確地形容了當今青少年與網絡的密切關系,這決定了互聯網背景下的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對青少年網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開展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當今互聯網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將教育工作拓展至網絡空間,發揮網絡育人的功能,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領域,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教育接受方式,積極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新風尚,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占領校園網絡意識形態制高點。
(三)適應網絡時代話語發展的要求
當下,許多網絡話語因幽默有趣、生動形象而受到大學生網民喜愛。所謂“網絡話語”,就是指在網絡空間的虛擬場域規定下相互聯系的思想,它鑲嵌于網絡文本、網絡語言和網絡虛擬交往實踐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網絡話語經常被大學生用來表達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和對校園文化生活的意見,但面對敏感的政治問題時,大學生很難客觀理性地使用網絡話語,更難以主動利用網絡話語傳播主流意識形態。這就迫切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提高自身網絡素養,適應網絡時代話語表達的發展特點,通過網絡話語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行適時引導,利用大學生容易接受的網絡話語潛移默化地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做到在網絡輿論中引導大學生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導向。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意識形態教育主體作用有待凸顯
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能否取得較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主體的政治素養和能力水平。但就目前高校現狀來看,大部分高校缺乏網絡意識形態責任機制,高校黨委與二級學院之間尚未形成統一分工、職責明確的責任體系,導致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監管不嚴格、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此外,在目前的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部分高校黨委領導成員雖然具有過硬的政治定力,但缺乏新媒體應用能力,不了解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規律,沒有掌握前沿的網絡傳播技術,因而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很難對海量的網絡信息進行準確的價值研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當前,網絡空間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聚集地,通過網絡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成為當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缺乏網絡意識形態教育主體責任意識,只注重在現實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很少關注網絡空間中學生的思想動態,對網絡輿論沒有及時進行引導,致使部分學生受到網絡負面信息影響,未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意識形態教育表達方式有待改進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極具個性意識的“95后”“00后”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師不能順應時代發展快速適應角色轉變,不夠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心理特征,仍然采用說教的教育方式,規定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限制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這不僅降低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可能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
目前,很多高校非常重視網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且大部分高校都建立相對完善的“兩微一端”(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體系,形成網絡思政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線上和線下協同育人的新局面。但部分高校在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過程中不夠注重網絡意識形態宣傳內容的表達,“兩微一端”的內容多復制自文件政策、講話精神,發布文章中多采用“官方話語”,且內容乏味冗長,不符合當代大學生趣味化、碎片化的信息接受方式,導致眾多“僵尸平臺”出現。此外,在部分高校設立的官方網絡信息平臺中,信息內容多以靜態的方式呈現,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設計,造成校園各網絡平臺出現“自說自話”的現象,這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
(三)意識形態教育平臺建設有待加強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各媒體行業都迎來了深刻變革,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發展。但部分高校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不夠,導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的權威地位造成一定的威脅,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信息關系平等化,使傳統媒體喪失信息主導地位,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兩微一端”、校園網站等新媒體平臺刊載意識形態相關內容多為轉載的官方文件和政策綱領,內容重復枯燥,且表達方式刻板缺乏互動性,易造成大學生視覺疲勞和學習興趣減退,淡化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效果。
除了校園的官方媒體,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到各類社交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高校青年學生,利用自媒體接收與傳播信息、與他人建構關系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目前,除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抖音、快手、知乎、bilibili彈幕網等新型社交媒體平臺也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校園網絡“大V”、自媒體達人在大學生群體中不斷涌現,甚至出現擁有百萬粉絲的校園“網紅”,對大學生甚至社會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很多高校仍然固守傳統的“兩微一端”,不注重建設新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平臺,同時忽視對新型社交媒體平臺的管控力度,致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平臺傳播力度不夠。
三、互聯網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現實路徑
(一)增強教育主體責任意識,切實維護意識形態陣地安全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隊伍建設,發揮教育主體作用
首先,高校應建立系統完備的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責任機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各學院分管落實、協同聯動的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體系;其次,高校黨委領導要樹立傳播意識,主動學習傳播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新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基本規律,掌握有效的傳播方法和傳播渠道,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及媒介認知,積極占領意識形態新陣地;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必須增強陣地責任意識,勇擔意識形態教育重任,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堅定維護意識形態陣地安全。
2.發揮優秀學生引領示范作用,用青年人引導青年人
首先,發揮優秀學生黨員的榜樣帶頭作用。學生黨員是學生中的排頭兵,在學習、思想、紀律、作風等方面均能夠起到表率作用,是黨組織與高校學生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在大學生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發揮優秀學生黨員的榜樣帶頭作用,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了解黨組織的行為作風與思想觀念,在其啟發下樹立奮斗目標且不斷提升自身思想覺悟;其次,引導更多具有正能量的校園網絡“大V”出現,通過他們的榜樣示范作用更大范圍地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堅守并不斷擴大意識形態陣地;最后,“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必須自覺、積極提高自身媒介素養能力,增強對多元思潮的辨別力和抵制力,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創新教育表達方式,增強意識形態教育話語親和力
1.強化網絡話語,善用大學生常用的“網言網語”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被大學生接受,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為達到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貼近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掌握學生的話語表達習慣,用他們的方式交流和傾聽。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從“95后”“0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情感需求出發,了解大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分析隱藏在大學生網絡話語背后的情感需求和價值傾向,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其次,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要想吸引大學生網民,必須將主流意識形態融入網絡話語中,用學生愿意聽、聽得懂的“網言網語”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吸引力。
2.開展暖心對話,增強大學生情感認同
開展暖心對話,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生活躍的網絡空間,站在學生角度了解大學生的利益訴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需求,摸準學生的“脈搏”對癥下藥;不講“大話”“空話”,真正做到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其次,“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工作環節。在教育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網絡的便捷性,開展多渠道的網絡對話、有溫度的談話,掌握談心談話技巧,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感,構筑接地氣的話語表達體系,增強大學生情感認同。
(三)加強教育平臺建設,形成意識形態教育合力
1.促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優勢互補
整合優化傳統媒體平臺和新媒體平臺,實現媒體之間的深度融合發展、優勢互補,才能讓主流媒體的聲音傳得更廣、更遠。首先,加強大學生日常使用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建設,重視各社交媒體平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聲音的路徑創新,通過微視頻、微電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格局;其次,推動媒體融合深度發展,結合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和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使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與校報、校園廣播形成協同聯動,共同組成新型傳播矩陣,奏響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文化主旋律,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2.加強校園網絡平臺管理力度,優化校園網絡環境
網絡信息化時代,迅速掌握網絡空間的主導權,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監控系統建設,提升輿情監控水平,建立覆蓋整個校園的網絡輿情監控系統,及時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適當干預、積極引導;其次,營造風氣清朗的校園網絡空間,優化校園網絡環境,加強對校園網絡平臺的監管,利用技術手段進行議題設置,將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教育者手中,實現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意識形態中的統領作用。
總體而言,加強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不僅是當前抵制西方多元社會思潮沖擊的需要,而且是順應網絡時代發展、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然選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先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面臨的困難,再從教育主體、教學表達、教育平臺建設三個切入點提出對策,以不斷優化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連曉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話語的價值與進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
[2]楊英.碎片化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挑戰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0).
[3]陳志勇.自媒體環境下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2).
[4]玄錚.高校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建構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
[5]白芳.依托學生黨建增強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路徑思考[J].行政與法,2020(3).
[6]潘紅濤.關于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新考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5).
作者簡介:武夢欣(1998— ),山西運城人,桂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