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霞 廈門市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
從教學新手成長為市專家型教師,筆者是一名根植于“追逐”教育的“追夢人”。“追逐”教學風格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悄然生成。風格中“追逐”二字源于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塞尼撰寫的《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小說中的“風箏”是一個承載多元隱喻的豐富載體;文中“追風箏”是一個民族勇敢的表征、個體勇敢精神的演練;文中闡述“追風箏的過程”更是追逐理想的過程、努力向上的過程、精神境界升華的過程。筆者在課堂中,授以學生“追逐”涵義、“追逐”方法及“追逐”的路徑,讓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練情境中,通過自身的親歷與體驗、團隊的協作與共進,最終成為一名“追的得法、追有成效”的時代新人,“追逐”教學風格也逐漸成為一把打開筆者未來之門的金鑰匙。
至2021年12月31 日為止,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主題=教學風格”檢索到的文獻總數為6163 篇,檢索結果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如圖1 所示。
從圖1可看出,學者對“教學風格”的研究在2005年之前一直不慍不火,2006年開始出現抬頭拉升之勢,從90 篇增加至2013年388 篇,但從2014年開始出現拐點,呈現回落的趨勢,截至 2021年,全年發文量僅 180 篇。

圖1 以“主題=教學風格”檢索到文獻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圖
閱讀相關文獻,學者早期側重于對教學風格的含義、類型、作用等進行相關研究,中期側重于教師教學風格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而近期則將研究的視角鎖定在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生學習風格之間的關系上。斯騰伯格等認為風格是指一個人較為喜歡使用的方式,它并不是一種能力。(李如密,2002)也指出教學風格是教師教學藝術個性化的穩定狀態的標志。(王雙龍,2017)指出教師的教學風格在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將教學風格定義為:教師基于個人專業成長背景、學科特點、人格特質與教育理念等,在教師與學生教學互動過程中,較長時間內保持不變的一種或多種教學方式。
它的提出和實踐是筆者基于對體育教育本質的思考。第一,體育教育是提高生命質量的教育。對個體來說,提高生命質量,就是使個體通過體育教育,提高生存能力,從而能夠生活得更有尊嚴和幸福。第二,體育教育是提升生命價值的教育。就是使個體通過體育教育,提高體育品德和才能,從而能夠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作出有價值的貢獻。第三,體育教育應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挖掘。閉門造車是激發不出人的潛能,僅能依托體育教育,優選教學組織形式,善用激勵比賽,多用過程性評價法,讓學生在學練中,既親歷“我也可以這樣”、又體驗到“別人都可以那樣”的事實情景,從而喚醒學習內驅力,進而挖掘其潛能。
從詞義來看,“追”在繼承甲骨文時期的本義“追趕敵軍”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出了抽象的“追趕、追擊”義,從“追”表“追趕”義涉及的對象來看,已不限于敵軍,還可以是個體的人。“追”的運動線是開放性的,沒有留下結果指向,給它的詞義引申留下了較大空間;且不論“追”的客觀結果如何,人們主觀上用“追”的目的一般是追趕上,所以人們給它引申出了“趕上、追回”義;另外,從“追”表“追趕”義衍生的意義來看,與培育學生競爭與合作意識不謀而合,于是進入大膽實踐、小心驗證的實驗過程。
《體育與健康》學科是培養學生競爭合作的學科。在瞬息萬變、高手如云的競爭時代里,學生須具備個體競爭及群體奮斗的意識。而競爭與奮斗離不開“追”義、“追”法及“追”的路徑學習與掌握。只有方法得當、路徑正確、深諳追義并具備追逐體能,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師者,更應具備勇于追逐、善于追逐、追逐有法的本領,并依托課堂教學主陣地,設計有效情境,傳授相應內容給學生,讓學生切身體驗,將所學技能有效遷移至活動或比賽中,從而在體驗中凝練“追逐精神”。如此彌漫“追逐風格”的課堂教學,與新課改理念進一步契合,與社會培育時代新人的要求也更為吻合。
“追逐”教學風格的內涵可以用“切身體驗、崇尚競爭、遵守規則”十二個字來概括。具體如下:
要促學生具備“追逐”的體能,教師在學生校內、校外鍛煉內容中,應努力為學生找到終身發展有益的DNA。校內包含大課間、體育課及體鍛課;校外則包含個體參加的體育社團、俱樂部活動或學生的家庭體育作業。無論校內或校外,教師要創設相應的運動體驗。2020年修訂的高中體育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建議”的第六條也提出,高中體育課,最好每節課安排10分鐘左右、強度為中等的補償性體能內容,且手段豐富、方法多元,趣味性強,才能在給學生打下堅實體能基礎、促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又為學生的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培養學生逐漸具備追逐能力,從而成為一名能追逐的時代新人。
要激發“追逐”內驅力,應培育競合意識。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卓有成效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強烈的學習求知欲(內在學習驅動力)與競爭意識(外在學習誘因)。因此,“追逐型”的課堂,一是應依據學生學習動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確定適宜教學起點,因材施教,確保不同層級的學生均能保持學習求知欲;二是圍繞“競合”主題,確定教學方法與策略,引領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追逐方法,依托活動或比賽情境(如班班聯賽、各層級競技比賽等),去與同學或同齡人競爭,不斷地挑戰自我。此法雖對學生的自尊、榮譽構成威脅,但對這種源于運動又止于運動所鍛煉到的抗壓能力,對學生是有較大幫助的,且學生追逐的內驅力一旦被激發,競合意識也將得到發展;競合意識提升了,崇尚競爭的生態課堂即刻得以構建。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中國的價值取向。追逐的心人人都有,但不能為了贏、為了簡單的超越而不擇手段,而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在規定的道德路徑中,在既定的比賽規則中,進行有效追逐,從而形成正確的勝負觀(勝不驕,敗不餒)、社會責任感及團隊合作精神等優質體育品德,做一名文明的“追夢人”,確保體育課堂既有“追逐”的教學風格,學生的體育品德素養也得以形成與提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對于我們的教學秩序有著非常重要的規范作用。在體育中考及高中體育學考等考試中,有些教師為了完成上級規定的教學任務,在思想意識、行為習慣上發生偏離,涌現出若干貪功求名、急于求成的案例,對于整個教學秩序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少規則“約束、引導的作用”落空了,導致人們“蠻橫成長”進入一種放養狀態。因此,面對體育中考與高中體育學考,想要恢復原有的教學秩序,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規則的作用,找準切入點,把握著力點,以個人的規則意識為良好教學秩序固本培根、浸潤提升。每位體育教師應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為學生打好體能基礎,讓每位初中學生均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并將中考考好;讓每位高中學生掌握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并能以這個項目進行終身體育鍛煉,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為構建健康體魄打下堅實基礎。而不應圍繞中、高考科目,考什么,練什么,其余都不會。這不僅違反考試的設定初衷,還會讓大部分學生變成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問題學生”。生成“追逐”教學風格的課堂,不僅要求在教學中促使學生勇于追逐、敢于追逐,更需要教師樹立起應有的規則意識,讓學生知曉在追逐的路上應“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道理。
當下的教育,還依然存在部分學生不敢或不想去追逐、過著“弱如扶病、與世無爭”的生活現象。筆者認為,這與社會的發展、學科的進步是不匹配的。
1.從社會學的角度看
今日之星,明日棟梁。當下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無論國內或是國際,均深諳“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相互間的追逐與競爭意識已彼此深入骨髓,成為常態。面對現階段的教育對象,應倡議施以追逐教育,引導他們敢于競爭,敢于追逐。
一方面,敢于與自己競爭,即縱向競爭。正視自己,悅納自己,辯證分析自己的專長與短板,并與自己的過去競爭,體驗學習的樂趣,取得繼續學習的動力,形成健康、正確且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即科學制定不同層次的目標,每日一個小目標,每月一個中目標,每年一個大目標……循序漸進,個個突破,終將在自我追逐的路徑中,完成個人質的升華。
另一方面,敢于與別人競爭,即橫向競爭。這個過程是需要智慧的,既要制定“追逐目標”、又要選擇“追逐方法”、確定“追逐路徑”等。總而言之,要善于追趕,才能逐夢,最后才能圓夢。這是筆者充滿“追逐”教學風格課堂的創新之處和理想追求。
2.從學科的角度
體育學科是一門在時間與空間上不斷前進與發展的生命科學學科。它在時間維度上,既有“持久”之講究,又有“速度”之強調;在空間維度上,不僅有挑戰“高度”的項目,又有追求“遠度”的內容;在歷史的長河中,奧林匹克運動會更是各參賽國在“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前提下,基于公平競爭基礎上,交流各國的文化,切磋彼此的體育技能并競相追逐。可以說,體育學科是一門最適合施以追逐教育、浸潤追逐風格的學科,每位體育教師也應適時地推進,讓學生在體育學練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置合理可行的目標,讓目標指引大家向前追逐,從而順利駛向成功的彼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追逐”教學風格的課堂不僅教師要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更要促進學生與任務的深度互動與體驗。每位教師創設以“體驗”為中介的情境教學,既有“美、智、趣”的學習情境,又有“親、助、樂”的師生人際關系,教師扮演“權威、顧問、同伴”的角色,學生則在“競爭、合作”兩種關系中暢游學練與快熱追逐。這一氛圍的形成,加深了兩種角色之間的互動,而且成為學生主動積極投入學練、激發教師極大創造力的內在動因,使師生都獲得自我的充分發展。
在實施追逐教育的過程中,應注意從下列兩個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教書不易,育人更難,育人的本質就是育德。其教育理念的實施,重在與自身、他人及社會的道德約定下進行。它是“追逐”教學風格進一步發展的前提。第二,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發展得就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因此,只有指導學生科學地制定適合自己的、準確的追逐目標,才是“追逐”教學風格有效發展的保證,且在過程中予以監督與評價,長此以往,終見成效。
需要指出的是,“追逐”教學風格雖是一個長期實踐、生成與發展的結果,但還有許多不夠完善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它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繼續驗證和發展。例如,有人提出,教育是一種慢養的藝術、更有人著書立作《慢養:教育孩子不能急》等。筆者“追逐”教學風格中“追逐”二字從字面上與之比較,貌似有失違和,其實不然。此教學風格倡導追逐,但卻是在確定追逐目標后,有節奏、有方法地追逐,其間,有慢、有快、有間歇,各不相同,適當把控,適可而止。總之,只要向前追逐,無論快慢,適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