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澤一方
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記載:“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若是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更新,進一步更新,從勤于自省的角度及時反省和不斷革新,強調了革新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詩經·大雅·文王》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即想要賦予邦國強大的生命力就要不斷革新。《易傳·系辭上》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全唐書》說:“改弦易調,革故鼎新”。以上都是我國古代文化創新的典型記載,可見我國歷代對創新思想的推崇。再看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社會制度的創新和發展,代表著中國文化在現階段創新發展的至高境界,為全世界社會制度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更是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創新、不斷前進的思想源泉,標志著創新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中國社會的重要元素。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和實踐者,文化的創新發展將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而我國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則代表著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因此中國文化的發展創新,不僅是我國成為文化強國、科技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更是對全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
談到文化創新,首先要強調的是“社會制度創新”,這是一切文化創新的基礎。制度創新是指引入新的制度,如組織結構、組織運行規范等。宏觀制度如整個國家的社會制度、經濟體制,微觀制度如企業的組織形態、運行機制等,一般包括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方式創新、營銷創新等。宏觀社會制度創新,在我國歷代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選人用人制度的創新,即“選官制度”,這是古代選人用人的制度和評判標準,對于我國歷代的行政運行和社會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歷史的變遷中,各朝代對于官員的選拔有不同的方法和觀念,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先秦時期采用的世襲制,君王去世后將皇位傳給子孫后代等有血緣關系的親屬,爵位財產也均按照血緣關系世代傳承。因此以“世卿世祿”為核心的世襲制是我國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的核心選人用人制度,尤其在夏、商、周三朝時期,上至天子,下至公卿、大夫,都是子承父業,由此建立了血緣家庭的社會概念。這項制度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有利于保證國家統一,又因地主階級對于農民階級的專制統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后世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和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然而,這個用人制度大大限制了接班人的選擇范圍,僅憑借血緣關系進行選擇,無法保證皇帝的素質與道德,若是選中之人為昏庸者,則無法保證國家的正常運行和有序發展,許多真正有智慧、善于治國理政的人才因非皇族貴胄之后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因此世襲制并不是合理的選官制度,在戰國時期遭到各諸侯國的抵制,在漢代被“察舉制”所取代。察舉制確立于漢武帝時期,不同于世襲制,察舉制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稱為“選舉”,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上報給中央。之后通過考試等審查,最后才給予官職。審查的科目主要有以“德”為主的舉孝廉、以“才能”為主的兵法等。在漢代的察舉科目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許多名人都以孝廉出名而得到官職,這些人大多是孝敬父母、廉潔勤政的儒學學者或高官。察舉制作為兩漢選官制度延續了近三百年,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相較于簡單的父子傳承,首先察舉制沒有了血緣的限制,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推舉賢才,將真正有才能的人發掘出來;其次察舉科目多,覆蓋面積廣,提供更多機會;再次,察舉的流程較為嚴格,減少了“走后門、濫竽充數”的情況;最后是通過考察的形式進行考試,選官形式也比較公平。但由于舉人的權力集中在皇帝和各地方官員之手,人為因素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許多平民儒士還是被拒之門外,這是察舉制的根本缺陷。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上承接兩漢察舉制,下開啟隋唐的科舉制度,郡縣的中正官通過對人士品行的綜合考察,按照九品依次授予官職,但和“察舉制”一樣仍然存在人為因素影響的弊端。發展到隋唐時期選人用人的“科舉制度”被認為是封建社會最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唐代科舉考試每年在春天舉行,分科考試以取士,禮部負責掌管設貢院,考試、閱卷和放榜,科舉考試的科目大致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定期舉行的稱為常科,主要設有明經科和進士科。制科是根據皇帝的特殊需要而臨時設置的科目。科舉考試作為封建社會的選官制度,其影響已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它的公平考試、公平競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年齡、門第、家庭背景等局限,使更多平民能夠入朝為官。明朝還將科舉考試級別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清代的科舉制更加完善,甚至被譽為“至公之制”,但由于明確將科目定為四書五經,以八股取士,嚴重禁錮了文人的思想,使考試變得僵化,于1905年被廢除。單從科舉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考察,與當代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類似,但在后期發展中其考試內容及形式日益僵化,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但“科舉制度”無疑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選官制度,也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國歷代在選官用人制度上的變革,客觀上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創新。
中國文化一向以歷史悠久、內容廣博、包容同化、貢獻突出而影響深遠。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書籍著作中,更是有不少中國文化創新的不朽的傳世之作。《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其中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最初被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記》,該著作前后經歷14年才得以完成。《史記》從內容到形式都無疑是劃時代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首先,《史記》在編撰的體例上有所創新,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書的編撰體例通常有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斷代體等,在《史記》之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來記述,而《史記》突破常規,使用紀傳體編撰。紀傳體主要是通過記敘人物的活動來反映當時的歷史事件,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對大量人物傳記的描寫,記錄人物的言行舉止,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志士,下至婦女平民或農民領袖,從人物性格和事件來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所以從體裁上看它是編年體、列傳、史論等的結合。當時為了完成這部巨著,司馬遷耗時二十余年,問詢南來北往的旅客,反復考察各地民俗與古跡,最終才完成了這部紀傳體史書,之后的二十四史均采用紀傳體編撰完成。其次,《史記》首創經濟史傳,發展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史觀。司馬遷之前也有學者對經濟問題有所探究,但《史記》則是系統地記載了不同時代具體的生產實踐活動及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從衣、食、住、行多方面肯定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舉措,承認追求財富是人合理的本性,認為正是對物質財富的追求才能推進社會的發展進步。此外,還指出財富占有率決定了人的社會地位,階級就是這樣產生的,而階級地位高的人就掌控了絕對的話語權。最后,《史記》還首創敘述了國外史傳,在《大宛列傳》中司馬遷記載了中國最早得到的關于西方的文化知識,全書中還記載了關于蘇聯、朝鮮、越南和中亞、西亞等地區的歷史。與以往的史傳不同,《史記》除了記述西漢政府管轄區域的歷史外更是放眼世界,具有獨到的世界眼光和廣闊的胸懷。
除了文學上的創新,在藝術領域也不乏許多新穎的作品。在各個朝代的變遷中,人類文明也不斷進步,產生了戲劇、國畫、書法等佳作,藝術的革新需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學習與借鑒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有所成就。東晉時期的書法家王羲之有“書圣”之稱,其早年師從衛夫人,衛夫人傳授他鐘繇之法以及多年來自己琢磨的衛氏書寫風骨,之后王羲之還借鑒李斯、蔡邕等書法家的佳作,最終變章草為今草,變真書為楷書,還發明了一種真草之間的字體——行書,王羲之的字體端秀清新,其所著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對于書法而言,魏晉時期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如果只一味地模仿前人的書寫特點,中國書法是得不到延續和創新的,王羲之引領后人去創造獨具自身風韻的字體,如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一改魏晉以來王羲之秀雅的寫法,創造了獨具陽剛之氣的顏體書法,宋代書法家米芾也從一味地摹仿轉變成了自己狂放不羈的風格。藝術的革新既是同一風格的革新,又是不同風格的轉變,藝術也只有不斷創造革新,才能呈現欣欣向榮之景。
當今快節奏的生活很難讓人們有時間沉淀下來學習傳統文化,這就需要在傳承和學習方法上進行創新,采用大眾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潛移默化的傳承。中國古典文學著作卷帙浩繁,生僻的文言文和長篇累牘讓許多讀者望而生畏,這就導致許多優秀的中國文化無法得到傳承,因此要想繼續傳承中國文化,就要適時地創新傳承方式。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自主研發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通過現代傳媒手段和擂臺競技的方式將中國詩詞以健康的娛樂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帶動全民誦讀和學習古詩詞。新穎的出題方式、選手們緊張的場上對峙、美輪美奐的燈光舞臺效果都能使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深入了解詩人的生平典故及詩歌創作背景,領悟中國詩詞的意境之美、藝術之美。通過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新媒體的創新性結合能夠更好地通古今之變,在浮躁的生活中領略古人的人生感悟和家國情懷。《中國詩詞大會》以新穎的形式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獻上一份完美的答卷,起到示范性的帶頭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在各地區地標建筑上有更加廣泛的應用和推廣。比如位于北京市五四大街與王府井大街交叉口西南角的“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項目,其外立面設計就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藝術作品,而在眾多競標的設計公司中勝出。該項目位于北京市區的繁華地段,建筑高度有限高要求,對面是美術館,旁邊是一塊歷史胡同區,它前面正對著的就是銀河SOHO和CCTV央視大樓總部,這座坐落于北京故宮附近的“嘉德藝術中心”將成為中國最早藝術品拍賣行的新總部。同時考慮到該項目的實際使用功能,無論是建筑設計、結構設計,還是外立面設計,其都將面臨諸多困難和高難度的挑戰。該建筑嵌進北京中心的歷史文脈中,其下部像素化的體量,從紋理、顏色和繁雜的規模與建筑周邊的城市胡同肌理相融合,建筑上部則通過大尺度玻璃磚與北京現代城市相呼應,其建筑肌理與鄰近的胡同及四合院產生共鳴。與皇家的紫禁城相比,磚顯得更具普適性,更能代表民間社會及其價值觀念,即中國文化中謙卑的、非精英主義觀念。
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不僅體現在素材內容上,而且體現在各行各業、各種表現形式上,比如戲曲、電影、電視題材等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創新嘗試。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以獨有的藝術魅力被譯為十幾種語言文字,在全世界廣為流傳,而中國在當代及現代又以多次創新使這個藝術瑰寶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身份象征,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更應該通過合理運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來改善和豐富我們的生活,同時,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更要肩負使命,不忘初心,努力繼承和不斷創新中國文化,使其既能適應國際潮流,又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豐富國人的精神世界,如此才能實現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